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月,解法自然来----2018年全国卷Ⅲ理科21题的解法探析
作者:林国红 广东佛山乐从中学
来源:本文发表在《中学数学研究》2019年第4期
文章摘要
当前,函数导数题常作为高考的压轴题。导数压轴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考查,有综合性强,思维量大,方法繁多,技巧性强等特点。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Ⅲ理科第21题是一道函数的综合性试题,该题的思维难度很大,有着浓厚的高等数学背景。本文站在高等数学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探析,寻找问题的本质内涵,分析解题思路,并给出几种解法。
一、题目呈现
题目分析:题目结构简单,知识方面主要考查导数的运算,利用导数工具证明函数不等式,函数的极值点及其相关运算;思想方面主要考查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思想。综合考察考生逻辑思维、转化、推理论及运算等方面的能力。试题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于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合理的解题策略,以及转化和运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较好地达到了考查目的,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作为压轴题起到了把关作用。
二、解法探析
由于问题(1)较为简单,所以只给出2种证法,重点放在问题(2)的分析与解答。
②另外这样处理又会出现一个新问题:原函数除以某个函数后,函数的极值点会发生变化吗?(解答中的长方形框处)。
这实际涉及到函数逼近方面的知识,由帕德逼近可知:
要注意的是:利用函数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求出必要条件后要验证其充分性。
三、追本溯源
可以看出今年考题的第(2)个问题的“母题”来源于2017年的考题,只是将条件换了一个“马甲”而已。所以在高考的备考中,适当加入高考真题的训练的必要的,特别是近五年的高考真题。
另外,数学的魅力在于“变化”,有“变”才能“活”,变式、引申、推广是促进理解,研究问题的常用手段,恰当的“变式”能避免学生在低层次重复,能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拓宽和加强。所以数学教学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注重问题的变式拓展,要重视高考题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一题多变、一题多用,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又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解后启示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者通过挖掘高等数学中的一些素材来命制高考试题,此类试题也逐渐引起老师们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过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下放到中学里来,加重中学的负担,应该是教师能站在高观点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内涵,更好地指导中学的数学教学。
教师要重视高考题,并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和发挥试题的作用及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同一道题目,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精学一题,妙解一类,进而提炼出数学思想与方法,实现教学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看,通过解题体会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发现知识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这样对于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林国红,多视角,巧突破----2018年全国卷I理数第16题解法赏析与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8(9):44-46。
[3] 林国红,例题背后有文章----对课本一类例题的探究[J],数学教学,2018(7):40-41。
编者注:林国红老师以18年3卷的压轴题为例,从多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引用了高等数学中的“洛必达法则”以及高阶导数等相关知识,显示其深厚的数学功底。作为教师而言,对问题理解得越透彻,站的角度越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越从容。
林老师现任顺德区兼职教研员,每年在各高中数学专业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是一位非常“高产”的数学教师,且其涉及的版块很多,请大家持续关注本公众号,我们将不定期的推送林老师的相关论文。
本文转自:顺德数学家园
2010—2018年全国卷导数大题综合浅析及2019备考建议
如需要高三数学复习资料,可以点击对应图片哦!
为了把更多更好的资料分享给需要的老师和学生,“解忧高中数学杂货店”正式与“高中数学之窗”、“乐学数韵”、“金爸爸教你学数学”、“海哥教你学数学”、“快乐数学邦”、“讲个题”、“数学e点通”形成高中数学公众号联盟。欢迎其他的高中数学公众号一起加入本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