域外|西方国家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做了什么
从苏联诞生的那一天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着手进行各种各样的反苏、反共宣传和文化、舆论渗透。二战后,他们开始更多地利用意识形态武器对抗苏联。
引诱和败坏青年
西方国家不惜耗费巨资,建立了专门针对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介,在明确其宣传职责时,要求有的“利用广大的无线电网与共产主义作斗争”,有的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生活及价值观。同时,他们还把主要对象瞄准青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行事手册”第一项就写道:“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在西方国家对苏广播的41个无线电台中,12个固定栏目中有7个是专门针对青年听众的。这种宣传攻势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克格勃196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学生“对参加政治活动缺乏兴趣”,有些学生“不愿意学习马列主义”,认为“马列主义已经过时了”,许多大学生“与党格格不入”,认为“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没有的”。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除了蛊惑青年,西方媒体还努力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有120多个民族,俄罗斯族仅占全部人口的一半左右,西方国家认识到,这是一个突破口。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美国和欧洲的广播电台每天有几个小时用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等苏联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宣传反苏观念。到了1988年,当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在波罗的海三国兴起后,西方传媒开始在历史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捏造事实,反复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未承认苏联对这三国拥有主权的消息,极大地助长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分裂情绪。
培植“亲西方人士”
苏共二十大后,美国政府决定利用赫鲁晓夫倡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之机,鼓动苏美间进行“大规模人民对人民的交流”。1956年9月,美国政府提出邀请一万名苏联大学生到美国留学,费用全部由美国政府负担。
对这一举动的目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后来解释道:“有朝一日,一批新人将会在苏联掌权,我要努力争取的正是这一代。”后来,美国政府还提出了所谓“国际访问学者计划”,不过,得到他们资助、到西方国家做访问学者的必需条件是:年轻、有一定社会地位、有发展前途、对美友好。其中对美友好是考察重点。就这样,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在苏联培植起了一批“亲西方人士”,有些人甚至担任了苏共高官,手握重权,贪污腐败,向西方出卖国家信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专家、学者和精英死心塌地投靠美国和西方,心甘情愿被其利用。在苏联后期政局动荡时,这些人兴风作浪,推波助澜,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成为配合西方摧垮苏联的“第五纵队”。
宣传和肯定持“不同政见者”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195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诽谤性的描述。小说在苏联国内没被允许出版,但其意识形态内涵却让西方国家如获至宝。1957年,意大利出版商将其偷运出境,用意大利文在米兰出版。接着又发行了英、法、德、瑞典、挪威等国文字的版本,并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宣传运动。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英国导演里恩将《日瓦戈医生》拍成同名电影,在西方世界受到追捧,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这一切不仅是在为这部反对十月革命、反对斯大林的作品加油鼓劲,更是在利用这部作品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
除了这部小说,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也在西方出版,如索尔仁尼琴的小说,都是被视为反映苏联社会黑暗面的“优秀文学作品”出版的。同时,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在西方舆论界也得到宣传和肯定,成为“反苏斗士”。
拖垮苏联经济
怎样从经济上搞垮它,西方国家花费了很大心思。主要办法是将苏联拖进军备竞赛,其典型事实,就是里根上台后发起了“星球大战”计划,并支持第三世界的反共产主义武装,苏联被迫应对,结果极大地消耗了其经济和军事力量,并导致大众消费品严重不足,从而引发民众的大范围不满。
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操纵国际油价拖累苏联经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操纵下,1980年11月,国际油价平均每桶57.17美元,1985年降为28.51美元,到1986年8月再降到7.90美元。而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石油出口规模计算,油价每降低1美元,苏联外汇收入就减少10亿美元。由此,仅油价下降一项,苏联就损失几百亿美元外汇收入。西方国家就这样利用军备竞赛和经济手段拖垮了苏联,其更深层目的还在于,将经济状况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污水泼在社会主义制度和执政的共产党身上,借此打击苏联人民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认同感。
1991年,撒切尔夫人曾总结道:“苏联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当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下。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8月下)
稿件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