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三十年 奋进新征程】边疆安宁 幸福和谐
建市30年来,我市立足“海边山”特色优势,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征程和经济建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结构,补齐民生短板弱项,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推进兴边富民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港城大地盛放。
2021年,市第七次党代会作出加快建好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市的战略部署,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作为关键抓手,推动全市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群众的生命线。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精心谋划,提出“1条主线、1个目标、7项重点工作”的工作格局,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截至2022年,全市积极培育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模范、示范单位86个和市级示范单位114个,覆盖所有领域和行业,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大格局。
我市突出党建引领抓创建,大力打造特色党建+民族团结示范带,有力推动了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时,深入实施抓创建“一把手”工程,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联动”抓创建机制,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的基础上,延伸至“进景区”“进家庭”“进军(警)营”“进农贸市场”“进口岸”“进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进医院”等,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创建的新格局。
在宣传方面,我市通过举办2022年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主题抖音短视频创作大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活动、标识征集活动和献词活动,举办“五洲筑梦——海外华侨华人防城港联谊大会”,打造中国(广西)-东盟青年手拉手等青年交流平台等多个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创建中,以“各族群众心向党”为主题的民族舞剧《京岛情海》、京族独弦琴《过桥风吹》等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享誉海内外。
我市还注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全面建设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通过开展“进教育实践基地”“进历史文化场馆”“进社会大课堂”“进同龄人家庭”等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场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2021年起,市金湾小学与新疆乌鲁木齐第93小学少先队员结对,持续开展“石榴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线上云队课、“书信传递友谊”“石榴籽心连心”等一系列“手拉手”活动,累计互通书信360多封,促进了交流、传递了情谊。此外,我市积极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通过打造新线路、培育新主体、用好新基地,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为契机,启动“国人游防城港”等系列活动,打造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防城区那良镇里火村与越南广宁省海河县仅一河之隔。过去,处于边境山区的里火村几乎是贫穷的代名词,边民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上世纪80年代末,里火村成为中越两国边民开展民间边境贸易的主要活动场所,边民的生活日渐有了好转。1991年,里火边民互市贸易点正式开通,国家给予边境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大大激发了边民参与边贸的热情,边民在家门口吃上了“边贸饭”。1999年,国家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加大了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帮扶力度。2002年,广西沿边三级公路正式建成通车,里火村外联条件进一步提升。如今,不少企业瞄准了里火村边贸产业发展的前景,纷纷“住”进里火村,建厂房、做加工,生意红火,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家门口就业,多劳多得,这放在以前哪敢想啊。”在里火村一水产品加工厂内务工的村民范女士说,如今她在家门口上班,既能顾家又能有收入,比起过去,生活越过越好了。
近年来,我市通过“互市+专业市场+扶贫”“互市+电子商务+扶贫”等模式,引导广大边民积极参与互市贸易脱贫增收,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提高边境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筑牢稳边固边防线。全市累计参与边贸互市群众达11.6万人,共有19个示范点创建成为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单位。
峒中口岸。(资料图)
2023年,我市争取到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223万元,在全市建设屯级道路、产业发展等项目19个,受益群众24667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受益14371人。截至7月底,已竣工项目3个,工程实施进度75%;资金支付进度75%。我市大力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走实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之路。在今年6月9日召开的广西“民营企业进边疆”产业合作洽谈会上,我市共签约项目12个约25.9亿元。会后,民营企业代表到我市开展考察活动,实地参观了防城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广西东兴边境深加工产业园、东兴二桥口岸、东兴冲榄工业园、防城区九龙湖生态产业园等地,对我市港口发展、保税物流货物中转、边民互市、产业园区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市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既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加强沿边经济带建设,探索推行中越“两国双园”等加工产业模式,成功推广“边贸+落地加工”等边贸新模式,获批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东兴试验区成功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获批国家港口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率先开展边民互市贸易银行结算无纸化试点工作,推行进口“两步申报、汇总征税”、货物通关规范化试点工作;率先开展海上互市贸易结算业务,上线全国首个互市贸易结算系统,“互市+”全产业链等模式列入全区推广清单。
依托东兴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防城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园区建设,我市积极推动沿边产业布局按照“点-线-面”方向优化,打造沿边产业经济带,深入推进“北联”“南向”行动,不断拓展与粤港澳合作,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交流。
此外,我市围绕“产业兴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防城港口岸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海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防城港金鲳鱼、防城港泥丁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7月25日,记者在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芋苗种植示范基地看到,工人们在田里忙着收割、运送芋苗。正在田边忙活的村民韦大叔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开办了芋蒙腌制加工厂,他把自家闲置的土地以500元每亩的价格出租,自己还在加工厂务工,既收租金又有工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近年来,我市制定了《防城港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防城港市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实施方案》《防城港市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优势产业发展,上思县十万大山坚果、防城区大南山金花茶、东兴市富康生态养猪等一大批产业核心示范区荣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带动农户种植养殖地方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
防城港金花茶。(资料图)
我市还积极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推进乡村文旅康养项目建设,以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开发乡村旅游商品帮助农户增收致富等措施,助推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打造了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其中,东兴市江平镇(独弦琴艺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交东村入选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