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 | 微博用户的中国传统节日感知及区域差异研究
文献引用
周佳颖,王俊蓉,张景秋.微博用户的中国传统节日感知及区域差异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21(1):77-85.
1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社交网络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人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产生了大量含有地理位置、文本内容等多种信息的用户生成数据,这为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研究以及特定时空间内个体感知和行为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章基于2012—2014年约54万条微博用户数据,探测民众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情感表达和关注热点,探讨在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变化和区域特征。
2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利用Python3.6软件提取微博内容数据的文本词频及感知类型的特征词,分析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间的节日活动差异,通过LDA主题模型分析探究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知及区域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Results and Analysis
3.1 传统节日整体感知分析
通过对微博提取高频词分析发现,人们对春节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4个传统节日,而“情人节”词频较高是由于2013年、2014年的情人节均在春节放假期间,反映出现年轻人对于情人节的重视及关注程度。词频中的“年夜饭”及“粽子”等反映了饮食习俗是传统节日的重要表征,“春晚”仍然是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关注热点。
3.2 不同节日感知差异分析
利用Python3.6分别对5个传统节日进行词频统计,发现人们对5个传统节日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共性感知体现在对节日传统食俗的关注、对妈妈和回家的期盼以及行走在路上的感受;差异则更多表现为不同节日岁时习俗的差异。从情感来看,整体感知是积极向上的,多为“开心”、“快乐”、“幸福”,而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取消高速过路费的政策实施,自驾回家或出游成为主要出行方式,这也导致人们对于高速公路堵车的抱怨。
3.3 不同区域节日感知的差异分析
对微博数据进行空间配准、词频统计后,在各省挑选能反应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岁时习俗、交通出行等四种词语感知类型的个数,并分别计算各省这四种感知类型的词语在全国4种感知类型词语中所占的比重。
研究发现各省的积极情绪占比高于消极情绪,且各省之间存在略微的差异,有11个省份在高频词中没有出现反映消极情绪的词语,包括东三省、西部地区以及旅游业占主导的省份。交通出行类的词语比重较大,体现了人们在传统节日期间的出行率较高,出行目的主要为回家过节或外出旅行。岁时习俗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高频词中可以看到各地在传统节日期间的习俗活动总体上较为一致,且各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习俗活动主要围绕传统节日的食俗和节庆活动展开。通过对不同区域微博用户对传统节日感知的低频词进行提取和分析,进一步发现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前6个低频词分别是庙会、龙舟、年糕、龙灯、青团、花市,反应了不同区域传统节日各具地域特色。
▽ 不同传统节日感知高频词汇统计
△ 各省级行政区4种感知类型的累积占比统计
4
结论
Conclusion
(1)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依然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春节成为大众感知最强烈的传统节日,同时受全球化影响,情人节这样的“洋节”也日益成为年轻人关注的节日。
(2)不同地域对传统节日的感知存在共性与差异。共性表现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重,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并遵循一定的传统习俗,整体情绪积极,且多偏爱节日期间回家团聚以及外出旅游等活动。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节庆活动及饮食习俗上,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及历史等因素影响,各地岁时习俗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别。
(3)交通出行方式对于节日质量以及人们的感知有一定的影响,且存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
(4)美食作为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元素,体现了民众对于家庭和家乡的依赖,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依然是中国人凝聚力的体现。
#往期推荐#
# 争鸣 | 新型全球化与流动性背景下知识移民研究的议题与展望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