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林高手!广大穗-粤舞蹈团摘金揽银
以文艺培根铸魂 以精品讴歌时代
日前,广东省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穗-粤舞蹈团
在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
荣获佳绩
取得佳绩的背后
是老师们无微不至的指导陪伴
是同学们夜以继日的努力排练
让我们走进后台
听听他们的故事
《窑望》
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王志刚老师、梁捷老师、佟树声教授共同创作的男子群舞《窑望》,创新性地将舞蹈与传统的制窑工艺融合,从197个原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院校专业组表演金奖、创作银奖、作品银奖的优异成绩。作品创作无论是题材选择、创作结构和舞蹈编创,都得到了大赛评委的一致好评,作品表演评分在23所高校作品中位列第一。
男子群舞《窑望》
家国情怀 厚积薄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志刚老师了解到已传承五百年薪火,至今仍在烧窑的佛山石湾南风古灶。“身在岭南,他们将传承岭南文化视为己任;身在中华,他们将弘扬工匠精神的大梁挑在肩上。”师傅们百年如一日地用最传统的方法烧窑制陶的工匠精神令编导老师们感到敬佩与感动,“我们有义务通过舞蹈这种形式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一年的酝酿,《窑望》在老师同学们反复打磨下,诞生了。
舞与魂的契合
《窑望》是一个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要想完美呈现这个作品,舞蹈演员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沉淀。排练之初,由于不理解制陶这个概念,学生很难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因此在排练舞蹈之余,三位编导老师还经常带学生们出门采风、观看制陶的纪录片,帮助他们走进工匠人的生活。经过一次次的排练和打磨,同学们逐渐学会由内而外地展现工匠精神,最终达到舞蹈动作以及表演情绪与陶艺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的完美契合。
艺术广大 其道大光
在编排舞蹈时,王志刚老师和梁婕老师主要负责编创,佟树声老师负责导演。三人分工协作,将舞蹈动作与舞美设计完美结合。“这个舞蹈本身,是用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内涵,用灯光渲染氛围,将观众带入制陶的环境。”谈到作品创作时,王志刚老师说道,“这个舞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展示工序,而是通过展现工序去反映人物、反映工匠精神。”
《窑望》的成功除了有编导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还离不开广大给予它的大力支持。“从音乐到服装,再到整体舞美设计,学校提供了专业团队帮助我们打造更完美的舞台效果。”
《无声的陪伴》
王阿罗老师和黄文静、鄂鹏同学一起创作的双人舞《无声的陪伴》荣获职业双人舞组表演铜奖、创作优秀奖、最佳舞美灯光设计奖。
双人舞《无声的陪伴》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
双人舞《无声的陪伴》采用类似于默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含辛茹苦照顾自闭儿童的母亲形象,旨在展现母子间相互陪伴的温情,颂扬伟大无私的母爱。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这类题材时,提出选材构想的王阿罗老师表示,这既是出于舞蹈创作选材寻求陌生化的考虑,更是想要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社会诉求。
“特殊群体家庭并不少见,但大众往往会忽略家属陪伴的艰辛。”同时他也希望能借此作品启发编导的学生多多关注现实,取材于生活,牢记艺术反映人民心声,艺术属于人民,同时引导社会多多关注陪伴在特殊孩子身边的家人。
从量变到质变的磨练
在编排过程中,黄文静同学最难忘的就是“短且紧”的排练,身为毕业生,黄文静与搭档鄂鹏的排练时间本就短暂,中途还出现了大赛延期、更换舞伴等突发情况。最讲究双方配合默契的双人舞,需要加倍的磨合,因此每一次排练都显得尤为重要,“编出双方满意且合理于作品的动作时,我们就会一遍遍地练,量变引发质变。”黄文静笑着说。台上一句谦虚、台下十年功夫,为了让作品呈现出更好的效果,每个人在排练时都是分秒必争、竭尽全力。高强度的练习让舞者们的腿在放松时,都还在控制不住地颤抖。
声声感谢,道尽来路
编创很难,所幸这一路上都有队友的鼓励和良师的陪伴。“我和搭档鄂鹏在一次次的排练中不断磨合,并且我们都会去思考怎样的动作能够令对方舒服且合理。”正因此,他们才能用默契的配合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老师们也非常辛苦,为作品竭尽所能地引导创作、指导排练,在排练到凌晨时给我们买咖啡提神,一遍遍地为我们抠动作”。作品获奖的背后,还有广州大学创造的优良学习环境与设备场地,音舞学院给予学生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每一份鼓励和支持,都是推动《无声的陪伴》不断前进的力量。
近年来,岭南舞蹈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无论是《窑望》还是《无声的陪伴》,它们的表演形式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让岭南特色文化赓续传承。相信在各大院团与专家、老师、同学们的努力下,将来会有更多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出现,促使岭南舞蹈走向大众化,让岭南舞蹈的发展更进一步。
舞步翩跹,展现青春风华
硕果累累,共书广大未来
比赛已然落幕,精彩仍在继续
师生同心,广大同行
续荣光,再出发!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 | 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公众号及受访者
视频来源 | 舞谱网及受访者
文字采访 | 黄媛 梁椅雯 邓馨韵
文案编辑 | 黄媛 梁椅雯 邓馨韵
微信编辑 | 周嘉萱
图文校对 | 李莹 叶婉娴
责任编辑 | 张芳 张晓琳 李志川 叶婉娴
若需转载 欢迎联络
GZHU19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