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爱好者不要读尼采

思庐哲学 2021-05-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DrYao的学术圈内圈外 Author 多特姚

编者按

虽然尼采是哲学爱好者最喜欢的几个西方哲学家之一,虽然尼采的文字流畅、意象丰富、气势宏大,但多特姚必须要说,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难读的几个哲学家之一,难读程度甚至高过黑格尔,这句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尼采的难读,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他充当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题,如果说黑格尔和之前的形而上学是正题。而这个反题,是建立在正题基础上的。

抛开文本里的大量用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很多圣经的典故和意象)对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模仿(诗歌体),尼采哲学本身的难度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域不集中。 尼采哲学没有体系,他本身也是反对体系的,体系就是他所反对的形而上学最显著的特征。 解读尼采的一个困局在于,他有很多核心概念,“权力意志” “永恒轮回 ” “上帝死了 ” “超人 ”,但是这些核心概念只是以“查拉图斯特拉 ”这个异教先知下山传教的寓言展现出来, 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很难判断。 尼采也缺乏一个体系化的讨论。 比较合理解释尼采核心概念的方法:

a)看1888年自传《瞧,这个人》里尼采对于自己作品的评述,当然,他的自传也非常短,只能勉强找一点线索。
b)从他的遗稿里找线索。
c)参考他对当时其他思想家的看法,比如他对实证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观点。



2.回应的哲学问题和论敌不清晰。虽然是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但是尼采并没有界定他所反对的柏拉图——基督教传统,到底是什么。

这个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比如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可能并不是古希腊的看法,而是古罗马那里来的。再有就是《道德的谱系》里,尼采认为基督教是弱者的道德,这个说法是否真的成立,也不太好考据。读尼采的时候大家估计会怀念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里对于论敌的一一反驳了。

同时,尼采和之前的哲学家也没有一个确定的传承关系。尼采和叔本华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过渡,两个人所讨论的“意志”,基本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简单来说,叔本华的意志可以和柏拉图、莱布尼茨还有康德那里找到理解的线索,而尼采的意志只能勉强和赫拉克利特、以及古希腊哲学里不怎么看重的pathos勉强联系起来。

而叔本华恰恰是以康德哲学的忠实传人自居,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附录部分,叔本华是对康德哲学进行了仔细批判,这个意义上来讲,叔本华的思想就在和康德对比的过程中展开了。

尼采说“上帝死了”,这句话里的“上帝”到底作何理解,这个也是众说纷纭。他所要拒斥的“上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上帝,尤其是在本体——神论的西方哲学里,上帝充当了无数的角色,同时经过新柏拉图主义、经院哲学、启蒙运动等等一系列塑造,上帝的含义变得极其丰富。但很可惜,尼采那里找不到一个对于上帝的界定。思庐edit

3.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法。尼采从语文学的路子转向哲学,除了《悲剧的诞生》里勉强浮现的结构主义方法(把所有东西都拆解为两个元素的对立)一个谱系学方法(追溯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而不对其进行定义,而要分析背后的影响概念发展的权力关系),其他时候,我们是无法从他的一篇篇战斗檄文里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法。


总结起来,尼采晦涩难懂,从思想来说就是他的各种松散和非主题化的处理方式。爱好者们被尼采的文字吸引进门(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德文,是我读过最优美的德文之一,代表了德文文学性的巅峰),但其实阅读尼采的真正障碍却在尼采之外。

尼采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本质上是反体系、反传统、反宏大叙事、去中心化、消解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所谓的非理性主义,就是要讨论逻各斯之外的东西。

这种去中心化的写作方式,也是尼采的一个重大难点。对于一个反体系的文本,一定存在一个“体系化的解释”。

对于尼采的“体系化”系统性诠释,是否符合尼采的本意,其实是非常存疑的,因为尼采本身反对体系,一旦有了体系,那么体系自身就存在一个目的,这个目的超越体系中各部分的总和。

但没有这种系统性的诠释,尼采的核心概念极有可能变成一堆文学意象,尼采作为哲学家的地位又是岌岌可危的,又会“堕落回”文学家的范畴里。

这种“体系化”系统性的诠释,就是按照传统对哲学进行划分,本体论/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等。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尼采那里没有这种划分。即使是“权力意志”,这是一个有机集合体朝向一定目标的行为,有一个行动的主体,因此具有伦理学的含义,但又不是针对个体。因为意志是 作为本能与冲动的社会建构的灵魂,因此意志肯定具有一定本体论意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设定。

“虚无主义”,本身是上帝死了之后的真空状态,也就是我们真理和道德的先天标准都消失了。这个词比伦理学上所说、个人感到的、个体状态的“虚无”,更加宏大,由此又接近于本体论的所指。

尼采反对此岸彼岸的区分,就没有了静观的本体世界,只有一个只能实践的此岸世界,但这个世界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也就是这个此岸世界变成了新的本体世界。

尼采所有的核心概念都只能和传统的哲学分类进行类比,去进行定位。

从理论科学下降到实践科学的这条线索,是理解大部分哲学家思想的通路。而尼采没有。

因而尼采的难读陡增。

再引用一下吴增定老师的观点:

“在海德格尔之前,尼采一直被看成是一个风格怪异的文学家,而不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影响也主要是在文学和艺术界,而不是哲学界。正是海德格尔第一次系统地诠释了尼采的哲学,并且由此恢复了尼采作为一位哲学家的真正地位。”

海德格尔对于尼采系统性的诠释,主要是认为权力意志是存在者整体的本质,“永恒轮回”是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那么如此一来,尼采就在存在者本质和存在方式的关系中,得到了系统的解释。

显然这不符合尼采本意。但如果没有这种暴力解读生搬硬套,又无法让人严肃对待尼采的哲学思想,遑论恢复其形而上学家的地位。

不解释尼采,尼采是文学家,一解释,又解释错,这就是尼采的另一个难点。一言以蔽之,尼采身上的吊诡之处太多了,爱好者们且读且珍惜。

反正我不推荐大家一上来就读尼采。


来源:本文转自公众号 DrYao的学术圈内圈外

作者:多特姚



康德:俄罗斯哲学家?

葛剑雄:如果这样的竞争不终止,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一个人的书房,就是这个人的全部

陈嘉映:我们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娇惯的心灵”

用苏格拉底的方法思考,不到半小时就能得出开创性新思想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社会学爱情思维课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