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怎样记录领导讲话?
我是区直机关的公务员。每次开会,除了要关注会务细节之外,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记录领导的讲话。
开会前,我常要挑灯夜战,准备好署名为“供领导参考”的讲话稿,并呈递给领导审阅。会议顺利召开只是完成了我的一小半工作,到了会议后期要迎来“高潮”——领导讲话,那时候,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竖起耳朵听。因为会议结束后,我还要负责整理领导的讲话。
正因如此,当领导在台上发言的时候,台下的我既要check领导的讲话与讲稿间的差别,也要随时做好领导脱稿发言的记录工作。此外,我还要通过领导的语调、轻重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充分“领会”领导发言的话外音,这可以为我下次写稿做准备,说白了就是了解领导最近关注的工作重点。
过去没有录音笔、智能手机,做会议记录就好比是一台“人肉记录机”。说“奋笔疾书”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尽管如此,记录的速度还是赶不上领导在台上发言的速度,老同志对此自有秘诀:先概括领导讲话的主要内容,然后摘写提纲性的话语,会后再进行补充。为了避免遗漏领导讲话的要点,有时候往往需要办公室的几个同志一同记录,一起校对。
刚干这份工作时,就有机关老同志就给我“敲木鱼”:A领导在某个会议上的发言引用了一串数字,会议记录者一不留神把一个小数点位置标错,数据就这么无缘无故地放大了100倍。之后他在撰写新闻稿时也没校对,继续使用错误数据。万幸的是,在签发前被办公室领导发现,避免出现重大政治差错。每当提起这件事,老同志总会边摇头边感叹,“伊还算‘额骨头’高,侬可千万要当心哦”。
如今科技发达了,作会议记录也比过去方便许多。一般来说,录音笔是开会的标配,但千万不能认为有了它就万事大吉了。会后整理录音时,同样需要细心费时,特别是当发言领导“开启”即兴脱稿模式的时候。
领导脱稿讲话的原因,极少数情况是因为办公室准备的稿子不合他的“口味”,多数情况是为了将会议开得更热烈、更轻松。领导脱稿发言往往更家常化、口语化,以举例子、列数字为主,倒更像是几个朋友之间的聊天。
这几年会开多了,也见识了不少领导的即兴发言,套用现在流行的大数据分析,我还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脱稿发言的内容与领导本人的成长背景有不小的关系。
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领导在讲话时喜欢罗列数据对比现在与过去,特别是涉及到评价部门工作优劣的时候;有文史类专业背景的领导讲话时总喜欢引经据典,通过“掉书袋”的方式传达他的想法;在企业工作过的领导,讲话风格看似谨慎,其实很稳重,看得出本人不爱冒进爱实干;而有过教育系统经历的领导,讲话时总能激情澎湃,调动起台上台下的气氛,会场效果往往不错。
如果碰到了领导即兴发言,如何“准确”与“恰当”地记录也算是一门大学问。
首先是正确。要把领导会上类似“这个”、“那个”的口语删掉,保证记录稿的行文流畅。
如果说还有啥要注意,那就是把与会议无关的话语删去。记得某次会议开到中午还没结束,B领导决定先去机关食堂吃午饭。于是他说:“阿拉先去吃饭,饭后继续开,大家讲好伐?”这句语被我的同事一五一十地写在会议记录稿上。办公室领导看到这句话,真是哭笑不得。
第二点最关键,要突出领导发言的“亮点”。什么是亮点,这需要经验与“悟性”,也要针对不同领导开不同“处方”,很难有所谓的规律可循。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党务工作会议,B领导做总结发言,他没有照念我准备的发言稿,而是抛开会议议题,大谈自己在基层碰见的趣闻轶事,本来沉闷的会场倒也一下子活跃了不少。事后在整理时讲话时,我觉得有些段子与今天议题不合,于是大笔一挥全部删掉了,补上了一段B领导曾说过的、符合本次会议主题的发言。
当我将这篇自认为花团锦簇的整理稿交给办公室领导审阅时,领导问我,“为何少了那一大段?”我告诉他理由。他唉了一声,“会议的议题偏理论,有点枯燥,××同志(B领导的名)的案例很生动,不仅活跃了会场气氛,还能让与会同志更好领会讲话精神,很重要嘛,这样会议的效果才会好嘛”。听完,我茅塞顿开,明白了大领导的讲话艺术以及部门领导的领会能力。
之后,当我碰见这种情况时,就会问领导讲话的关键在哪里,努力把领导讲话的精髓写在记录稿中。
工作这么多年,我也常常在反思,做好会议记录确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如何与会议本身相结合,让每个会都开得不形式主义,真正起到传达精神的效果,值得思考。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5年第一期)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