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言礼《战争与西瓜》《牛郎,牛郎》《生命苍穹下的低吟浅唱》

2017-09-11 蒋言礼 追忆青涩

战事与西瓜


街口,有一些人

围着一盘棋

打打杀杀

汽车拥堵在附近

响着喇叭,为

棋盘上的战事呐喊


边境线上有些麻烦

棋局陷入胶着状态

无论弈者观者,眉头上

都缠绕几圈短路的线索


毕竟不乏高手

有人支招,战场硝烟又起

圈外人不急,一妇人说

今年西瓜真便宜

(2017-08-25 11:29:51)

图文无关


牛郎,牛郎

——和顺“七夕”文化节采风留字


阳曲山。满坡的牛

都忘记了牛郎

它们是那头老黄牛的后代

它们也忘记了自己祖先

它们毛色已不纯粹

或深或浅,甚至嫁接了

月亮白色的斑块

月光也有出轨的时候


牛铃呢喃,高低错落

各有各的情史

各寻各的心思

一头老花牛,在一蓬

青草里觅到老相好

扎进旧爱里,不能自拔

云端上的爱,时来时去

低于草根的情尽往深处钻

好一座爱情山

草籽饱满,都是风

从开花调里吹出来的音符

那一声牛哞,又重放

谁人跌进南天池的叹息


县城里满街牛郎的后代

他们有祖先憨憨面容

脑瓜更灵光,春色溢出眼眶

在手机上输送秋波,半个月

可以往返银河一十六趟

(五子山庄扮寨主;鸳鸯水榭戏小虾)


牛郎,牛郎

满山牛儿忘掉你

因为你走失的日子太久


牛郎,牛郎

银河点点,堆满你苦苦的泪

你情如长水,把前世后世和

今世的云彩都浸得透湿


我对着满坡牛儿唱歌

顺着弯弯曲曲的旋律

去寻找耕田织布的庄户

捡拾葡萄架下绿绿的情话

谁料,仙女已返天上人间

牛郎,牛郎,你在哪里


有人说,你丢失了

银河上返程的那张旧船票

有人说,织女一次七夕夜的

失约,让你远走异域

(据传说,北京三里屯酒吧

有黑人顶着牛郎名号出没)


快乐总没有时间长

传说也会长胡子

不老只是神话

神话却会老去

我的面容已镶嵌上

风化的岩石,拍拍老脸

一堆存折里,翻不出一枚金币

只抖落一地负数的日子

近视的眼光行不了远路

老年性白内障也无法端详

喜鹊羽翅上天女的明眸


蹒跚步履缠绕自己的影子

扶着落日余晖,与牛群告别

与时光之上的牛郎告别

光线陪我退回低处

退到尘埃之下


回家路上

碰上一位采药老翁

佝偻肩背,药草一篮

与他侧身相过时

好像有人跳进我的体内


我是沧桑牛郎

牛郎是沧桑之我

一行雁阵从上古飞来

队形未变,雁声未衰

只是那个句号始终喊不圆

一截浪漫,从酒盅里晃出

已飘回前世的果园

青涩被岁月传递

下坠成杯底隔夜的茶梗

称半两幽怨,五钱遗恨

倒进药罐里煎熬

那一缕缕酸酸涩涩

已埋进骨头里






生命苍穹下的低吟浅唱

——解读蒋言礼的几首诗


文/王恩荣


偶然的机遇,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诗人,发现他的诗现代手法非常奇妙,我一开始以为是年轻人,了解才知报人。还是通过解读蒋言礼的现代诗,走进他生命苍穹下的低吟浅唱吧。


一、对个体生命的体验悲悯情怀


《上墙的羊》开首就说,“墙上挂着几只羊/骨肉已经失踪”,这是语言的陌生化处理,羊被杀,在他的笔下是骨肉失踪,墙上挂着羊皮,他说成是羊,都起到了呈现人的残忍性的作用。


“皮毛还在阳光下颤栗/把生命最后的苍白表情/张贴出来”,通过通感的运用,抵达对生命的悲悯和控诉。


第二节“风吹草低见羊皮”,以艺术的眼光发现人对美的戕害。


本来那首南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美!


现在却变成“风吹草低见羊皮”,有饱满生命力的东西变成空虚的一张皮,生与死、美与丑,善良与戕杀的嬗变,再加上诗人的调侃语调,加重了生命意识的悲剧感,启迪人思考。


最后诗人这样表述:“趴在墙上的羊,抚摸/砖缝里渗透的冷漠/切割不去的膻腥味/吊起来一束束/被血染红的狗吠”,死了的羊,“抚摸冷漠”,反人的冷荒谬,也是对狗的主人无视生命的批判,膻腥味吊起来一束束狗吠,又是通感的运用。


狗是无罪的,这样就更加突现出人的残暴。


诗人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知宽广而悲悯,整首诗就是控诉人类对生命的不尊重:杀了羊还要把羊皮挂墙上。


从而呼唤人类生命意识的回归,反对自私冷漠,重建生命道德的理想


《站台上》同样抵达反对冷漠,寻找生命温度的价值观。


 “铁路小站/一列客车从远方/如约而至。”,第一句是白描,很直接。

“如约而至”表明有人等,“无人下车”暗示不是大站点。


然后,主人公出场:无票的流浪女,“被女列车员拦下”,叙述思路清晰,“列车长啸一声,向/远方对面的远方疾驶而去”,“远方对面的远方”说明流浪女走的是回家的路。


 最后,“流浪女追着火车呼唤/火车没有回头/只是用车身的投影/轻轻抚摸了她一会儿” 这是呼唤家乡,是归心似箭,但“火车没有回头”,可见这个冷漠世界流浪女的落魄。


里的细节描写,通感的运用出神入化。

诗意饱满,耐人寻味。

也很调侃,人和铁房子冷漠,它们的影子倒是温柔“轻轻抚摸了她一会儿”,两相对比,更让人辛酸。


接着,“远方吞没了火车/也吞没了流浪女的远方”,那偏僻的站台上,只有她孤零零地站着,呆呆的看着火车渐行渐远,诗人写成是“远方吞没了火车”,现场感很强,表述的诗意到位。


“也吞没了流浪女的远方”,我们可想见流浪女的冷清孤独失望的心


 最后一节:“此时,来自远方的/一枚雨点,静悄悄/停靠在她空旷的脸庞上”经典结尾,真是一首好诗!


把远离故乡,在路上的孤独写的这样淋漓尽致、收放自如。

如果写到第四节就完了,也不失一首好诗,但那也只能算是平常的好。

又加轻灵一笔,却起到画龙点睛升腾意境的作用。


“来自远方的/一枚雨点”,仿佛故乡的爱抚,又像天意的感动,那希望不是来自人间的,它不张扬,只“静悄悄/停靠在她空旷的脸庞上”,“空旷的脸庞上”那是怎样的孤独啊!


它需要爱的滋润,像久旱的幼苗需要生命的雨露。


所以那枚雨点也是她孤独的泪珠啊,诗人的想象力常的妙,余味无穷。

表达了诗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


二、 凡俗尘世诗意的观察与发现


《尘世》是一首颇具想象力的诗,运用具象很好解构了抽象的生命命题。

题目很空灵,人不过是天地间的尘土而已,给人以茫茫的时空感。


“在一缕青烟中走散/放射状道路通向/空中跳台”,一开始是说烟尘的状态,这是比兴的手法:青烟上升,成灰尘,还要分散的落下。


“在一缕青烟中走散”也让我们想到《红楼梦》林黛玉 “香魂一缕随烟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生死皆是如此。


“都是坠下的定数”,照应上节的“空中跳台”。

生命的长短,物质的运动都有下落的定数。


一节是烟的上升,一节是尘的下落,这就是烟尘的命运。

烟尘的命运就是尘世的命运。


 “坐着风车,坐着水车/赶往入海口重聚/却不见洪洞的大槐树”,洪洞大槐树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在这里个象征,像一个信物。


传说人的魂灵都是天上的星星“天上有翻拍的旧照/银河畔上,星星点点”,宇宙无生死,只有长短,但宇宙苍茫,很难找到苍茫间的你我“哪一粒是你/哪一粒是我”。


诗人在好些诗里写这种一世的遗憾,下辈子再到一起,没有可能。

或者他找到的根本不是他要找的人。


整首诗都是对生命的终极思考: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这其实是哲学上的三个终极命题,诗人试去找寻答案。


玻璃体是个医学术语,指眼晴里晶体的部分。

《玻璃体》一诗里被诗人说成“眼里有一小块海/世界就在上面航行”,这是充满想象力的写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小块海也可指眼波,人常说:水灵灵的大眼睛,“世界就在上面航行”,把世界喻成船。


“岁月日头,提取走清纯”,时光让人心成熟起来,把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纯的部分消耗掉蒸发了,剩下混浊,明目善睐消失了,这是从精神层面理解的。


玻璃体混浊也是术语,也实指年老晶体变浊,老年性白内障就是晶体变浊直至看不清看不见,这是从物质层面理解的。

这就是诗人说的“余下的海水,就浑浊了一些”。


这里有诸多理性的对生命变化的思考。

诗人每天在观察着这个世界,世界在眼睛里、心灵里“驶来驶去”变成心灵的世界,直到世界的船变成旧的,这是反写,其事实是自己的眼浊了,看世界思路旧了


 “终于在一天,我的老年斑/长到了船的额头上”,是的,当老年斑出现,进一步证明心灵世界真的老了。


老年斑安在世界头上,也是心境使然。

年轻人和老年人看世事百态是不一样的。

主观是顽强的,不讲理的,与客观对立的,即便丑女,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人老,不只眼,所有器官都要老,心跳也会沉重,绝望感出现,以为自己走了,世界也走了。

这就使得许多老人世界观走向消极。


诗人从自然形态去认识生命状态,也是想最后的反向立论,这是评者从诗人精神向度上取得的结论,但可惜没能在语言上表现出,这或许是诗人留下的余韵?


再看《看戏》:“弓弦硬把时光扯回来/扯回来八百年”。这样铺陈是现代诗的语言打破常规概念的叙述方式。


 “女孩子还小/步履踏在沧桑之上/青涩小脸上/涂抹了滚滚红尘”,那时的中原大地动乱不已,女孩子还是天真烂漫的青涩年华,就在沧桑里奔波,脸上布满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沧桑和滚滚红尘。

这是对这出戏历史背景的现场描摹,是以小代大的表现手法。


 “她甩了一个水袖/就把那个朝代赶走了/滚滚红尘,烟消云散/女孩改用现代普通话/喷吐新世纪的口气”

小女孩就像文章的过渡段,演戏很投入,下台后又能很快出戏。呈现出她的的天真烂漫


女孩扮的戏中角色,应该就是一个青楼女子,杜十娘之类的人物。

演得何等的悲情,演戏的和看戏的都卷进去了,但现在演戏的人出戏了,看戏的人犹在戏中纠结,所以才有了下面诗尾的情景。

“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位时尚女郎/我怎么看怎么像/八百年前的那个/青楼女子”


这节,也是诗人的习惯表达手段,这样给我们的感觉仿佛还在戏中,亦真亦幻。整首诗诗人把真与假,虚与实,境与境,演戏与看戏交的恰如其分,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表现力和细节的把控能力。


这首诗重点就是看戏。

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古今一也。


人在戏中,也在戏外,有时做演员,有时当观众。


三.对社会的担当忧患和反讽的介入


人老了,病来了,《吃药》是家常便饭,正如他说的 “每天起床后/第一项仪式是吃药”这是一个老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诗人的自嘲。


“白的红的圆的方的/摆出一溜,被我检阅后/依次步入口腔”写得很诙谐,也很形象。

接着,诗人展开联想:出门在大街上观察人来人往,哪些人可能吃了药?哪些没有吃药?

“吃了药/表情安详”

“宠物窜来窜去/神色怪异,显然是/没有吃药”

“天上的云朵没有吃药/所以不按章法排练”。


这种判断很有意思,本来不吃药是正常的,吃药是不正常的,现在不吃药反而不正常了。


那么,这世界肯定不正常了,社会病了,人人被传染,难以躲过。


 顺着前面的叙述顺序继续展开,写了吃药的种种状态,这是一个被药养着的病态的世界。


“一个忘了吃药的人/在路面上裸奔/许多忘了吃药的眼神/放射光彩去追逐”

这个病,有生理上的,诗人则主要指心理上的,精神上的。


路上撞车了,有人在吵架,诗人把这人心的混乱归结为没有吃药。

夸张的比喻和调侃的语言,嘲讽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世情。


特别是最后几句又是关键。不吃药会疯狂,打破规则,打破常识,打破秩序,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石头击落太阳这个意象,既蕴含时空运行混乱,人伦道德失常,又喻示狂妄至极,无所不敢的疯人臆想,可笑又可怕。


如果一定时空里没有药,整个都会错位。

一个离不开药的世界是令人深思的。

诗人用调侃语调指出世态之荒诞,流露出深深忧


世界变化的迅疾有自然规律的因素,也给人为破坏制造机会。


诗人在《变脸》就表述了对盲目拆迁的忧患

“古城在拓新马路/路面总不平静/常有没牙的黑嘴张开似乎想说些什么”,写马路裂开了。


他说成是“常有没牙的黑嘴张开似乎想说些什么” 诗人有一种童趣,在不经意的童心里蕴含着辛辣深刻的道理。


那是被拆的古城在控诉。


诗人继续写道:“可能是墓坑,或者是地穴/工人们不停用水泥石块/封堵这些岁月的嘴巴”,岁月是一种文明的自白,而那些愚昧的拆迁者是不让它们说话的。


我们从人们的愚昧拆迁中感觉到文明的疼痛,“面色凝重的老院落/搬迁到旧梦里了”,体现出一种伤感;


“新挖的地基,一直打到/新石器时代的流沙”,说明挖得深;“中间那一些年代,被水泵/哗哗排到下水沟里”,这是一个考古家的眼光,是一个人文学者的良知良觉


也是人类文明对愚昧拆迁的呐喊。


把新建筑建成剪彩的喜事,说成是“每天有新建筑举行婚礼/红盖头一揭,老妪变脸新妇”,这说是赞美还不如说是嘲讽,到底是喜事还是忧

是建设还是破坏


就像川剧里的一个表演方式——变脸,演员手往脸上一抹,就换了脸谱,瞬间的变化,令人惊异。


本诗以此暗喻城市建设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不无调侃讽刺的味道。


灭掉古旧文化遗产的新,其新已无底蕴,虚表一层。

最令人焦心的是,这样的建设“那速度,大约在/礼炮的点燃与爆响之间”,多可怕的速度。


追求速度的快,其快亦令人堪忧,草率之举,往往难掩瑕疵,埋下无穷隐患。


那礼炮就是在毁灭人类文明。

表达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对愚昧、麻木、无知的控诉。


蒋言礼的职业是记者,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但从小迷恋艺术画过画,爱唱歌,还自学作曲和指挥。


他的创作涉及歌词、歌曲、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

艺术是相。不同艺术形式的渗透、关照,使其作品多姿多彩又宽厚深广。


诗人阅历丰富,阅读广泛,又勤于思考,诗中每每隐藏着一种思想的洞悉和穿透力。


诗人的《45年前的一个下午》获第三届全国报人散文奖,贾平凹给颁奖时说:“当记忆被审视,荒诞场景中,作家的磨难,少年的懵懂,在半个世纪后,发酵成理性的启蒙”。


是这种经历和思考给与他深刻,也使的诗歌散发着浓浓的的睿智。

(原载《都市》2017年诗歌增刊)(2017-08-23 21:50:20)






敬请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诗文作品

25、蒋言礼《安详的屁股》《溺水之光》《物质不灭》

24、蒋言礼《雷公之声》《走向高潮》《写给某君》《老戏台》

23、蒋言礼《桥》《底》《勾结》《套》

22、蒋言礼《父子高考记》(上、下)

21、蒋言礼《醉态》《浮生》《古钟》

20、蒋言礼《旧碑》《黑社会》《河东河西》

19、蒋言礼《走失的歌谣》《两棵树》

18、蒋言礼《烟火清明》《地下歌声》《吃药》

17、蒋言礼《曾是革命小将准字辈》

16、蒋言礼《“六六谣”及散文系列》之一《那年那月南华门》

15、蒋言礼《看戏》《春雨》

14、蒋言礼  (中国“六六谣”朔源若干)

13、蒋言礼《醉态种种》图文赏析

12、蒋言礼《京城偶遇华国锋》《六六谣三首》

11、蒋言礼《二皮》《桃园三巷》《独眼开锁》

10、蒋言礼《向中国诗歌优秀传统靠拢的可喜尝试——品蒋言礼“六六谣”》

9、蒋言礼 《风的传说》《经过湖水》

8、蒋言礼 《别开生面的都市歌谣》

7、蒋言礼 《“六六谣”的意义》

6、蒋言礼 《歌词一组》之七、八

5、蒋言礼 《歌词一组》之四、五、六

4、蒋言礼 《歌词一组》之一、二、三

3、蒋言礼 《失忆》《上墙的羊》

2、蒋言礼(著)情人节之夜

1、蒋言礼(著)老墙根






蒋言礼,祖籍山东莱阳,1954年生于山西太原,资深职业报人,高级记者,曾任太原晚报副总编,山西商报总编、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

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从小酷爱文学与音乐,自学作曲、声乐和指挥。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业余创作,以歌词、散文为主。歌词曾被生茂、谷建芬等许多作曲家谱曲、作词的有些歌曲关贵敏、刘和刚演唱过。

后转向现代诗创作,自创的歌谣体诗 68 46069 68 31370 0 0 6097 0 0:00:07 0:00:05 0:00:02 6347六六谣”颇受好评。

近年又研习自由体诗,已发表在《星星》《海燕》《山西文学》《山东诗人》《都市》《广州日报》《山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

已出版著作4部:《城里的秘密》(歌词集)、《六六谣》(诗歌集)、《篮里的景致》(散文集),《秋风调》(诗歌集)。

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太原诗词学会副会长。






本平台(加微信13593153292)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