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末代皇族的浮沉嬗变

2018-01-17 贾英华 领导文萃


1912年,六岁的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自秦始皇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封建帝制的灭亡。100多年以来,恰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最重大变革的年代。在历史潮流的裹挟之下,不仅末代皇帝变成普通公民,几乎全部皇族都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从一个特定角度生动反映了100年来历史演化的进程。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逊位后,仍然保留宣统帝号,暂居宫禁,国民政府每年拨付皇室四百万两白银。这一直持续到1924年11月,逊位12年多的溥仪被赶出故宫,宣统帝号随即废止,逊清小政权彻底消亡。至此,大清皇族彻底失去政治地位,也彻底失去经济来源。

在此后动荡的历史中,末代皇族有人变卖家产、吸毒偷生、悲凉死去;有人放下身段,街头拉车、自谋生路;有人认贼作父、投靠日本当了汉奸。最具代表性的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新中国经过改造,从皇帝变成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

什么是皇族?

我提出一个定义: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以血缘和封赏为纽带的满族上层家族。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论哪朝哪代,都有两大共同特点:一是世袭制;二是等级制。即使到了清朝,这两大特点在本质上也没什么变化。在世袭制和等级制这个问题上,清朝多少有一点创新。它对开国建有巨大功勋的八家王公定为“铁帽子王”,后来又陆续添了四家,一共十二家,叫做世袭罔替。到了晚清,就形成以十二家铁帽子王和王公大臣为基本构架的一个皇族利益集团。以百年来皇族的变化而言,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铁杆庄稼”。这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前,皇族包括八旗子弟生活的基本状况——一人一份钱粮,这当初是适应打仗需要,全部由国家供养。但对皇族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譬如,严禁经商、学手艺以及擅离驻地,满汉不准通婚等等。虽然鼓励皇族读书、走仕途之路,还鼓励垦荒种粮、治理沙地、绿化,但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晚清时期,京城形成了一个提笼架鸟的特定纨绔阶层。皇族从上到下都是端的铁饭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

第二阶段,铁杆庄稼要黄还没黄。这是指溥仪逊位前后直到1924年出宫这一阶段皇族的生活状况。我收藏了一个宣统逊位后理藩部印发的蒙、汉文两种文字的逊位诏书原件,后附清室优待 47 31835 47 15232 0 0 2006 0 0:00:15 0:00:07 0:00:08 3222件,对于皇族的待遇,其中四个字写得清楚——“概仍其旧”:

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国民同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在这个阶段皇族虽然失去了统治地位,但生活待遇并没有显著降低。像醇亲王载沣在宣统七年,即1918年,其年薪是三万六千多两白银。当时整个逊清小朝廷一共才十一万两养廉银,醇亲王还被视为京城不贪不腐最廉洁的王公之一。

第三阶段,铁杆庄稼没了。这一阶段主要指的是溥仪出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段。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触动了皇族的本质利益。铁杆庄稼没了,皇族绝大多数生活陷入窘境。1925年,阴历二月初二,是传说“龙抬头”这一天,溥仪悄然迁到天津。1928年,溥仪的父亲和溥仪的六叔载洵、七叔载涛也迁居天津。随之京城绝大部分皇族也陆续迁至天津。这样皇族以溥仪出宫和迁居天津为标志,自觉或不自觉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民国初年皇族没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纷纷改名换姓,隐姓埋名。像溥仪的四弟——溥任先生,改名叫金友之,后来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第四阶段,皇族新生。这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直到目前这阶段,皇族普遍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北京刚解放时,登记时满族只有三万人。即使1959年,满族登记也只有十万多人,没人敢自称皇族。解放前夕,爱新觉罗家族不少人登报声明,跟溥仪脱离关系。  

1949年,全国政协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居然没有一名满族的代表。这事让毛泽东主席知道了,极为感慨,说:“一个民族没有代表,整个民族为之不欢呵。”1952年,山东省委统战部专门报来公文请示中央,满族是否是少数民族?中央统战部明文批复,满族是我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才有了定论。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大会议共1200名代表,有18名满族代表,其中就有皇叔载涛,在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还亲切接见了载涛。当皇族听到这件事以后,连夜奔走相告。

纵观末代皇族及其后裔,10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特启示。历数中华数千年历史进化,当属百年来的历史巨变称最。其中最大变化是社会制度的改变以及人性的嬗化。真实记述百年以来皇族代表人物的变化,从某一特定角度反映了历史沧桑演化的进程。

如今,皇族的后裔大约十万人以上,遍布世界各地。据2001年全国普查统计,满族人数超过一千万人。他们都成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统观皇族百年变迁,充分说明一个简单启示——社会进化不可阻挡,民主与法制已成为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如此。

(摘自《领导文萃》2015年9月上)

稿件来源:《北京青年报》

精彩回顾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