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聊天专用贱图(完整解析版)

思庐哲学 2021-03-19


在聊天中蹦出各种哲学概念,不仅是提升魅(bi)力(ge)的好办法,更是选择安安静静地做一个美男子的不二法门。本文完整解析各类流传广泛的哲学梗,默默打包收走吧,是不是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01

分析哲学


由于分析哲学的原因,许多哲学家喜欢用清晰(zhuang)明了(B)的一阶逻辑语言重述一些哲学命题。这些命题都是用自然(zhong)语言(wen)表达的。于是乎,类似“我没有女朋友的”的陈述要写出¬∃x(¬T (x) ∧ L (i,x),其语义翻成中文是:不存在一个对象,她不是一种纸巾、并且和本人处于没羞没臊的恋爱关系之中。


02

屌丝才比收入,土豪只看财富



威廉·配第说,商品就是财富。

亚当·斯密说,所有物质产品都是财富。

马克思说,财富是生产劳动的全部结果。


小编把上述意思翻译成中文即是:任何有形的实物资产(宝马金条余额宝)和无形的人力资本(员工保姆哈士奇)都是土豪的财富。


小编我对财富的理解:不仅是每个月几K的收入,精神上的满足也很重要呀~


PS:对于靠收入生存的小(diao)编(si)来说,想要积累财富,良好的物资储备和投资眼光是很必要的。


03

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一个会算数的美男子



画中这位安安静静的美男子是莱布尼兹。莱布尼兹被称为数理逻辑之父,他有一个伟大的设想,试图建立一个能够涵盖所有人类思维活动的“通用符号演算系统”,让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得像数学运算那样清晰。一旦有争论,不管是科学上的还是哲学上的,人们只要坐下来算一算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辨明谁是对的。他的名言是:“让我们坐下来算一算吧”。这一伟大的设想后来被称为“莱布尼兹梦想”。


虽然他的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时至今日高数中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仍然让广大青少年非常纠结。


04

吓得我都语言学转向了



如果你空间思维不错,那你一定得认出图中“吓得我语言学转向了”这几个字。语言学转向,最早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逻辑与实在》(Logic and Reality,1964)中提出。他认为,所有的哲学家都通过叙述确切的语言来叙述世界:语言是哲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出发点。


语言学转向代表了西方哲学研究路径上的改弦更张。作为20世纪时的哲学新动向,它展示了哲学研究中语言分析的与传统研究相比所呈现出的不同方法和阶段,意味着哲学的方法论转换。


05

老子出门散步去了,大概3点30分走


说到散步,不得不提哲学家康德。他生活在18世纪德国柯尼斯堡,他平日里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


康德的散步被称为“著名的散步”,可以说他是一只活生生的“散步表”。他每天3点半准时出门,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当地居民多以康德出现来为钟表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06

我誓死捍卫你装逼的权利


此句模仿了“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格式。据说是伏尔泰的“名言”。


这句话的来源要追溯到“爱尔维修事件”:大文豪伏尔泰不喜欢百科全书派哲学家克洛德·爱尔维修所写的《论精神》;但当爱尔维修的书受到教会和当局攻击之时,伏尔泰又为之辩护。于是有人在评论这件事时写道:“‘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此便成了伏尔泰的一贯态度。”


这句话流传如此之广,以至于经常在网络骂战中都被喷子们挂在嘴边。


07

犬儒主义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崇尚一种跟羊驼一般的自然、简朴的生活。作为犬儒学派的代表, 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却高冷地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在网络时代中,第欧根尼所表现的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的作风,为大量愤青模仿。


08

听过很多认识论,

可还是不能认识女神。



对于哲学兴趣者来说,最悲伤的不是埋头认识论中却还说不出个道道,而是研究了半辈子认识论,一打女神的电话仍旧还是空号。


既然认识论不是拿来认识女神的,那它究竟是什么?学院派的来说,认识论是与人类获取知识相关的,他需要我们为我们所获得知识的可靠性去辩护。当然,你也可以表示,你完全不信任你所获得的任何知识,而这其实就是认识论中的一种怀疑主义立场。顺带说一句,从整个哲学史来看,怀疑主义不仅像阴云一样弥漫在各式的理论中,偶尔还会像牛虻一样,鞭策着天才的哲学家们,比如:笛卡尔(我可以怀疑一切,甚至我的存在,但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无法被怀疑,所以“我思故我在”)、康德(从“知识何以可能”开始了他恢宏的纯粹理性批判)。


对当代哲学界来说,认识论概然的可以分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内在主义大抵主张这样一种状态:


嘿!我产生了一个信念!(我认为地球是方的);


我是通过“正确的认知过程”获得这信念的!(我问过爸爸妈妈、我问过朋友、我看过书,他们都说地球是方的!而且经过我本人的测量,地球在某些地方是有九十度角的!);


并且整个认知过程是规范操作的!(你说哪儿不规范了,我改还不成?);


所以我的信念得到了辩护!(地球真的是方的呢呢呢!)


【注】:也就是说,对内在主义者而言,一个信念的可靠性其实是通过其他信念来保证的,而这样一种可靠性是否规范,则是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主体——“我”所判定的。


而外在主义大抵主张这样一种状态:


嘿!我产生了一个信念!(我认为玫瑰是绿的,叶子是红的)


但涉及信念的认知过程只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有关,与信念的可靠性无关。(或许由于我们这个村落的太阳光是蓝色调的,我才认为玫瑰是绿的,叶子是红的,但玫瑰和叶子究竟什么颜色的?鬼知道嘞!什么样的光线,出来什么样的色调呗)


功能主义解释:如果这信念是在一个恰当环境里按照它功能性运作下来的认知产物,那这个信念就是靠谱的。(这样的光,照在这样的花,入这样的眼,并且我们这个村落的生理构造都一致,社交讨论也都认为玫瑰是绿的,叶子是红的,所以这个信念是靠谱的!)


【注】:对外在主义者而言,事物本身是什么样我们无法知道,我们信念的可靠性与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发生关联,我们只能从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确认这样一种信念是不是靠谱的。


不过凄凉的是,对整个哲学界而言,两派之中还有更加细枝化的理论流派,甚至还有些打着既不是内在主义也不是外在主义的“擦边球”旗号的流派,当然,对他们来说,谁也没有办法完全说服对方,所以,怎样获取知识才是最靠谱的,人类还没研究出来,所以怎样才能最快认识到女神,就更是未解之谜了。


09

我再不济也还知道自己是个SB,

而你连自己是个SB都不知道。



本句源于“除了知道自己无知之外什么都不知道”,语出第欧根尼的《名哲言行录》。


初听起来这句话逼格挺高,不过骚年,你没有猜错,这句话的逼格就是这么高。首先,我们先要普及一下当时雅典的文化环境。由于民主文化的泛滥,凡国政大事就要靠全民公投,就催促了雅典演说事业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决定都需要一个有理有据又能动听打动人的演说来说(忽)服(悠)民众,但是一个好的演说家并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所以在雅典的大街小巷就冒出了一群被后世名为“智者”的无组织无纪律纯自发盈利性的团体。他们不管事实对错,就只教你演说的技巧,不过公正的来说,他们的很多教导的确卓有成效,得权的得权,得利的得利,而这样一个“智者”群体也颇为因此名声大噪。


就在“智者运动”如火如荼的在雅典展开时,我们的苏格拉底同学就登场了,据著名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同学说,其实苏格拉底同学也算是智者群体中的一员,到底苏格拉底是否是这样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已然不可考了,不过能确证的是,苏格拉底同学是个真儿真儿的话唠。他每次都找那些被公认的很智慧的人探讨问题,每次呢还是一副很贱兮兮的态度:我是个大傻帽儿,我这真不懂,你是聪明的,要不跟我说说来着?若一直是这样一副求教的样子呢倒也罢了,关键我们的苏格拉底同学还特擅长推理,总能从那些知名“智者”的前提推理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以致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倒了这个时候,苏格拉底只能两手一摊,表示他真的对这个问题不知道,不过看来您好像也不怎么知道的样子,于是就屁颠颠儿的去找下一个“智者”讨论问题去了。


所以,当时德尔菲神庙据说有一句神谕是这么说的:在所有人中,苏格拉底最智慧。但是苏格拉底却非常实诚的表示:不是自己智慧,而是“除了知道自己无知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正所谓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no zuo no die、装逼遭雷劈,这句话逼格的确是很高的,而苏格拉底最后的结局也的确不是那么善的,所以,诸位同学要切记装逼可以,可是不要过度哟。


10

上帝都被我说死了,你想一起么



讲到上帝死了,就不得不提我们的尼采同学。作为生于19世纪,而父辈、祖辈又都是牧师的人来说,尼采忽的一声:上帝死了!怎么听都怎么觉得有点怪怪的。不过细究一下该论的推导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该言的前瞻性简直超出人类预料之外。


在以宗教信仰为主导的时代,人们,至少是信仰上帝的欧洲人,都是都将自身的一切寄托给了上帝,无论是具体的行为指导还是精神价值观,以上帝言为其准则,就成了当时欧洲人的生活模板。不过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有理性这项工具,我们能通过理性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且很不错的是,只要理性推导规范、完整的话,感觉还是挺靠谱的样子呢!不过,从精神生活还有价值观而言,人们还总是习惯性的去信仰上帝,这样就使得现世的人们往往想着一套、做着一套,吃着羊肉、挂着牛头,高深的来说,就是这样一种不匹配的价值观,使得现世的人们会不知所措而形成一种不知道该以哪种标准去行事的虚无感,也就是俗称的虚无主义。基于这样一种错位的现象,尼采断然大吼:上帝死了!


不过,同学们也别轻易以为这就完结了,之后尼采同学还喊出了:理性死了!超人永生!等震耳欲聋的说法。所以,上帝都被尼采说死了,你,想不想一起啊?


11

吓得我二律背反了


咳咳,科学的来说,如果按照康德的理论,不论吓不吓你,你都会二律背反的。说得学院派一点就是:二律背反是人的限定性导致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类就是群傻逼,只要依靠理性,无论怎样都会二律背反的,骚年你还是认命吧。


那到底什么是二律背反呢?简易的来说,就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通过理性演绎,你都能自圆其说,而且还互相说服不了对方。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根据量、质、关系、模态四类范畴,就相应的提出了四类二律背反。


  • 量:

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

反题:世界没有开端和界限。


  • 质:

正题:世界中一切复合物都由单纯物组成。

反题: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 关系:

正题:世界中除了自然因果律以外,还有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性。


  • 模态

正题:在世界之内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反题: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对康德来说,这四类二律背反从理性上推导都是能够成立的,但是他们之间又是互相矛盾、非此即彼的,那么到底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大家可要知道,康德同学写下浩浩荡荡的三大批判,就是为了“给人类知识立法”,找出一条能够衡量所有知识的标准、使知识得以可能,所以他一步步从感性建立到知性,再从知性建构到理性,这时,居然有四条互为矛盾的命题居然说自个儿都是互相成立的,这还不得气死康德同学?虽然根据现有材料,我们得以知道康德是4月22日出生的,不过笔者深深怀疑,康德同学已经染上了处女座晚期癌症现象——完美主义的病症。所以,为了能使自己的理论hold住全部知识,康德自然也要对这四类命题进行解决。


不过康德同学的解决途径颇为巧妙,康德表示,这四类命题都是物自体,不是现象界的,不是现象界之物,就无法进入感性直观、被知性联结、最终被理性思考,所以我们的理性会推导出正反都对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世界是否有限、世界是否可分、世界必然抑或偶然、世界有无上帝,这四类命题根本就不是我们理性能处理的了的。如要知道我们人类该怎么处理它们?请看下本批判分解。


12

吓得我二元论了



只要把事情看为两面,那都能视为二元论。我们自古以来所习惯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说,以后在被吓出二元论之前,我们还得先好好琢磨,我们被吓出的究竟是哪种二元论。


虽然说阴阳分野式的二元论亘古已久,不过小编在此要谈的是另一家源远流长的派别——身心二元论。所谓身心二元论,就是把人看成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身体,也就是物质化的一面;另一部分是心灵,也就是精神化的一面。两者互相组成就是我们现在的人了。


虽说这一理论是在近代由笛卡尔系统提出的,但究各式神话传说,我们会发现这一学说的市场早在远古先民时代就已经打开了:什么女娲向土人吹口仙气啊,上帝也照着自己的样子吹口这样的仙气,希腊神话里潘多拉也是先造了躯体然后被赋予各项技能来着,所以说身心二元论是极为符合我们直观常识的。


但是自笛卡尔系统的提出这一说法之后,可以说是麻烦不断。笛卡尔提出:身体是物质的,也就是说它是占空间的、是有重量的、是由一些东西组成的,而心灵与其相对,那也就是精神的、不占空间的、没有质量的、不是由散落的东西组成的。那这样两种截然相对的“类”是怎么能够互相影响的呢?因为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心灵想举起我们的手,我们的物质身体就会自然的移动起来,所以势必是有一些东西联结着我们的心灵与身体这二元,但那又是什么呢?笛卡尔说我们脑袋上有个东西叫松果体,它能做到这些。但是从现有资料上来分析,笛卡尔纯属就是在瞎掰了。


从当代视角来说,身心二元论已经被哲学家们逐渐放弃,既有科学界带来的强大冲击,也有哲学论证上有太多的信念难以去为之辩护,不过至于其他二元论在大众层面上似乎还有着一定市场,所以下次被吓成二元论者时,请先安静的沉思一下被吓得哪种二元论了,这样才能成为一朵安静且有思辨的美男纸。


13

干了这杯缸中脑,我们还是好朋友

缸中之脑,出自著名脑洞哲学家普特南之手。读者们请不要误会,哲学家们都是温柔和蔼的好孩纸,万万不会做些什么电锯狂魔般丧心病狂的实验,但是温良的内心并不阻碍他们开一些非常离奇的脑洞,比如“缸中之脑”思想实验。虽然说,普特南本来的意图是为了说明语义外在论,但是这个思想实验的风靡程度以及延展意义远远超出了他所预想的。


这个实验说的是,在某一天,一个高超的邪恶科学家,他能够把人的大脑活生生的从身体中取出来,然后放入一个缸中,灌上所需的培养液以保证大脑的生物活性。随后,他用电极线接入大脑各个信息处理区域,通过电脑控制,将处理过的信息以电脉冲的形式刺激大脑,让大脑以为它还活在原有的躯体内,还在正常的生活,有正常的工作、完美的家庭、还有不错的休闲时光,但实际上,它可能只是一个被放在缸中的大脑。


看到这里,读者们是不是感觉非常熟悉?对,没错,普特南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就是黑客帝国的原型。最为让人可气的是,普特南在此的哲学预设就仅仅在于:只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刺激大脑的电脉冲信息,同等的进行处理过并刺激我们大脑的相应区域,就能使得这样一副生活场景得以“再现”,而这似乎又不违背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并且随着美国杜克大学等所做人机相连实验以及鼠脑连接实验的成功,黑客帝国所描绘的场景似乎不再是虚幻一场。


是真实?还是虚幻?是蓝药丸?还是红药丸?


14

“渣拉图撕特拉”如是说:别烦我,装逼呢



咳咳,在解释本条前,不得不还是语重心长的提醒一句: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那首先,到底什么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呢?这是哲学业界大神尼采同学的惊世之作,是以波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为主人公的散文诗体哲学名作。诸位同学别看到散文两字就觉得这书一定好读,正相反,此书集聚了强大的想象力、说服力以及诱惑力来颠覆你尚未成型的三观。


那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尼采同学在开篇就以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展现了他独特的进化观,他认为人类是从植物→虫子→猴子→人类→超人的,现在的人类自以为是进化的顶端,那又有谁知道他不会往下一层面进化呢?接一句流行语就是:no zuo no die, you do you know,在他看来生物本身就有这发展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会使人类在压迫中再度绽放进化光芒。


那究竟是怎样一种压迫呢?在之前的“上帝都被说死了”条中,我们提到由于理性上的启蒙主义与信仰上帝的精神世界之不匹配,人类失去了行事的道德标准,或变得迷惘,或觉得怎样都可以的相对态度,而陷入虚无主义。这种压力使人们不知道该去怎么做,而陷入一种无声的压迫中。


那人们又会怎样进化呢?对尼采来说,人虽然超过了猴子,但是很多时候是一个弱者的姿态,就比如现有的伦理约束等,当你对一个人友好时,或许不是想对他友好,而是想到在某一个时刻你会去依靠他,所以人们因此而组成联盟形成团体去互相支持,但这只是一种弱者的表现,当你的精神去这么弱化自己时,你就无法变强而成为一个什么都是最好的超人。超人并不是那种好莱坞式飞来飞去、害怕绿色光线的外星人,而是精神意志强化到完美的人,这才是尼采意义上的强化。


不过,公正的说,虽说尼采着眼于现世伦理败坏,而要为整个世界提出一个新的纲要,但其破坏性的重建模式不免是带有偏激色彩的,正如笔者之前的业界良心:莫装逼,装逼遭雷劈。据传,尼采最后是疯了,但这谁说不是一种猴子看人的视角呢?谁说不是尼采最后完成了他意义上的终极进化呢?谁知道呢?


15

别逼我从本体论层面否定你



如果说,这句话是句咒语的话,那它可能会比阿瓦达索命咒更加惨无人道。所谓本体论,宽泛的来说就是研究本质的理论。那什么又是本质呢?


在不同的哲学时代,对本质有不同的界定,在中世纪拉丁地区,哲学家们相信本质是一种支撑着物质的“东西”,当一个物件,它去除了形状、去除了颜色、去除了材料、去除了能被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属性,那个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就是承载着这一切属性的“东西”。


而对古希腊哲学家们来说,本质似乎是“存在”,巴门尼德著名的“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从一句看似毫无疑问的同义句,推出了整个世界其实只有一个存在者,没有部分,只有整体,这才是世界的本质。而其中“存在”之说又经当代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多加阐发,意义早与前人所说不同。


所以,让我们重回这句本体论层面否定你,也就是说,我们会发现,这句咒语一出,支撑你各式属性的基质不见了,你也不存在了,对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来说,你的本体论界定被多次不同的否定,总之,你就是这么烟消云散了。哦,不对,应该是连烟也没有了。


诶?之前有过……?

诶?我想说谁来着?好像忘记了,管他呢。


16

男孩纸在哪儿?


福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一生都在关注着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通过对疯癫、诊所、监狱和性经验等等概念的发展,福柯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图画:“真理”是权力运作的结果,而人只不过是使用权力的工具。依靠一个真理系统建立的权力可以通过讨论、知识、历史等来被质疑,通过强调身体,贬低思考,或通过艺术创造也可以对这样的权力挑战。或许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福柯对身体——男性的身体如此迷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其实我这辈子对知识的全部追求就是为了吸引漂亮的男子。” 1984年6月25日,米歇尔·福柯死于艾滋病。


17

你这个变态学研究有问题



虽然被民间广泛的使用,但是变态心理学这一分支科学,尚没有确定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18

叔本华不让我跟你们一起玩,我去shi了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自幼性格孤僻,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认为人总是在欲望得不到满足和得到满足后的空虚中备受煎熬。在那个理性主义盛行的年代,叔本华的思想让他转向了非理性的维度。然而他隐遁的生活却不是安静的,据说他脾气火爆,曾经嫌弃一位女租客太吵而把她推下楼梯,并因此造成对方终身残疾。叔本华本人也为此被判罚给这位女租客终生补偿,直到女租客去世,叔本华才在日记中写到:老妪死,重负释。


19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常被用来分析语言、文化和社会的方法之一。简单说来,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对整体性的强调是结构主义的一大特征。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


20

哲学家王

哲学家王(王小波叔叔曾写作哲人王):在柏拉图眼中的理想国,最高阶层应该是真正的哲学家。在柏拉图的社会政治结构里,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家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而哲学家王的统治则是实现正义的必要条件。同时哲学家的统治也是正当的,因为哲学家掌握着智慧,拥有自然的正当性。


21

扬弃

扬弃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黑格尔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单纯的抛弃,而是一种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在《小逻辑》第96节,黑格尔以把握扬弃概念说明“德国语言富有思辨的精神”,说“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这一辩证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使用。


22

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顾名思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为λoyos(logos)的音译。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 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在德里达看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


23

《存在与虚无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著的哲学名著。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曾风靡欧美,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存在与虚无》的发表标志着萨特独特的哲学大厦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已包容在这部洋洋洒洒,既天才横溢又有些冗长的著作中。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这部书提出的新颖观点使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与海德格尔、尼采、基尔凯郭尔迥然有别,是一部具有原创价值的著作,与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一起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柱石。


除了学术意义外,存在与虚无还非常实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问世之初无人问津,二战期间,《存在与虚无》突然间畅销一时——当时市场上铁器短缺,秤砣紧俏,《存在与虚无》以它一公斤的重量及时填补了这项空白,是法国妇女厨房必用之物;此书1987年在中国翻译出版,第一版就印刷了三万七千册,并且迅速销售一空,这回不是压秤,是压书架了。


24

主体性

subject/ subjectivity。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主体由多重含义,最主要的三个意义如下:(1)政治学理论中的主体——将公民当做国家或法律的主体。这层意思表明,这种主体相对于他/她所受制的权力而言缺乏行动的自由。(2)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思考的主体;意识的场所。这层意思表明,主体与客体、思想与现实或自我与他人之间发生分化。因此,在这层意思上,主体性表达的是那种看似属于自我而与被当做实际存在之物相对的东西。(3)语法中的主体——一个句子的主体(就像“主—谓一宾”),以及由此而来的话语或文本的主体;与行动有关或决定行动的东西。


25

位格



Person。基督教神学术语。位格就是一个智慧生命的存在显现,可以被称为“生命中心”。每个人有且仅有一个位格,天使也是如此;人的位格又称为人格;而上帝有三个生命中心,即一个本体、三个位格,故称三位一体。上帝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的神性本质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上帝。上帝的第一位格就是超乎我们之上、拥有无上权柄的那位圣天父;第二位格就是道成肉身、融入我们之中、拯救人的救世主,拿撒勒的犹太人耶稣基督,上帝和人之间唯一的中保;第三位格就是永远住在每个基督徒的心灵之中、指导我们行事为人的圣灵,又称耶稣的灵、基督的灵、真理的灵、启示的灵、主的灵、上帝的灵、保惠师等等。


26

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又译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本位,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许多先验自我或现世自我相互联系的全部形式。这里任何一种相互关联的自我都是以一种共同化为基础的,这种共同化从我们的先验自我出发,其原始形式是异己物的经验——他人的构成。这种异己物的经验经过先验的单子的共同化,引向了大的(总的)单子,并经过单子共同化的世俗客观化,引向了个人世界的构成。这个构成——胡塞尔的真实的客观世界——是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先验的主体本位是主体间本位。


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观念》第1卷中,胡塞尔首次对主体间的关系作了详细描述。在后来的《巴黎讲演》和《笛卡尔沉思》中,胡塞尔进一步把相互主体性作为克服自己整个哲学中的唯我论的“扰人”问题来解决。一般认为胡塞尔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更没有能够克服唯我论。其他的现象学家则多是沿着胡塞尔早期现象学的方向研究人际关系问题,并把这一研究扩展到其他领域。


27

理念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术语。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永恒的、静止的、真实的;感性世界是易逝的、运动的、虚假的。例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的,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甲说美,乙说丑,此时美,彼时丑,因而不真实;只有一般的美,即美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他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它有美丽的色彩或形式等等,我将置之不理。因为这些只足以使我感到混乱。”“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理念世界是感性世界的原因、范型;感性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本或影子。理念世界是由无数理念组成,感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与之相应的理念。具体事物分有了理念。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存在着严格的、永恒的等级,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较高级的是关于数学、几何学的理念;再高级的是艺术、道德的理念;至高无上的理念是“善”,它是创造世界的一切力量源泉。


28

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出生于梅斯基希,在弗赖堡去世。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受其老师胡塞尔的影响。海德格尔毕生致力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试图发展出一种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这本著作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就如海德格尔的通常做法一样,“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由于他的理论及学说得到很广泛的接受,海德格尔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虽然同时他的著作的内容被广泛争论着。特别是他对纳粹的参与直到今天还是敌对的争论的话题。


29

老子有三大批判,你有什么?

康德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第一批判为《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是我们认知的立足点,回答了“我能知道什么的”的问题。


其他两个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分别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在他看来实践理性具有某种行动能力和功能,它能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继而使人达到自由。可见,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而言,他模仿说一句:老子至少翻译了三部理性批判!


30

绝对精神



德国黑格尔用语。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


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


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


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就说了,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


31

吐血



当所有的哲学家都在营营役役地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厦时,马克思蹦出来告诉大家,从理论到理论,从体系出发解释现实这都是徒劳的是木有用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看完这句,不知道康德、黑格尔、亚当斯密、普鲁东、费尔巴哈等等一长串被马克思扬弃的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会怎么想……一口老血是必不可少的。


32

钱钱钱?!



最后这张,你知道是什么梗吗?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张小宝


对哲学的十大误解:哲学系的人精神不正常?2020-09-11
哲学系毕业的人,都去哪里工作了?2020-09-09
看完诺兰的《信条》,我们还能相信因果律吗?2020-09-08
《信条》是哲学家诺兰写给这个时代的一封情书2020-09-07
陈丹青: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2020-09-06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让好文与你的好友不期而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