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事变,原来如此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2024-03-04


日本侵华初期,国民党还不能对日宣战。


为什么?


日本在东亚的侵略目标,未必说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相反,正因为中国古老落后,可以掠夺的现成物资太少,急功近利的日本,虎视眈眈,他们还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弱得不能再弱了。


所以,中国搞个“合纵”“连横”,扳回局势,也未可知。然而,张学良来了!!!


“西安事变”一爆发,伺机而动的契机一纵即逝。“卢沟桥事变”随之而来,我们回避不了,只好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了。


在捉蒋前夕的东北干部会议里,几位比较成熟的将领问张学良:“捉住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张少帅说:“捉了以后再说!”


时隔两周,弄得地球倒转,举世哗然,少帅又主动把蒋送回南京去。杨虎城、周恩来等闻言大惊,群问放掉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少帅答:“放了以后再说!”


两个“再说”,不但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也改写了世界近代史。



以上选自唐德刚先生的《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夹叙夹议讲述的是甲午年第一次中日战争和14年抗日战争。唐德刚深入“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始末”等历史实情,带读者反思两次中日战争里中国之得失。


“西安事变”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拐点,若无西安事变发生,中国近代史极可能改写,整个亚洲情势,乃至当今世界的情势,也将大大不同。看清历史的逻辑,方能看清当下的世界,然而西安事变的真相究竟如何,始终难有定论。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蒋介石在世时,那是禁忌;等到蒋殁世,张学良结束软禁,也动念想写一本口述史,并因缘际会主动找到唐德刚。


▲右:张学良 左:唐德刚


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像这样,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当年见过张学良的学者也许不止唐德刚一人,但张学良只信任唐德刚,只愿意跟唐德刚谈往事,所以只有唐德刚能在他的历史著作中将活的史料信手拈来,将往事写得鲜活生动,也把军阀写得惟妙惟肖。


除了张学良,唐德刚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人物都有极其深刻的见解。

 
他写自己的老师胡适,如张鸣所言,“好看的是注释。有解释,更有点评,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史学界甚至风行“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说。
 
他写李宗仁,“李有时信口乱讲,直接这样写出去要被别人笑死的。”所以李敖说,“幸亏李宗仁身边有一位高明之士指引与协助,才能完成《李宗仁回忆录》这种名著。”这本书也是可以藏之名山、传之不朽的。
 
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他的写作注重历史细节,不为尊者讳,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他笔下往往鲜活立体。他笔调轻松,嬉笑怒骂,像讲故事一样地抖出史料,可读性极强。
 
好看的历史叙述背后,还必须是力透纸背的历史哲思,才能成为不朽史作。他的“历史三峡”论,以及全书随处可见的夹叙夹议之史论,正如梁文道所说,起到了一种“照明作用”,“为暗雾笼罩的前方照出依稀可辨的轮廓”。
 
正因此,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还一度出版艰难。
 
余英时悼念其师钱穆,称其“一生为故国招魂”。唐德刚对故国的情感,也许不比钱穆激切,但也可为“历史”招一招魂。

唐德刚性格幽默,谈吐诙谐。他的史学著作明白如话,别人学不来,也学不会。捧读唐德刚的书,看他以圆通的智慧、亲切的口吻、充满人情味的文字,评点古今,知人论世,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为此,曹教授联合先知书店诚荐“唐德刚作品集”。当下,唐德刚书写的很多内容仍处于“禁区”,出版不易,而且很多作品一度绝版断货,一次性集齐实属不易。

张鸣说: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实在是叹为观止。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唐德刚先生作品集(多次断货,所剩无几):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柴静:他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
阅读陈乐民,是为了获得一种羞愧感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一本敢讲真话的书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这神作太猛!在大陆和台湾都曾被禁(无删减)
高人分析中国政治,叹为观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安事变,原来如此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