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老师与农村孩子意外的“幸运”!感恩知青教师

原创歌曲《我的知青老师》

作词:张东强  作曲:苗子 苗炳镇
 演唱:邹雪丹 舒畅

“知青教师”与农村孩子意外的“幸运”作者:张持坚
黑龙江省黑河市,建立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知青博物馆。馆长刘树新也是知青的学生。他告诉我,从1968年知青下乡到1979年返城,粗略统计,知青老师共教了约10届学生,全国总数大约有一千万人

当年知青女教师和她的学生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农村生产队的小学,合格教师如凤毛麟角。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城市高中生,被安排到乡村学校当教师,无意中“衍生”出改善部分乡村学校师资状况的“机会”。 


一部分人的坎坷,对另一部分人竟会是意外的“幸运”——知青教师的学生们强调自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受益者:要不是“上山下乡”,我们这穷乡僻壤怎么会来了那么多城里的老师呢?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知青教师”在我国农村教育史上应留下一笔。 

知青老了

老了的知青结伴回访当年下乡的村庄,受到乡亲们的热情迎接。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当过老师的知青——尽管相隔三四十年了,有些学生,老师已辨认不出,叫不准名字了,可学生们拉着老师的手,争相述说当年老师教导自己的一件件往事,其细节清晰得触手可及。而老师呢,不好意思地摇着头:“回想不起来了”。 

当年的知青老师如今返乡探望乡亲们和当年的学生


学生又挨个儿说起自己的近况,令老师欣喜的是,当年的学生中如今有好几个是站在讲坛上的教师。他们自豪地说,就像当年你们教我们那样,我们在教着今天的孩子……


夜色,不知不觉深了,村镇一片宁静,露水悄然降临,可学生们久久不愿散去,和老师话没说够……


当年的小毛孩们,有的还挂着两行鼻涕呢,如今人到中年,英姿勃发,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他们对老师说了许多话,其中有一句是相同的:我们有今天,是受到了你们的教育和影响。

当过老师的知青们辗转难眠

近半个世纪前的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众多城里的中学生下放到“广阔天地”。一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重点中学的高中毕业生,被安排到乡村学校当教师。 


数十年过去了,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知青教师”在我国农村教育史上应留下一笔。农村教育落后,最突出的是师资薄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农村生产队的小学,合格教师如凤毛麟角。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城市高中生,无意中“衍生”出改善部分乡村学校师资状况的“机会”。


如果没有“文革”,这些高中生中的许多人应该在大学课堂里深造。第一批知青下乡前,报考大学的志愿已开始酝酿,个别学生甚至收到了录取通知。就在这时,“文革”骤起,学校停课,高考废除,学生“上山下乡”。正常的秩序被扭曲,这些高中生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吊诡的是,一部分人的坎坷,对另一部分人竟会是意外的“幸运”——知青教师的学生们强调自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受益者:要不是“上山下乡”,我们这穷乡僻壤怎么会来了那么多城里的老师呢?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上海这些外面的世界呢?有什么比正要学知识的时候遇到好老师更幸运的呢? 

当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想法很“狭隘”和“自私”,甚至也可以说有些“残忍”,因为他们的幸运与那些知青教师命运几乎是反向的。


那些刚出中学校门,也没来得及接受培训的年轻人,被“上山下乡”匆匆地推上了讲台。尽管生活很艰苦,一站上讲台,他们就比照昔日母校老师的上课方法,“照猫画虎”地当起了老师。渐渐地,知青教师的素养、学识和见多识广,在闭塞的乡村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场,弥漫在简陋的教室,昏暗的课堂也变得明亮起来。学生们不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也不再耷拉着脑袋,而是睁大眼睛,挺起身子,倾听老师的讲解,觉得好新鲜、好有趣、好有吸引力,对知识的渴求之火“呼呼”地燃烧起来。知识和文明是有力量的,即便在那荒诞的年代。 

有知青老师的地方,乡村教育的景况也有了改变。站到讲台上的知青,在知青大军中,是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确是“份量”颇重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使者,在农村播撒着文明的种子——尽管当时没有意识到。“要不是知青的‘突然’到来,要不是知青老师开启了我们的心灵之窗,我们无疑会重复上辈人的生活。” 


知青老师的学生、后来担任黑龙江农垦总局团委书记的小徐告诉我,他的老师是杭州知青。“老师的宿舍里有许多书,他指导我阅读,那里成了我的第二课堂。”高考恢复后,老师考上浙江大学,临走把书留给他,凭着老师的教诲和这些书籍,小徐考上了大学,他妹妹把书接过去,也考上了大学。“除了父母,人这一辈子不能忘记的人没几个,我把知青老师排在头一个。” 

黑龙江省黑河市,建立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知青博物馆。馆长刘树新也是知青的学生。他告诉我,从1968年知青下乡到1979年返城,粗略统计,知青老师共教了约10届学生,全国总数大约有一千万人。


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一千万”可不是一个寻常的数字,而是一千万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那样的环境里,培养了那么多有知识的农村青年,怎一个“蹉跎岁月”就能概括?


知青老了,离开那片土地也有几十年了。然而,我们似乎能感觉他们的身影仍行走在那里的山水之间,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学生,学生传承了他们的气息……


不知道有没有机构或学者研究这段“知青教育史”。如果没有,能否有人补补课?

北大荒农场第二代感恩知青教师高 非
本文是《北大荒人眼中的北大荒知青》一书的摘录。

1半臂残人(原24团3营职工子弟)

提起知青,人们只记得他们吃过很多苦,遭过不少罪,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


可是有谁计算过,在祖国的国防、教育、科技、医学等等各个领域,有多少人是知青的徒子徒孙!


上山下乡的知青不仅仅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时也把知识带到了全国各地。众多的知青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当地的教育事业,老三届最为突出。


我所在的北大荒胜利农场,是知青支边时的六师二十四团。我们三营及所属的各个连队的学校老师100%都是知青,以北京的老三届为主。因为当时第一代北大荒人的子女参加工作的很少,也没什么文化,基本都在上学。


其它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对北大荒教育事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我不能代谁,也不能代表什么。只想说,老师谢谢你们!你们为北大荒的教育事业所付出的青春,至少我还记得……(104)

2冰蕊(15团4连)

教育战线上几十年,工作中、生活里我总会想起曾经教过我的那几个知青老师,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虽然那时候他们也是二十几岁,但在我们幼小的心里他们是那么的神圣,那么令人敬佩。鲇鱼哈学校的课堂里、田野上、水池边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总是历历在目。他们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把我们领入艺术的殿堂。教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劳动,如何唱歌跳舞,虽然那时候每个孩子的家里都比较贫困,衣服上打补丁,吃的粗茶淡饭,但我们的童年有了知青老师的培育和相伴,我们感到了真正的快乐。

如今,我的双鬓已是缕缕白发,但还是能经常想起我的知青老师。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举止就是你曾经教育的那样。听着我们曾经的“老师好”,知青老师你也是很幸福的吧!(32)

3佚名(查哈阳农场三分场五队职工子弟)

我曾经多次跟相识的人们说过:无论历史怎样评价知青上山下乡,有一点都必须承认,这场运动带给那代农场子女的是文化水平上的一个跃进,我们那批农场子女受益于那场运动所送去的你们。由于你们的努力和付出,农场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正是得益于你们的教导,我们那批孩子才有很多在后来考上了大学。我们对你们是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的。那时候,你们自己其实也有无数的迷惘和苦恼,却带给我们那些稚嫩的心灵真正的甘露。


谢谢您,老师!


谢谢和您一样为农场贡献了青春和力量的知青们!(134)

4武宝传(15团4连)

每当提起知青这个称呼,就让我倍感亲切,因为我的老师是知青……


当我和朋友一起闲聊,当说起农场人与农村人为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我一定会说是因为知青。知青的到来,给我们连队带来了知识,传播了文化,丰富了业余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文化素质。

知青,我亲爱的老师,您们不但教育了我们这一代人,还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您的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重地道一声:老师,感谢您!忠心的祝您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35)

5董瑞英(名山农场)

正当我们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鸟那样急需学习文化、增长知识的时候,我们非常有幸地遇到了几位来自大城市的知青老师,他们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北京,有的来自哈尔滨。老师教我们学知识、学文化,还教我们唱歌、跳舞,更教导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几十年过去,花甲之年将届,我时常会想,毛主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收益最深的,应该就是我们,从我们背上书包那一刻,到我们离开校门,接触的都是城里来的老师,如果没有那场知青下乡大潮,如果没有来自大城市的老师们的陪伴教导,我们这些农场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当然,人生没有如果,而我每当回忆起少年岁月,最为庆幸的就是拥有知青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拓展了我们的思维,为我们这些农场孩子打开展望世界的窗口,让我们领略到文学的馨香,音乐的美丽,以及,知识的魅力。

对老师来说,农场执教的岁月或许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但对我们这些农场孩子来说,却是收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半个世纪以来,当时的小农场已容颜大改,唯有黑土依旧,同学情依旧,师生情依旧,山未变,水未变。想起故乡,想起同学,想起老师们,游子思乡的焦灼被暖暖回忆和浓浓情谊缓缓熨平,同学情浓浓,师生情悠悠,和不变的黑土、山、水一样,铭刻于骨,绵延不绝,直达岁月深处。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唯一见不到的,就是我的老师们,因为他(她)们都分布在全国的各大城市!记忆深处的老师你们好么?(38)

6蝉铜

如今我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了。但每每回忆起我的几位知青老师,都会让我激动,也心怀感激。是他们使我热爱教师工作,是他们使我选择了语文这一专业,更是他们让我在教育这片热土中孜孜不倦的耕耘。我爱我的知青老师!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114)

7刘长江、吴殿茂

少年时代的我,遇上李老师这样多才多艺的北京知青是我的福分,他们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很高,并把城市的先进文化和理念带到了北大荒,而直接受益的是我们这些小学生。他们的文化程度都高于我们当地的教师,且多才多艺,后来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从优秀的知青当中选拔教师,这对推动提高农场后来的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事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50)

8白云

自从我走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陪伴我成长的是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老师们。是这些知青老师给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门窗,让我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你们给我们带来了文明的种子,启迪着我们的心智和追求,引领我们走上了新的生活。那时,你们就是我心中的偶像,暗暗立志,长大后,也要象你们一样,做一名让人爱戴、受人尊敬的老师。

如今,每当我们同学相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谈起你们,我们很庆幸,在那个年代,我们能遇上你们,因为你们当年辛勤的付出,才换来我们如今不错的生活。是你们用青春的热情给荒凉的北大荒注入了生机,给我们荒芜的脑海中播下希望的种子那段岁月,不光留给你们的是美好的回忆,更是让我们记下的一份真情。岁月会流逝,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的是这段师生情。(53)

9大荒女儿(二九0农场)

是知青老师的培养,知青大哥大姐的影响、熏陶,使我的文艺天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以至于后来虽然只有十五、六岁竟敢于执导学校的《长征组歌》的舞蹈和几百人的大型团体操——“火炬操”(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大宣传队的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获得了成功。(54)

10叶民(查哈阳农场)

我从70年上小学到80年上大学离开查哈阳,接受了最完整的知青老师的教育和培养。我们二营的学校几乎全部都是知识青年老师,每一个老师我都记得。小时记住的是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特点,说话走路的样子。现在长大了,对他们更多了一份深沉的理解和感激。越来越理解自己是多么幸运。我没生在上海,却受到来自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生的教育。她们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是全方位的,令我受益终生的。我从心里感谢她们。谢谢她们在那个整个民族经历厄运的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有歌声、琴声、读书声的童年,和那宝贵的偏远地方最缺乏的教育,以及那更珍贵的纯真质朴的爱心!


我上大学时别人非说我是城市的。不只我一个人有这种经历。不是说农村不好,只想说开了眼界的我们眼神里的确少了些迷茫,多了些向往,也许还有自信。这种影响是知青们由内而外的知识、素养与气质带来的。这是后来才理解到的。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这种气质了。

一代知青,带给我们太多的幸运。我更深知,那是个时代的悲剧,那是整个民族大灾难中的一部分。多少悲欢离合苦痛辛酸发生在那个时代。那几个悲惨的故事我不愿想起。后来知青的故事我就全然不知。只知道也可以想象全国范围知青经历了多少的坎坷和磨难。(42)

11清鹤6389

已经很少去回顾自己是怎么样踏上这条幸运之舟的了,有时还依稀记得是上海知青拉着我年幼的手,领我走进书声朗朗的课堂,是他们用真诚和汗水为我点燃起生活的光芒!我今天写给我的启蒙老师,写给领我走出大山的知青们,我要对他们说:您们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您们永远是我心中的太阳!是我最尊敬的人!


教我的老师都是知青中的侥侥者,象当时的濮存晰都无缘当我的老师,可见我的知青老师是多么的又红又专。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我们的练习本都是桦树皮做的,课本是老师用蜡纸刻的。过年时,老师回上海带来一本油墨印的课本,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么好看的书上面还有图画,让我们高兴的睡不着觉。


80年代,我们连队考出了20多个大学生,张敬明的大儿考的西安交大,三儿考的清华;还有我大哥的同学王春生,虽然个子小,母亲去世了,但他很争气,现在美国读的博士。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来自当年知青老师对我们的启蒙教育,来自他们的真诚和无私的奉献。


说良心话知青这一代人真的很苦,十七八岁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城市,来到冰天雪地的农场,接受炼狱般的改造,从心理和生理上饱受折磨。现在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后来,返城后,知青还面临着婚姻,住房,求职等多方面的压力,真正能过好的其实并不多。正象鲁迅说的那样: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岁月无情抹去了记忆的痕迹,但不能抹去当年知青留在黑土地上的功绩和精神!他们用青春和激情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岁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宝贵的财富!(138)

12小诚

那时的知青教师,在我心里是天上落下来的天使,她们充满智慧,又大多柔情,进步自不必说,吃苦也成了我一生的榜样。


年轻的鲁宁老师,记忆中的那个甜美文静、精心教诲我们这些小男生小女生的大女孩,回想起来,她是我人生的基石。(76)

13小诚

晚宴上不断地向两位恩师敬酒,尽管她们都不胜酒力或以水代酒。形式只是表达方式。或许老师们教过很多学生,不会记得学生们的表现,也或许她们根本不知晓她们自己当年的音容笑貌会让学生们记得多少,但在我心里,知青老师让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们敬业,她们爱学生象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是我不会忘却,也不敢忘却的恩人!


知青老师,让无数北大荒孩子感激的群体!愿这份感恩能带给老师们更多的骄傲!也祝您们在体会这份快乐中健康长寿!(77)

14神采飞扬中国狼(8团12连)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不仅仅是被改造,他们也改造了世界。我们十七团十二连就有很多杰出的人物是八团知识青年教育出来的学生。诸如著名学者、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考委新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网络协会监事长的郭庆光老师就是八团的知青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八团的团直中学成为省重点学校,出息了很多人才,你们功不可没。我向你们致敬!谢谢你们!八团的所有知青老师!(77)

15任长杰(局宝泉岭管理局高级中学)

可以说,我身上一些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好品质,除了父母的教诲,学校的学习,也有从小从知青身上耳濡目染学到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像师傅一样感染和教育着我,使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健康成长。

在宝泉岭高级中学许许多多的老师中,几位为数不多的知青老师,为宝泉岭高级中学的建设、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贡献。从他们身上,青年教师学到了很多,他们那种潜心做学问、真情育桃李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时时刻刻为我做出榜样。他们的优秀品质深深打动和感染者青年教师。


其中,高级教师、北京知青、原副校长鲁志宏,就是宝泉岭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他不但把语文这门文化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特别爱听,高考命题也压得特别准。人送雅号——“老学究”。


他从教30多年,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毕业生,可谓是弟子遍南北,“桃李满天下”。特别是2000年12月,作为老知青、老支边、老垦荒“三老”的优秀代表在佳木斯江天宾馆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92)

16李秀荣(独立2团)

学校的老师除我和校长外,都是下乡知青,他们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周老师写了一手好字,我时常模仿她的字来练,和她们在一起的那段是我这一生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她们教会了我很多知识和技能。但只有三年,他们就陆续返城了,在周老师准备行装那几天,我都不敢去她的宿舍,怕见到她就会掉眼泪,舍不得她走。记得送她走的那天,我和我的同事们看她登上火车,挥手告别的一瞬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得流下来了,我知道周老师真的回家了,我们今生还能再见面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办什么事都好像没了主意,我感觉心里空荡荡的,时常在看周老师的来信和写回信时泪流满面。直至今天,我都没忘记我的老师、和她为我做的一切。


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自己忘不掉的一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参加工作时与知青老师们在一起度过的那段快乐时光。

我是初中毕业回学校代课的,那时学校的老师大都是来自上海、杭州、天津等地的知识青年,他们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也可以说几代人。


日月轮回,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说不尽的收获。这一生淡忘了很多事,但和知青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却留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成为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109)

17祁晓丽(查哈阳农场)

几年前,我和一位学者谈到过我的老师,他说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可能吧!因为老师用他的知识和做人影响了我一生,是他让我懂得学习和做人同样重要,我在参加工作的几十年里,一直用他的教导去做人做事。今后,我也会永远这样做下去。


18、王晶晶(查哈阳农场新立):


我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老师几乎都是知青。也正因为有知青的到来,让我们这些农垦子弟知道农场以外还有不一样的世界。也是因为知青的影响,让我们的世界观有了更高的追求,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当年知青对农场的付出,我们这些农垦人的后代都已铭记在心,并向你们致敬。(103)

19静静的白桦林(独立2团)

张大计老师,很美很美的一个老师。小的时候总是这样想: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人啊,白白的皮肤、神采飞扬的眼睛,说话的声音总是脆脆甜甜的。我们很喜欢听她上课,看她笑。可惜不久,她就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不教我们了,记得当时我伤心极了。

她上大学期间还经常写信给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山里孩子,鼓励我好好学习,还给我寄来了当时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从此我被带进了奇妙的诗词的世界。


还记得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我寄头绳儿。老师您还记得吗?就是那种黑色的、有金边的头绳儿,当时我觉得自己神气极了——那可是在大城市上海寄来的啊!我天天扎着,向小伙伴炫耀不止,为此也从不剪短发,以至于黑色的头绳儿一根一根都被晒成了灰红色还不舍得丢掉。翻翻我原来的照片,高三时,那种头绳儿还骄傲地飞扬在我的辫梢上。


正是有这样一批优秀的知青老师,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做起了五彩的梦,从而有了不一样的人生。(113)

20刘汶莉,康丽

教育的魅力不仅让孩子家长选择暂时留下,也让一部分知青选择永远留下。1978年,知青返城大风潮开始了。几十万知青“呼啦”一下子重新回到了他们曾经的故乡。而鲁志宏和傅长源最终还是做出了继续留下、继续当老师的决定。


一届届学生毕业了,老师们越来越老了,但师生的感情却越酿越深。鲁志宏记得,前几年在哈尔滨开过一次北京知青周年座谈会,一个86届的学生特地从天津赶来,当他见到老师时,40多岁的成年人抱住鲁志宏大哭一场。“这些朴实的孩子,考上大学是他们当时唯一能走出去的选择,高中给他们了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鲁志宏的内心又何尝不是波涛汹涌?


1989年,(知青)邱广学获得了一个机会,可以返城回到哈尔滨。职位都已经安排好了,但农场的刘书记希望他留下来,原因只有一个:赵光农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的父老乡亲需要老师。于是他又留了下来。


对于鲁志宏、傅长源、邱广学来说,留下是个人的选择,但他们却无法预知,这种选择对后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有多么深远。


潘丽,宝泉岭高中的一名历史老师,不仅是鲁志宏、傅长源的学生,还是知青的后代。1995年,潘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首都师范大学。4年之后,潘丽本可以留在北京,却做出了和前辈一样的选择――回到北大荒,做一名老师。


有人将潘丽的回归视为一种伟大,但她却说记得自己念高中时,老师对自己的点滴付出,她希望把这种东西传递给今天北大荒的孩子们。

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一些人来了,留下了精神,一些人继续留了下来,让精神在下一代中又得到了新的传承。几代人一起“做教育这件事”。

21王红原(68团3营)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还是小毛孩子的我们都已经成了爷爷奶奶。细细想来,我们特别感谢那些知青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当年的知青老师,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就是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文化知识与做人的真谛。

22陈艳华(库尔滨9连)

两年后,父亲又调到了东风二连。搬家时,与知青老师道别,我哭成了泪人,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两年来知青老师的呵护与照顾,我已将他们视为了亲人。母亲告诉我,要永远记住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后几次作文课,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写上“我的老师”。但每每落笔时,老师们那种胜似亲人的别样真情,却又让我无以言表和久久不能释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童年将是怎样的苍白和无知。


我们要感恩知青老师。在那个读书无用、批判“读书做官论”的年代,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精心培育,让我们这些跟随父辈走进北大荒的孩子,把空白的脑子填满;我们要感恩知青老师,在那个动荡飘忽、辗转迁徙的岁月里,是老师们给了我们母爱般的温暖和关怀,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真爱无边;我们要感恩知青老师,你们用自己的青春,点燃了祖国边陲荒原的激情,给那里带来了生机、活力、热情、时尚、进步、发展,更有情谊和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声声真诚的祝福,一遍遍发自内心的呼唤:知青老师,你们好吗?在遥远的库尔滨河畔,你的学生用心灵之纸折成最美的千纸鹤,送给我们最亲爱的知青老师们。愿你们永远幸福、安康。

23顾小敏(68团)

也许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一个1967年出生的人与黑龙江建设兵团、与知青联在一起,可我要告诉你,那块黑土地是我童年生活的乐园,生活在那里的知青让我的童年多出来许多瑰丽的色彩,以至于到现在我也认为简单快乐的生活理念是我从他们那里淘过来的。


作为北大荒人,我真诚地感谢叔叔阿姨,我们是你们青春岁月的见证,我们又是你们奉献黑土地最大的受益者。你们让北大荒成为梦开始的地方,你们引领着北大荒的后续者前行。

我会永远记住给予我梦想的知青叔叔阿姨们。

24丽英

我感恩父母,感谢时代造就了我的人格,更要感谢影响我一生的知识青年哥哥姐姐们。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改造了自己,也改造了农村,他们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有着特殊贡献的劳动者。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将半个世纪,但是,沉淀在岁月里的故事,浓缩成越来越厚重的知青文化,提醒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我时时想念他们!今天,我把这份想念化作文字,献给我的知青哥姐们。


顾老师是第一个走进我的生活的知青。在那艰苦而又多灾多难的年代,顾老师给予我的精神食粮是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的。


顾老师,平凡而又是我一生都不能忘记的人,她同许许多多的知青哥哥姐姐一起,在艰苦的岁月里,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改造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赞歌,他们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影响着北大荒人,她们把青春献给了黑土地,用汗水浇灌了北大荒的沃土……


这些从城里来的哥姐们,在我们的黑土地上努力地磨练着意志,他们勇敢地接受黑土地的考验。他们用柔嫩的双肩担起了黑土地的重担,他们用细嫩的双手耕耘着黑土地。他们白嫩的皮肤被东北凛冽的风吹得粗糙了,他们的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骄傲。

如果说农村的广阔天地锻炼了知识青年,那么也正是知识青年改造了农村的天地,他们用青春为黑土地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41)

25迎风绽放(梧桐河农场)

回到了农场,我们所接触的百分之八十都是知识青年,知识青年真的让我们大开了眼界,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他们也为农场的开发、建设立下了可歌可泣的功勋,将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辽阔、肥沃的北大荒(有的知青为农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往事真的是历历在目,农场与百万知青的情缘也真的是无法割断!(43)

26佳朋之月

衷心地祝福那些今天仍生活在困境中的知青朋友,包括我的老师,我想对你们说,哥们挺住,明天也许会好的。(56)

27周祝慧(名山农场)

作为北大荒的后代,我已走出黑土地,成为新上海人。如今,也到了不惑之年。然而儿时的往事却时常萦绕心头,尤其是和二中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更是久久不能忘怀。三十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常常跟身边的人谈起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我庆幸自己生长在那个年代,遇到一批非常优秀、难得的知青老师,是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黑土地,也是他们领我走出了黑土地……


几十年来,我一直难忘师生情。感谢二中老师的培养教育,感谢所有十二团的知青叔叔、阿姨们的无私奉献!让我为你们祈祷和祝福!好人一生平安!!谢谢!!!

28魏一营(名山农场)

那个时期的故乡还十分落后,知识的传播很贫瘠,是在知青们来了以后,这里的教育才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些伟大的拓荒者,给这片黑色的土地带来了生机,给这里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希望;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使得一部分北大荒人有了美好的前程。

往事俱已矣。那些为了北大荒学子的成长,而不懈耕耘过的恩师们还好吗?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有的是人事变迁,有的是岁月流逝,但那份思念却一直没有丝毫改变。否则,也不会有那些细节的记忆。诸多的祝愿,表达起来都显得苍白,永恒的思念,永远留在心中。过去的,是情感的沉淀,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但愿三十年的祝愿和祈祷,能为我的那些上文提到的和未提到的可爱可敬的老师们带来祝福。只想轻轻地问一句:近四十年了,你们还好吗?

29吴利他

幸运有时也会帮助无准备之人的。小学一年级时,一个叫田乔的北京知青叔叔没事时逗我:“你现在是小学生喽,要好好学习哦,如果你数学语文都考100分,我就带你去北京玩。”北京的香橡皮和玻璃纸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以至于那次考试结束时我攥着试卷就是舍不得交给老师,生怕有半点错误。结果,语文真的考了99.5分。当我拿着试卷没完没了地痛哭流涕时,田叔叔这才想起他曾经给过我的“承诺”。我认真而又脆弱的幼小心灵打动了他,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将我的语文成绩四舍五入为100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去北京的征途。


北京对于我,无疑是个精彩的万花筒。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楼房、神圣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古雅的颐和园、热闹中的中山公园、各大剧院的演出演唱……6岁多的我心里暗暗在想,我长大一定要来北京。

小学和中学时代,我的老师里一半以上都是各地的知青。我的成长经历中,无论是平时的生活还是在校学习,他们的种种影响无处不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的胡玉芝老师是个北京知青,温柔善良,耐心细致,像妈妈一样呵护我们。她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奠定了我说普通话的基础。大学时考普通话口语时,老师都惊诧我这个来自东北的女生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


感谢改革开放让我有了考大学的机会。第一次考上的院校因为不是在北京我放弃了去上学的机会,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年代,很多人都不理解,只有我自己知道6岁时的梦想在我心中植下的根有多么深。


每次看到青春活泼的他们,已是儿子老妈的我再也喊不出知青叔叔和知青阿姨了。于是,很自然的就改叫老师了。是的,无论他们是否都教过我,我都想叫他们老师。是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打开了我和许多农场后代人生中的另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让我们的梦想飞出窗外,飞向远方。感谢你们,我的知青老师,曾经的知青叔叔和阿姨们!(39)

30张海刚(新华农场现任农场书记)

你写兵团、写知青是好事,对这段历史后人不应该忘记。说起知青,我有发言权,我就是知青教出来的学生。我有一年去上海挂职,费了好大劲才打通了老师的电话。他当年教出来的小学生多了,我在电话里自我介绍了半天他还是对不上号。我只好说出几段旧事提醒他,这回老师想起来了,哈哈,你就是那个最淘的小子!晚上我去接他吃饭时,看见他正在楼门口和邻居白乎,很自豪地说,当年的学生现在是农场领导了,今晚要请他吃饭。我凑上去说那就请邻居一起吃饭吧。他问:这行吗?我说:怎么不行!(《生命中的兵团》,P593)

31原兵团3师20团(852农场)3分场书记小于和场部宣传科长小栾

小于说:“知青老师很严厉,我们要是不好好听课,那时真踢呀!”


小栾说:“我们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揍,回家还不敢说,说了还得再挨一顿揍。家长对知青老师特别信任,有的人还和知青老师有约定:‘这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削他。’现在的孩子哪行啊?打一下,骂一句,他能传到网上去,老师轻则做检查,中的就丢饭碗了。”(同上,P591)

注:

1、本文编者为原34团(八五八)农场北京知青高非、韩崇光,哈尔滨知青薛克建,上海知青张为民。

2、本文摘自《北大荒人眼中的北大荒知青(文集)》一书,每段摘录末尾的编号就是《文集》中的文章的序号或《生命中的兵团》的的页数。 

文由作者提供, 照片来自网络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兵团时期的现役军人谈北大荒知青

北大荒农场老职工谈北大荒知青

北大荒农场第二代谈北大荒知青

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兵团八年

黑龙江兵团的戌边实力及其历史意义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