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6月3日 上午 12:32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邓小平:我不懂经济,但是朱镕基懂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2024-05-27

从2003年3月卸任国务院总理后,朱镕基很少在公开场合出现。

朱镕基是唯一一个没有连任的总理,但民众却对朱镕基总是念念不忘。

史学家黄仁宇曾经感慨:“全世界最伟大的领导人也只能在它的运动曲线上施加短期的影响力。”

而他的影响,17年过去了,一直还在,起码,人们一直记着他。

他不在庙堂多年,但江湖依然有他的传说。

公众对他的关注,丝毫不减,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他。

他不怒自威,但又慈眉善目,他充满个性魅力,被人誉之为"铁面宰相"。

老百姓说,只有他镇得住贪官,因为他不怕死。只有他敢改革,因为他不怕得罪人。

美国《新闻周刊》说他是"中国最厉害的老板"。中国新闻社则说他“从右派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其跨度之大,非坚韧不拔之人莫能为也”,还说他“敢说,因为他说的是心里话,是真话,不是八股老套”


邓小平很了解朱镕基。

1991年底,年届60岁的朱镕基,被邓小平从上海市委书记任上抽调入京,出任主管经济的副总理,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政坛的“黑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二年之久、带有鲜明个性的朱氏治理时代。

据说,1991年春节后,邓小平就有了调朱镕基进京的打算。由于朱镕基独立思考、敢于直言的性格,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为此,邓小平专门讲过一句话:“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

邓小平评价他是“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干才”。

1992年5月,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说:“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是啊,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才是最大动力。

1992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连跳几级,由中央候补委员跃升为政治局常委,翌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


在出任国务院副总理3个月后,他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那时,中国经济出现了投资膨胀、货币发行量过大、物价猛涨、股票集资热等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被称为“救火队长”的朱镕基果断决策,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为治理通胀、平抑物价奠定了基础。

最终,经济也实现了“软着陆”。

1994年被称“改革年”。朱镕基开始了“改革新政”,但经济改革涉及到各个利益集团,改革的路是异常艰险的。

这是一场零和博弈,有人得到好处必定有人失去利益。

这些政策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分税制的提出,它对后来的中国经济格局影响最大,同时,也最具有争议性。

朱镕基不惧重重阻力,果断行事,“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将一揽子经济改革进行到底。

次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改革新政的胜利,使朱镕基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朱镕基有位得力干将叫项怀诚,项同志那时的职务是财政部副部长和部长,期间有近4年时间去国家税务总局担任副局长和党组书记。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知,分税制改革的具体操盘手,应该就是项怀诚部长。
项部长对分税制改革这项工作,自然是持积极评价的;对他的老首长朱总理的评价,自然是相当高的,比如下面这段:
朱镕基说过一句话:“对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党历来有一个传统,就是不过分强调个人在工作中的作用。但在我看来,朱镕基肯定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伟大的改革者。
项部长这话是否有溢美之嫌,见仁见智。而对分税制改革对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究竟促成了什么样的根本性改变,有过什么样的正面或不那么正面的意义,乃至对今后的中国还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评价,就不是一句见仁见智那么简单了。
好在有一本持续火了很长时间的奇书《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能为大家解答上述问题。
“以利为利”——前后两个利字,意思并不完全一样。这个书名其实是有来路的,它出自古代经典《大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意即治理国家不应以财富为利益出发点,而应以仁义为行政落脚点。
所以我们要说,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第一个字是“利”,第二个字还是“利”——前面的“利”仅指财富,后面那个“利”则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样一解释,你大概就明白这本《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用这两个“利”是什么意思了吧?也该隐约明白它为何卖得那么火了吧?
《以利为利》仅有一版,后来一度再版困难,曾在二手市场卖到千元之巨这样神奇的程度,被读者认定为“水平极高”,“值得一读再读”,“看完后对中国社会认识可以上一个层次。”
可以说,本书对理解当今中国种种奇奇怪怪的现象极具启发性。理解今日中国,需要理解政府行为,而政府行为必然涉及财税。政府的税收从何处来,用到何处去,这又跟每一位国人的“利”息息相关。
也可以说,本书抓住了一条影响中国过去几十年,但却容易忽略甚至被无视的重要暗线:理解今日中国治理的起点不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重要的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换言之就是说,1994年税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比改革开放本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小。在这之后各级政府的种种行为模式,以及城市化、土地、房子……哪一样都与1994年税改有关。甚至可以说,有没有那次税改,决定了两个不同模样的中国。
税改不仅是一次财政变革,更是一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变革。税改之后,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普遍行为模式:土地开发和土地转让高潮出现,房地产一步步成为中国经济支柱。
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不少副产品:房价飙升、“空城”现象、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销声匿迹……
而《以利为利》,不仅以翔实数据与资料,解答了分税制改革始末相关问题,更像进入企业内部那样进入政府“内部”,理解和阐释政府行为与动机,解开当今社会诸多现象背后的种种谜团——
分税制对中国社会到底有什么深远影响?普通人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房地产为何能影响几代人的财富?等等等等。
《以利为利》作者周飞舟,与周雪光、周黎安老师并称“三周”,都是政治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领域的大牛。《以利为利》即是周飞舟老师十年研究脉络的系统整理。可以说,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都在这里面了。
政治社会学学者周雪光认为:这本书的基本判断,观点明确,立论坚实。在中国改革走过一个完整周期后回头来看,这些基本判断仍然熠熠发光,意义深长,经得起时间考验。
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深,其实很好读。周飞舟老师能让晦涩话题清晰易懂,是读者之幸。
要说美中不足,就是一些关键时刻的点到为止,但读者自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这大概也是它能出版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大众读者,还是商业界、学术界,对本书的评价都非常高,这是一本理解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运作必不可少的案头书。《以利为利》豆瓣高达9.4分,这基本是国内此类书籍的高分天花板了。更为读者之幸的是,本书在绝版许久之后复活,且内容无任何删减。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是什么渠道都能搞到的……
本书多次加印,现存量十分有限。感兴趣的朋友,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拥有(建议在规格中选择含本书和兰小欢教授《置身事内》在内的“理解中国政府与经济制度”五书组合)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陈丹青:我的天,拍太好了!(无删完整版)

“爱国”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张鸣:对中国的问题,没有人比他剖析得更深

抗战十四年:抗战史上的八个瞬间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镕基吼过

对日本的四个错误认知

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和僵化

陈丹青:现代人有地位、有学位,但不一定有教养

“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