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人”字的结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那会儿,我正在飞往西班牙的飞机上。舷窗外白云朵朵,苍茫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依稀可辨。到达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我打开了手机,十几条与地震有关的信息争先恐后地跳出来。因为信息简短,再加上旅途劳顿,说实话我也没太当一回事。转机飞抵巴塞罗那时已是当地时间凌晨一点。飞机降落时,看到迎面扑来的万家灯火,我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
第二天中午,在西班牙“亚洲之家”接受埃菲社、《国家报》、《世界报》等媒体采访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几乎每一个记者,都神色凝重、语调沉痛地提到了发生在中国的地震。为我做翻译的中国留学生,也向我报告了地震发生的地点和伤亡的大概人数。
接下来的两次演讲,主持人都首先表示了他们对中国地震的关切以及对死难者的哀悼。演讲效果非常好,观众掌声非常热烈。我知道并不是我的演讲有多么精彩,而是奥运会、地震等诸多事件的综合效果。这是2008年春天,世界给予中国的掌声。
行走在北京街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但到了国外的某些场合,身份就发生了变化。这也让我体会到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应答听众提问时,我借着会场后悬挂的西班牙“亚洲之家”的会徽作了很多发挥。那是一个汉字“人”,字很僵硬,仿佛两根支在一起的木棍,显然是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我便从前些年甚为流行的一部电视剧插曲中的歌词谈起——“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不但灾难中的人要互相支撑,和平中的人也要互相支撑。不但中国人要互相支撑,全世界的人,甚至是政治观点相左、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也要互相支撑。只有互相支撑,才能有生存空间。地震灾难中的幸存者,多数是借了建筑材料支撑形成的空间而得以呼吸,然后,又在互相支撑着的人们的救助下重获生机。你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别人时,别人的身体也在支撑着你。你在用真诚的善意抚慰着他人的创痛时,你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一旦你也遭逢劫难,必会有人来抚慰你。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九期)
稿件来源:《莫言散文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