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屯垦戍边献身的李小玲 知青往事和不朽精神

革命理想髙于天
——
高干子女、华师附中李小玲
知青往事和不朽精神

作者:蔡跃雄

50多年前,一位曾是海南行政区领导人的女儿、名校高才生,为屯垦戍边长眠在她父辈曾战斗工作过的琼崖远山,与胶源林海永远在一起。   

 李小玲同学的青春定格在22岁
 一 

2003年7月的一天,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师2团)党委书记周昌隆接到省农垦总局电话:“知青李小玲的妈妈要到晨星农场看她的姑娘,她的姑娘走了……李妈妈是有身份的人,一位高层领导干部,身体弱,你们要注意关心、照顾、保护好老同志……”接完电话,周书记立即做好各种周密的准备工作。


李妈妈在周书记等的陪同下来到知青墓,一看到她的姑娘墓碑,眼睛就红了,泪水直往下淌,场医院女护士搀扶着她走到墓前,李妈妈身子一软,差一点瘫下去,旁人感觉得到她的痛苦,让人心酸和心痛。李妈妈在小玲的墓前行了三鞠躬,说出埋藏了多年的心里话:“小玲,妈妈来看你了。妈妈很对不起你,现在才来看你,我是通过组织来看你的,你的老战友、农场的场友们都看你来了。小玲,我把你到海南前剪下的留在家里的那条辫子带来给你了,你收下吧……”李妈妈请陪同的人在小玲墓前把辫子烧掉。看着吱吱直窜的火苗,闻着那浓重特别的味道,李妈妈的泪水再一次涌出来……接着,李妈妈再一次向小玲的墓碑鞠躬。

没有别的更多仪式,没有逗留太久就返回场部,周书记请李妈妈留下来用晚餐,住宿过夜,明天才走。李妈妈平和地说:“我心情、身体不太好,在这里用餐怕影响坐车和你们的工作,晚餐我到海口、或在路上简单解决就行。谢谢你们的接待和陪同,让我看了姑娘做了告别。小玲我就让她留在农场,跟你们在一起,跟橡胶在一起了。”事后周书记对人说:李妈妈是我接待过的知青家长中最令人感动的一位。

 李小玲的墓碑   

 二 

李小玲是华师附中(67届)高中生,当时做为华师附中的教育改革尝试,她在高二下学期时直接参加了高三毕业班的高考复习,已被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相中。那时她担任校团委组织委员,平时在学习之余经常找发展对象谈心。因为她模样俊俏,一双聪慧明亮讨人喜欢的大眼睛,是那种无需任何修饰的天生丽质,而且思维敏捷,谈吐风趣,虽是高干子女却平易近人,待人热情,深得同学喜欢。她文学天赋特高,写得一手靓字和好文章,初中时便有稿子见报,普通话说的特好听,讲起故事来活灵活现,给人一种美妙的享受,有同学评价说听过各种人讲故事,包括电视、电台什么的,还是李小玲讲得最好。那时小玲一直以学习认真,成绩骄人,俄语特优而名列班级前茅,同学们一直看好她将是我国未来的外交官。


后来即将高考时,因“文革”停止了,李小玲父母也受到冲击,才高运蹇的她于1968年11月下乡海南岛。其时,她母亲在干校尚未“解放”,她父亲却连她母亲也不知道他被关在哪里,李小玲与父母未见一面、无道一别就带着弟弟远赴海南。她出发时,被关押在外地、工资早被冻结的父母已无力顾及她,一贫如洗的家并未令她伤感,她不是娇小姐,怀着发展祖国橡胶事业,建设祖国美丽宝岛的远大理想,揣着保姆给她的几元钱,与同学们昂然无畏的渡过海峡,来到屯昌县晨星农场。


在晨星农场(2团)生产队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小玲凭着顽强意志和过人才华,在艰苦劳累之余写下大量的日记、书信和讲用稿。时至今日,人们翻开她的文稿,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仍会强烈的感受到她人品的冰清玉洁。她虽柔弱,却满怀理想和信念,革命意志和举止的坚定刚强令人动容。

李小玲(后排右1)下乡前与华师附中同学合影留念

 三 

李小玲下乡前患有慢性肝病和胃病,特别是肝病,如果防治不当就会转化为肝硬化,危及生命,她很清楚这一点,但她为了大力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竞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争着做奉献。


刚到农场,小玲被分配在条件稍好些的老连队,当她得知要建新队开荒种胶时,便积极要求去新队吃苦锻炼。她在1969年5月2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自觉,建设社会主义就是靠自觉!队里决定让五班去新队了,我们班是附属的,可是没有我的份。不行!我一定要去!想办法!和同伴们尝尝创业的滋味——尽管领导、地点都不是很称心,我还是很高兴的!争取!争取!到艰苦的地方磨练自己。”在新队劳动,小玲干了农场最苦最累的活——开荒挖穴、上荒山砍树、扛木料建房、割茅草盖草房等等。她那稚嫩带病的身躯,经常要在炎炎烈日下暴晒、劳作,每天挥汗如雨,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这些考验记录在她1969年7、8、9月的日记里——

“什么‘黑牡丹’、‘白牡丹’,可笑之极!对于那帮庸人们低级无聊的议论,不值得理睬!为了祖国的橡胶事业,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有什么不好!老实说,我才瞧不起那白嫩嫩的小姐少爷呢!他们和我们这个时代不配!”


“割茅草于烈日下,热得简直要吐,肝也很难受,胃也够呛,怎么回事?真讨厌!坚持吧,要锻炼毅力,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橡胶。”


“大病坚持干,小病大干,没病拼命干!——多感人的豪言!为了橡胶事业豁出去了,五指山下埋忠骨——干呐,为着明天。”


“连续奋战八个小时,又遇上倾盆大雨,真是最疲乏的一天。到最后两小时,我几乎觉得我的精力全都使尽了。累得说不出话来,只会象牛一样喘气,要翻山越岭,羊肠小道坎坷不平,加上大雨,真可谓路隘林深苔滑,扛着木料下山来,几次欲滑倒,出了一身汗,险呐!最后我的牙已经咬得不能再咬了,甚至失去知觉——就是那讨厌的肝,逼得我拼命咬牙。”

小玲就是这样经常抱病坚持工作,因为她忠于祖国的橡胶事业。她在1969年10月和1970年8月给妹妹李明(下乡广东阳山知青)写的信中说——

“我的胃倒糟糕了不少,在家里从来没有胃痛过,在老队也没有,到了新队痛了四次,平均一月一次,痛得也够厉害的,浑身冷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宁愿它肝痛。胃痛真不好受,现吃胃舒平……”


“前些日子扛木料盖草房,我扛得不少。有人说:你的力气很大哟!其实力量还不是炼出来的!说实在,我力气不大,只是拼命干罢了。有时肝、胃尽给我捣乱,而且身体很虚,出汗太多。从开工十来分钟便全身湿透,一直到收工回家都如此,成天除了睡觉,就是泡在汗水里。可我一想到要争气,就咬紧牙关,不管什么毛病,我也非上山不可!有一次我的脚中毒,肿得象馒头,可我还是上了山。”

↑ 上图 李小玲父母1946年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时结婚照。父亲李汉兴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任东江纵队特委青工部部长、中共香港市委副书记;海南解放初任中共海南行政区党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后调任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局局长。母亲陈逸玲1942年入党,参加东纵,在香港以中学教师职业掩护,与丈夫一起做党的地下工作。

中上图、中下图、下图 李妈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国庆70周年纪念章和东江纵队60年老战士纪念章。   
 四 

李小玲在连队劳动和物质生活极其困苦之中,坚持温习俄语,用俄语与同学会话,相信总有一天知识就是力量,还坚持写作。她才思敏捷,言语流畅,文采横溢,叙事说理娓娓动听,充满理想、哲理、豪情和担当,是用青春和生命写就。那时的知青中,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象她那样。


1969年晨星农场改制为兵团6师2团,当年9月全团抓革命促生产,举行活学活用毛著讲用交流会,时为26连战士的李小玲当选为讲用者。她不负众望,写下9600多字的题为《无产阶级的“公”字是斗出来的》讲用材料,从“向老工人学习攀登公字高峰”、“超出局限性为革命敢于吃苦”、“只有平时不怕苦战时才能过得硬”、“狠批活命哲学打掉精神枷锁”、“恨斗私字一闪念革命就是靠自觉”、“宣传毛泽东思想要向私字宣战”、“不停顿向私字开战完成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和“戒骄戒躁继续革命”等八个方面,用银铃般的嗓音向指战员们讲叙,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我们的时代,英雄辈出,他们创造的人间奇迹,他们的英勇业绩,全是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的结果。


——毛主席在九大指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首先是不怕苦,才有可能不怕死。难道有平日最爱叫苦连天的人在战场上是勇于献身的英雄吗?橡胶事业是祖国建设迫切需要的事业,我们能从事这个工作应感到自豪。


——我看老工人长年累月奋战在穷山沟,不叫苦,不畏难,艰苦奋斗,改天换地,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我想:接受再教育,就该从这里开始,学习他们的“无私”。


——边疆的青年在保卫祖国中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到海南来,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打仗。我们渴望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


——为人民贡献的多少不是看你的年龄,不是看你活得多长。人长得像水牛一样壮,却不是为人民服务又有什么用?雷锋、王杰他们活在世上并不太长,但他们对人民的贡献和给以人民的精神力量却是无法计算的。


——一次我们班收工了,但另一班还在卸砖,我原打算到井边洗衣服,看到这种情景,犹豫了一下,想到主席说的“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就跑去卸砖了。星期天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时间,我总想利用星期天多读读毛著,看看书报,但为了使放牛同志得到休息,就去放牛。事情都很小很小,但也经过思想斗争,是毛主席的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导我去干的。


——为橡胶事业出力,如果每天工作回来不感到劳累,那就糟了,那就说明自己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大力发展橡胶,就是说要尽最大的力量,尽我们的全部精力。所以每当劳动回来,越是疲劳心里越高兴,因为尽了能力。


——学习毛主席著作,阅读书报,关心国家大事,目的是为了把革命工作搞好,而宣传工作则是革命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兵团二次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后,五年规划、三年开发,目标明确,令人鼓舞。我们一生一世都没有这么直接,这么具体接受主席交给的极其光荣艰巨的任务,这一次,我们承担!帝修反越是卡我们,越是逼着我们拼命干,越是逼着我们要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他们卡得越紧,我们的橡胶发展则越快——事物总是向着它的反对方面转化的。


——我总觉得学习毛泽东思想应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有的时候,实在劳累、疲倦,但也要翻翻主席著作,就是读上十分钟、二十分钟也好。

    ……

李小玲讲用后,当时岀名了。

↑ 童年的李小玲与弟弟李青(左)留影,读中学时一起下乡海南屯昌县。兵团时期李小玲在6师2团留影(右)

 五 

1969年12月,讲用出名的李小玲被选派到6师师部参加通讯报道员学习班,到各团采写了许多大力发展橡胶的稿件。


当月22日她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到其他团,更开阔了我的眼界,那里的生活比我们团艰苦,交通很不便,条件比我们团差,这更坚定我为橡胶发展贡献毕生的信心,橡胶发展太需要人,太需要了!什么时候看到我们国家橡胶自给了,那时才心花怒放呢!不瞒你说,来海南一年了,和你爱上粤北的一草一木那样,我爱上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爱上了这里独特的橡胶,一看见橡胶林就感到格外亲切。”


小玲参加师部通讯报道员学习班结束后回到团里,团政治处要把她留在团部负责广播和通讯报道,可小玲觉得自己思想还不过硬,不想留在机关工作,执意要回连队。那时小玲总认为象她这样干部家庭出身的人,就是要多到基层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行,才能对革命有更大奉献。


她在1969年10月30日给妹妹的信中说:

“……有人就是那么‘高明’,离了家庭就活不下去,有那么一个后台就高人一等,可笑……我听到不少干部子女,父母解放了,就不安心在海南了,就后悔来海南来错了,巴不得有走什么‘后门’回大陆去。这些人真可笑,离了家庭就不能干革命?!唉,我真替他们害羞!”

当李小玲获知母亲“解放”的消息后,1969年11、12月给妈妈和哥哥、妹妹回信说:

“……我接到妈妈的来信,要我回广州,看来不可能了,要抓革命,促生产”;


“明年我们连开荒600亩,真要大干一场,少了一个人就是少了一份力量,我说什么也不能在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回家啊。我思想很通,一点也不闹情绪,安心抓革命、促生产”;


“我没有什么理由回去。要说回去看妈妈,这一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目前生产很紧,要‘一抓三促’,所以不回去了”;


“事实上,像我们家这样一种情况——全家人都分散在不同地方——在我们团,我们师,甚至整个国家是多么普遍,我简直找不出有几个同学的家是没有分散的。如果人人都要团聚,那生产怎么搞呢?”;


“我已下决心三年不回了”。

 李小玲1970年元月给妹妹写信还说:

“一个人为什么要靠家庭呢?毛主席说:要教导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革命靠自己,再好的出身,不努力改造自己一样完蛋。相反出身不好,认真改造世界观,一样有前途。有的人家里出事了,就屈服了,萎靡不振,从此一落千丈。我决不这样!家庭问题休想成为我革命的绊脚石!当然我知道自己的思想会有反复,但是忠于毛主席的红心永不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主席这条语录成了我们的座右铭。”

李小玲在2团连队砍芭后留影

  

李小玲处境虽艰难困苦,却对家人情深意切。她一直遗憾的是在来海南之前未能有机会照一张全家福,她在信中总是劝说要弟妹回广州时,请哥哥和弟妹一起照,不用等她。


她还写信安慰受冲击中的妈妈:

“妈妈……我们的眼光应看得更远些,看得更广些,不要只看到自己,只想到家庭。李青(小玲之弟下乡屯昌县南吕农场)写信说他一年来进步很大,收获很多……橡胶,是祖国最迫切需要的工业原料,我们从事这个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光荣伟大事业,是无比骄傲和自豪。总之,一年来感受很多,一下子说不完,我真正体会到与天地奋斗其乐无穷!你在干校,我在海南,但我们都是为了革命。我们一天到晚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而不是考虑个人得失。如果我们时时、处处考虑党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心胸就会宽广起来,眼界就会开阔。我们就不会有什么个人忧愁,而是以朝气蓬勃的战斗姿态去迎接工作。总之,我们随时随地都必须以革命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革命利益。”

那时李小玲劳动虽然繁忙艰苦,仍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突出了那个时代先进青年的本质。她时常把自己所知道的国内外形势、内部信息,向同是下乡的弟妹讲述,有时还将毛主席的有关讲话和报告,一并抄写给他们,让她们也一起关心国家大事。信往往一写就是十几页,有时是用信纸两面翻用,有时是用父母、兄长和弟妹来信的背面写,有时又用不知哪弄来的纸片拼接而写成。除了国家大事,小玲作为长女,经常为尚未“解放”的父母分担责任,对弟妹、兄长都是细心叮瞩,仔细安排家事,对一起下乡的李青经常向同学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她对曾在她家做保姆的也同样关怀备至,在那个特殊年代,她一家和保姆结下深厚的情谊,以至小玲离开保姆下乡,还把自己在农场每月20多元的工资寄给保姆,表达感激之恩。


李小玲对学习如饥似渴。一天的劳累之后,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她还经常顽强地学习到深夜。她在1970年元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深感自己精力有限,有多少东西要学习呀!无产阶级政治有多少内容必须学习和掌握!在这样的时候,难道能够容忍浪费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么?抓紧呐,时间是买不回的财富。一放松,又滑去了千万秒,可惜呀!”即使在1970年10月16日她生命的最后一个夜晚,小玲还在宿舍微弱的灯光下学习毛著《实践论》,在日记本记下“人的认识的最基本来源在于人的生产活动”;“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但真理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而是反复循环逐步完成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这世界,通晓革命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革命实践”等八条学习心得。这是她的绝笔,青春芳华的最后日记。

 李小玲(右1)在2团连队工余时与同学在南渡江边

 七 

1970年6月,2团开荒种胶任务重时间紧,指战员生活异常艰苦,吃菜吃肉全靠自己,团首长为解决全团吃肉难问题决定建立养猪连,从连队抽调包括李小玲在内的一批能文能武的女知青战士负责筹建,她们不到三个月就上荒山备料搭建了三幢茅草房,挖了井,建了厨房和宣传栏,开垦大片供养猪的番薯地。


10月16日是养猪连休息日,时为班长的李小玲等女知青不少人回到老连队探亲访友,当听到广播强台风来袭消息,都婉拒亲朋好友过完休息日才走的挽留,立即于当天下午或连夜赶回养猪连投入防风抗灾,保护了集体财产。17日凌晨,由于连续暴雨引起山洪爆发,养猪连营房被淹没,高个的水性好的知青手挽手保护弱小战友站到高处或转移,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在洪峰奔泻的生命最后一刻,她们高唱国际歌视死如归,结果20名女知青和指导员、连长共22人牺牲,仅6名女知青幸存。据生存者介绍,李小玲在与狂风暴雨的搏斗中紧紧抱住医药箱,始终与其他几位知青一起带领全体姐妹们勇敢面对,直至牺牲。牺牲之前,李小玲已获批探亲假,但她说新连队工作多,等明年才走吧,结果再也没能探家。


李小玲牺牲后,2团政治处给李妈妈去信,表彰她女儿在抗洪中沉着冷静,临危不惧,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鼓舞同志们战斗。


李小玲短暂的一生,是奋发向上的一生,是为革命理想献身的一生。

壮志未酬身先去,长使知青泪满襟。李小玲,安息吧!

↑ 安葬李小玲等22名知青的墓园被列为海南农垦青少年爱国爱垦教育基地。每年,大批中小学生和各地大学生、学者、领导者、老知青等前来扫墓和瞻仰。

如今,李小玲等屯垦戍边献身宝岛橡胶事业知青的遗愿已实现,谨以一曲当年兵宣的经典舞蹈、如今的“海南颂”交响组歌《胶林晨曲》,告慰她(他)们在天之灵。

注:本篇根据广州知青朱淑倩、丁惠筠、何启珍、古国柱、虞红等提供的《知青在海南》史料综合整理,部分相片由广州知青提供,致谢!

 作者:大海之南~蔡跃雄

橡胶林里的青春
——广东知青在海南

凤凰视频《一起走过》

核心提示:每年清明节一位60多岁的老人都会来到海南屯昌晨星农场的一块墓地,这块墓地位于农场医院的后面,杂草丛生,很难雇到人去看护修理。老人会给每一块墓碑都点上香,然后手拿着砍刀一边砍草,一边流泪。

1970年10月17日凌晨。晨星农场养猪连遭遇了山洪袭击。全连28名成员中,22人被洪水吞噬,仅余六名幸存者。

来源:粤海知青网、腾讯视频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那22座知青墓

知青史上一曲悲歌!

海南晨星农场知青墓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