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笔记|忠恕的取舍

2016-03-20 鲍鹏山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订阅哦!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是,就在同一章中,孔子曾对子贡说过,他有一个“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你所不愿遭遇到的,千万别强加给别人。“忠”呢,是“恕”的积极的一面:你想要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见,忠是积极的道德;恕是消极的道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本内涵。

我的理解是:首先,从“终身行之”的角度,“忠”是对别人做有益的事;“恕”是不对别人做有害的事。“忠”是“做”;“恕”是“不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的只是一种品行;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需要能力的。因而,“忠”不是人人能做、时时能做、事事能做的。

“忠” 和“恕” 的区别还不仅在此。

“忠”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面暗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人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

但问题是,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欲求,也有不相同的爱好。简单地以为自己想要的别人也一定想要,就是强加于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忠,只是相对真理,一不小心,它还会被坏人利用。坏人假冒对我们“忠”,来代替我们选择,从而奴役了我们的灵魂。

在中国古代,专制君主用暴力来压服人民,实行专制,用“忠”的借口,宣称君主代表“集体”的利益,剥夺每一个“个体”权利。

孔子看出了这个潜在的危险,语重心长地发出了警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正是对“忠”的片面性的纠正,是对“忠”有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预防,是对“忠”的历史罪行的控告、警告与反抗。

(摘自《组工文萃》2015年第一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