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导致三观不合的根源是什么?

先知书店 曹教授 2024-03-04

鲁迅曾说:“人与人的差异,有时比人与猿的差异还大当代作家史铁生也说:“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动物的差别。因为人有思想,动物没有。

史铁生一语中的,直指人的本质: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也即“三观”,是人行动的前提。人与人的差异、冲突,都源自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三观不同,终将渐行渐远。

而三观中,又以世界观最为根本。世界观(Weltanschauung),字面涵义是“着眼世界之上”,指的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与它互动的基础构架。世界观铸就了我们思考与认知的底层,世界观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也就不同。

以往,我们的世界观,往往源自两个方面:

第一个源头,是传统。特别是神话宗教与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在西方,希腊神话、基督教教义统摄了西方人关于“宇宙从哪里来”“人生向何处去”“何为良好生活”等一系列关于宇宙与人生的“终极追问”。


在中国,则是女娲补天、儒释道经典、圣人道德戒令,告诉了中国人世界的由来与日常行为的方向。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多来自这些古老的启示与思想。


第二个源头,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我们阅读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经历什么,就会将过往经验升华为信念体系。查理·芒格坚信价值投资,金融宽客坚信数理统计投资,塔勒布坚信“黑天鹅”杠铃投资,都是这个道理。

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理性化、高度祛魅的社会。作为世界观主要来源的神话宗教与思想家言说,如果经受不住“科学”的考察,就很难再被人们不加怀疑地接受。而世界观的另一个来源:个体经验,往往只能局限于个人,很难拓展到全社会,且常常会因为个体差异,易引发价值领域的“诸神之争”。

因此,我们亟需一套能够弥补,甚至纠偏以上两种源头,重塑世界观的新视角、新智识。人们常说,世界观就是宇宙观,木心也说:“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在这个以物理学为最显著代表的硬科学时代,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宇宙与世界,重新建构我们新的、适用于当代的世界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家喻户晓的天体物理学家、曾获“斯蒂芬·霍金科学传播奖”的尼尔·德格拉斯·泰森,他的《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把宇宙作为方法》不仅风靡欧美,在中国也是拥趸无数。他的新作《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就是这样一部能够重塑人类世界观的佳作。


▍站在外太空看一切——

一位美国现代版庄子

两千年以来,真正给中国人世界观带来冲击的作品,首推《庄子》及后来传入的佛教经典。佛教有“众生平等”“无分别心”的根本教义,庄子有万物同一、大小只是相对而言的“齐物”观点,这些理论让中国人意识到了自身的渺小和人为设限的虚妄。

《星际信使》一书,刚一出版就被科普作家万维钢老师誉为“现代版庄子”,原因在于作者从宇宙天文学视角下,提出了一套新的宇宙世界观:概览效应(Overview Effect)——

这是一套从地球表面上升到外太空,审视地球、人类及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视角。这套世界观不仅空间维度高,依托宇宙天文学这样的硬科学理论,其理性程度同样高,堪称一套“高于一切”的世界观。

●站在外太空看时间。

宇宙是有年龄的——138亿年,那138亿年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天文学家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之前没有时间,只有一个密度质量无限大的“奇点”。不要追问时间开始之前的时间,就像奥古斯丁说:“你问我时间是什么?如果你不问我,我感觉自己还知道,你一旦问我,我就茫然无知了。”

但这个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时间观”,不能再以简单的线性思维思考时间。庄子早在两千年前便有过极为深奥且拗口的思考:“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站在外太空看空间。

现代科学可观测宇宙半径约为460亿光年,如此浩瀚的空间,大到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宇宙由无数星系构成,任何星体和宇宙相比,犹如一颗沙子之于整个沙漠。

宇宙虽如此之大,但是一段极小的“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从宇宙大爆炸诞生之时,就弥散在宇宙各处,与宇宙同存同亡。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空间观”,大与小,多与少并不像表面那样自然而然。这正应了庄子“大小之辨”的理论——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小也是大,大也是小;大小同一,万物齐一。

站在外太空看地球。

按照宇宙膨胀理论,宇宙是一个有限无界的系统。宇宙没有中心,任何星球都不是宇宙中心,站在宇宙任何一个星球上四处望去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星球,地球也不例外。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的“自我中心”思维,人类之于牛,站在牛的视角——人也是牛的寄生物。真应了庄子对各种“中心主义”的批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1946年10月24日,人类从太空拍摄的第一张地球照片

●站在外太空看人类争斗。

地球没有任何“分界线”,只有山川湖泊、大陆海洋,国家不过是人为设置的产物。七十亿地球人,无论种族、肤色、身高、语言,都是智人,都是一种从南方古猿演化出来的物种。我们无数所谓为了国家、肤色、种族、阶级甚至男女的微小差异而你争我夺、相互憎恨与伤害的行为,都微不足道。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奋斗观”,很多所争之事,恰应了庄子“蜗牛角上争输赢”的寓言,可笑至极。

●站在外太空看人类理性。

整个宇宙,目前只知道地球拥有生命,而所有生命中,人类这一物种显得独树一帜。人类具备理性,发现了很多宇宙规律,并且能够利用这些规律为己所用。但相比于万物,人类的理性其实又很有限——

我们不知的,远远多于我们已知的;我们已知的,不足以改变什么,人类几乎永远不能离开太阳系;我们已知的还常常有害于我们,很难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究竟是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的理性,在过度与不及间,该如何使用。正如庄子对人类理性的嘲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一部致敬伽利略革命的作品

“星际信使”的书名并非作者所取,而是来源于伽利略。四百多年前,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自己早期使用望远镜观测月球、木星、卫星及银河系的一系列文章,命名为《星际信使》。

四百年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新作《星际信使》就是一部向天文学奠基人伽利略致敬的作品。作者也力图站在当代天文宇宙学大背景下,像前辈先贤那样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世界观。

●从宇宙学到世界观。书中不仅有大量硬科学知识做基础,更是将宇宙学引申至人类文明世界观的构建。书中章节名不是宇宙大爆炸、不是黑洞与时空,而是“肉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性别与身份”“ 颜色与种族”“生命与死亡”,真正将宇宙价值映射到人类个体价值。

●最权威的科普作家。作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是当代最权威的科普作家之一,毕业于哈佛,1996年起担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馆长,2001年小行星13123以他的名字命名,曾获“斯蒂芬·霍金科学传播奖”、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章”,被誉为“卡尔·萨根接班人”,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07年)。

●名家联袂推荐。该书英文版获亚马逊天体物理学畅销书榜冠军、亚马逊编辑精选2022年最佳图书。此次中文版首版,《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国内科学家万维钢、方在庆等人共同推荐。

如果说当下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割裂时代,唯有重建一套夯实有力的现代世界观,人类文明的无数裂痕,才可以得到弥补。《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本书独家首发,首批数量有限,点击链接或识别下方二维码,一键收藏作品。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它曾被视为“精神污染”,冒犯了很多人

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

端午节——什么是屈原最值得被纪念的?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张鸣:告密是最令人讨厌的品德

指鼠为鸭:一个小小的“鼠头”,值得他们这么“欲盖弥彰”吗?

邓野: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近距离体验“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的滋味。

张维迎:要不是邓小平这条“龙”,我是不可能离开黄土地的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导致三观不合的根源是什么?

先知书店 曹教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