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绿的年代——对话《阿飞正传》摄影师杜可风
问:《阿飞正传》的导演王家卫为什么找你担任这次摄影的工作?可不可以谈一谈其中的因缘际会,以及你参加这项工作的原因。
杜:王家卫找我的理由,我自己不是十分清楚,我想最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美术指导张叔平的建议。我和张叔平在其它影像媒体一直有非常好的合作经验,早在拍《旺角卡门》(在台上片时改名《热血男儿》)时。张就曾建议王找我担任摄影,可惜当时因为其它工作的关系,我无法参加那一次的合作。
其实,原先我跟王家卫并不熟,但是从《旺角卡门》中,我大致了解他的作品风格,我答应加入这次工作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很欣赏《旺角卡门》吧。
问:那么,你对《旺角卡门》的看法如何?为什么会影响你的合作意愿?
杜:我觉得《旺角卡门》的摄影呈现出一种很特别的新鲜感。但是令我十分讶异的是,居然听说王家卫并不喜欢;我很好奇,这样的作品他不满意,那么他会满意什么样的作品呢?朋友都说王家卫是一个对要求十分坚持的人,我自己也很想知道,在他的要求之下,我的摄影会达到什么样的成绩?
问:在《阿飞正传》开拍之前,你们如何沟通彼此对电影的看法?
杜:我们最主要的沟通,并不在于故事大纲的交代,以及片中时代背景的描述。反倒是经常讨论一些文学、绘画的作品,借此了解彼此对美感的认知与品味所在,所幸在这方面我们还蛮接近的。像南美的Marquez、Puig都是我们喜爱的作品;还有Edward Hopper(注)的画里那种没有方向的光源,也常被我们拿来讨论打光时“ 散光”的安排,特别是夜景时的运用。当然我们也讨论电影,像费里尼公元1953年的作品《流浪汉》I Vitelloni,我们一共看了三、四次,讨论里头的构图、长拍和特写的运镜关系以及场面调度……
这些开拍之前的沟通,在后来的拍片过程中发挥了它的重要性。在《阿飞正传》开拍之前,除了沟通的工作,我们还做了香港六O年代纪录片的整理与选择,考虑是不是可以将它们剪辑插入片中,另外我们也在拍摄手法上做一些关于纪录片风格、质感的试验。
问:你们所找到纪录片的内容大概是哪些?你们的企图又在哪裹?
杜:大部分是香港政府在六O年代所拍摄一些关于火灾、水灾的纪录。我们原来考虑将这一类的东西安排在片子裹,做为影片中气氛或精神的背景,或是成为剧情演变中一种戏剧性的转折点。
问:除了水灾、火灾之外,纪录片里面有爆动的场面吗?
杜:没有。主要是六O年代那个重要的台风。你还记得张国荣要离开香港到菲律宝之前,把车子送给张学友的那一场戏吗?他们站在“皇后饭店”外头的大风大雨里,没有人知道是那个重要的台风。那个台风恰好发生在当时香港最动荡而具破坏性的时代,只是后来在电影裹,并没有表现出我们原来想象的重要。
问:那么,在最初拍摄时,是将一整场戏拍出来的吗?
杜:虽然纪录片的拍摄风格是我们讲好要放弃掉的。但是存在其中的问题是,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使用原先纪录片到电影中的穿插;到底要不要用我们选出来的片断?我是想这些问题的考虑,影响到后来的结果。
问:勘景的工作在你们开拍之前做得多不多?
杜:要在香港找到符合我们剧情时代背景的空间并不多。我想,目前所有要拍现在这个时代之外的电影,都要面临这种考验:通常的状况是这礼拜看中的地方,两个礼拜后已经不存在了。而且导演王家卫坚持一定要有一些别人没有拍过的景,使得我们工作的区域就必须变得很广。像澳门、长州和香港其它小岛甚至菲律宾都列在考虑的范围。
问:但是在电影里面我们并不能感觉到你们去过那么多地方,而且景深很小,这是在拍摄时就知道会这么处理的吗?
杜:其实,我们花了相当大的人力去处理六O年代的场景,只是后来许多的特写在影片的剪接上变得非常重要,我认为这并不是为了掩饰破绽的一种投机,而是一个剪接上必要维持的风格选择。
就拿电影裹,那场深夜张曼玉跟着刘德华走的那一段路做例子,场景虽然非常单调,但是我们仍必须分别到许多不同的地点拍摄做剪接;戏裹面很多的塌面也都是这样完成的。
问:在工作的沟通里,你们通常是怎样达成协议的?
杜:我们通常先把所有的可能性,一个一个列出来,先讲不要的是什么。
问:可不可以具体的讲清楚,你们不要的有哪些东西?
杜:我们不要有颜色的光源。如果光源是必须的,导演要求一定要在画面里头看见灯泡,而且灯泡必须是白色的。
问:《旺角卡门》你可以经常看到有颜色的光源,这一点似乎跟《阿飞正傅》截然不同?
杜:是的。我们愈讨论,愈清楚的决定《阿飞正传》里所有的光源应该没有明显的来源;所以电影裹,我们连最传统的蓝色月亮光都没有用。
问:《阿飞正传》里面的绿色似乎成为整个电影里的主要视觉印象,很特别。你觉得呢?
杜:讲到六O年代,免不了要有一些怀旧的气氛,但是我们绝对不要黑白颜色套上黄色的色调,那种国内外的电影里,讲一个老去时代的传统手法。我们离开传统的复古一点点,成了一种灰绿色的感觉。
问:那么为什么选择灰绿色?有什么特别的根据吗?
杜:我个人认为这是直觉跟品味的问题,没有太多理论上的根据,因为这是一部写实的电影,所以即使要营造一些气氛,但是也不需要有太明照的痕迹。
问:你们是如何在绿色的主调上下手的?
杜:因为我们决定绿色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主要风格,所以很自然的服装、道具、陈设都往这方面进行。内景比较容易掌握,至少你可以有一个绿色的墙面。但是,外景怎么办呢?全得仰仗打光的技巧。我自己订制了特别的滤纸组合,从淡一点到深一点五个不同的绿色。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曝光不足(under exposure)的影像风格。
问:我听说《阿飞正传》的后期工作非常地聚张,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你又特别喜欢有一点曝光不足的味道,那种暗中又必须清楚看见一些细节的变化,对灯光来说是一种冒险的考验,你如何达到的?
杜:曝光不足的风格在一般影片上用得比较少,所以通常灯光师会建议你调亮一些,甚至自动帮你调整。当然,除了摄影师的坚持之外,也要有其它人的支持,才会敢冒这个险,幸好在前期作业时,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做这方面的沟通。
问:导演一直都是支持你的吗?
答:呃,曾经有一次,我出现有方向的光源,他就很气:因为当时我以为那场戏用那样的方式处理会此较突出。同样的,当我突然想加强或减少色调时,他都会提出疑问。
一个摄影师在电影的拍摄过程并不不是个独立的创作者。视觉风格的成立,耍靠各方面因素的配合,美术指导的加入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导演对于影像能力的掌握,比较习惯看见结果,所以有时候重拍、重印的情形也发生过,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沟通得不够。
(未完,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