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仪悲歌
如果陈仪没有改名字,那么在国共两军的历史上,双方都有一个名将叫“陈毅”。陈仪,原名陈毅,字公侠,1883年生于浙江绍兴。陈仪在20岁和35岁时,曾两次去日本留学,学的都是军事。
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他先是参加光复会,后又参加了浙江光复运动。他曾一度被军阀孙传芳任命为浙江第一师师长、浙江省省长。1926年陈仪投向北伐军,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北伐军“一炮轰走了孙传芳”后,陈仪深得蒋介石器重,先是委以军政部兵工署署长,随后升任军政部常务次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身兼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陆军上将;1943年兼任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陈仪行伍出身,中年之后,多以光头示人,他粗头粗脸,眉毛粗胡子粗;但陈仪拿枪能武,拿笔能文。陈仪懂金融、重经济、惠民生,他在1920年曾办过商业银行与钱庄,与当时的金融界有密切的联系。日本投降后,63岁的陈仪正式接收了台湾的管治权。他从金融入手,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力拒当时国民党内掌握财经大权的孔宋家族,而在台湾发行台币,阻挡大陆流通的法币进入台湾,官方设立了台湾光复后的第一家银行——台湾银行。对于当年陈仪的金融眼光,台湾作家李敖曾赞赏有加,称“使台湾的钱跟大陆的钱分开,这就是陈仪的德政”。
与此同时,陈仪整顿接收的日产成立多家公营企业,并成立专卖局和贸易局控制经济。不承想,正是“专卖局”的体制,为后来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埋下了伏笔。
1947年2月27日,在台北市街头发生了一起私烟查缉血案。这天傍晚,40岁的寡妇林江迈因贩卖私烟,被粗暴执法的专卖局缉查员用枪托击伤头部,血流满面,昏迷倒地。围观民众群情激奋,包围了缉查员,慌乱中缉查员开枪示警,不幸打死了一个旁观的市民。由此触发2月28日台湾民众大规模的示威抗议。随后抗议席卷全岛,并引发国府派兵来台,实行军警镇压,双方死伤众多,酿成惨痛血案。
“二二八事件”成了陈仪从政生涯的一次“滑铁卢”。初始一周,他多妥协退让,军人出身的他,其实并不好“武”;后星火燎原,终致局面失控。蒋介石很生气地在日记中写道:“陈仪平日既以虚矫自饰为能,事发,又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迄至祸已燎原,始行求援,可痛……”
在“二二八事件”发生前刚刚晋升为二级上将的陈仪,在事件后不久的4月份,就被悉数免去了台湾行政长官等职务,回到上海赋闲。离任前,他沉痛地说“自己的历史正是一部失败史”。
1948年6月应老蒋之招,陈仪再一次出任浙江省主席。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引退”,“下野”回到老家奉化,但依然在遥控政局。此时,中共地下党积极地做陈仪的策反工作,希望他一致行动,及时响应大军渡江。
陈仪其实早有此打算,他自诉:“我只为江南千百万百姓免受灾难。”苦于自己是“光杆司令”的陈仪,此时想到了多年培养、视为心腹的汤恩伯。就在1月18日,蒋介石召开了一个极为机密的军事会议,宣布把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汤恩伯任总司令。此前陈仪出任浙江省主席后即向蒋举荐,委任同样赋闲在家的汤恩伯为衢州绥靖公署主任。而早年间正是因陈仪举荐,汤获蒋重用,一度飞黄腾达,汤恩伯曾跪地拜谢:“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乃陈老也!学生当拜陈老为师,生死与共!”
汤恩伯奉命固守京沪杭地区,凭借长江天堑,确保半壁河山,“他放弃抵抗,掉转枪头,作用就大了”。
1月27日,做出重大决定的陈仪,委派在浙大工作的外甥丁名楠,两次持亲笔信赴沪,动员汤恩伯起义。
陈仪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名叫“汤恩伯”的人,忘“恩”而负“仪”,把他给出卖了,尽管汤非常纠结和无奈。陈莲芬编著的《陈仪军政生涯》一书记载,当时发生了一个重大意外:汤送走丁后,即将陈的亲笔信锁入抽屉。可当他再次取阅信件时,却发现密信已被人窃看——是在汤部任秘书的胡德珍(特务头子毛森之妻)。这就促使汤做出决定:立即向蒋禀报这一大事。1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里怒骂陈仪“寡廉鲜耻、忘恩负义”。
2月23日,陈仪被秘密扣押。4月28日,乘飞机辗转押解至台北,囚于基隆。狱中陈仪态度倔强,死不悔改,拒不认错。1950年6月9日,在台湾的蒋介石秋后算账,组织特别法庭,以所谓“勾结共匪,阴谋叛变”的罪名进行审判,审判长是顾祝同,汤恩伯是证人。陈仪被判处死刑。6月18日清晨,陈仪被杀害于台北刑场。他的临终遗言是慷慨赴死之时边走边说的:“人死,精神不死!”
“事业平生悲剧多,循环历史究如何;痴心爱国浑忘老,爱到痴心即是魔。”陈仪在人生最后所做的抉择,使他赢得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的赞誉。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7月下)
稿件来源:《历史学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