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专业的《教父》摄影详解

邦雅曼•贝热里 电影摄影师 2020-02-13

邦雅曼·贝热里,法国资深电影记者、新媒体艺术家,一直担任《美国电影摄影师》(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驻欧洲高级记者和法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FC)的顾问。
《教父》系列的摄影被公认为业界标杆,掌镜人戈登·威利斯也对当代好莱坞的摄影产生过巨大影响。2014年5月,戈登·威利斯不幸辞世,世界永远地失去了这位伟大的摄影师。

2014年11月,波兰的Camerimage电影节(Camerimage是世界上最大的专注于摄影和摄影师的电影节,始于1993年。主要奖项包括:金蛙、银蛙、铜蛙,颁给主竞赛单元的最佳摄影前三名)上,本文作者和和AC杂志/ASC出版社的主编 Stephen pizzello 共同组织一场戈登•威利斯的纪念活动,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成员Caleb Deschanel(代表作《耶稣受难记》),Ed Lachman(代表作《远离天堂》),Matthew Libatique(代表作《黑天鹅》)和Vilmos Zsigmond,代表作《花村》《第三类接触》)共同出席了活动并分享了对《教父》的摄影艺术以及对戈登•威利斯的专业解读和评价。


本文由《美国电影摄影师》(A.S.C)杂志高级记者邦雅曼•贝热里(Benjamin Bergery)编撰,并发表在他的博客上,梁圈圈翻译。邦雅曼•贝热里著有光影创作课:21位电影摄影大师的现场教学》( 已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


两部大师杰作
在Camerimage电影节戈登•威利斯的纪念活动中, 我们放映了分别来自1972年的《教父》和1974的《教父2》中的两个片段。
科波拉这两部集大成的影片是世界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去天才的导演、出色的表演、令人难忘的音乐和美术……戈登•威利斯结合了节制的构图和摄影机运动,以及大胆而富有革命性的照明方式,也为本片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父》和《教父2》共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却偏偏都没有获得最佳摄影提名,也许这正说明了戈登•威利斯的摄影过于革新而超越了当时的接受水平。
马龙·白兰度在《教父》(The Godfather, 1972)中饰演的Don Vito
开场的变焦
《教父》的开场是黑屏中的一句台词“I believe in America”,紧接着是顶光照明下的殡仪馆老板Bonasera特写,镜头非常缓慢地变焦拉开(zoom-out),变焦过程接近3分钟,一点一点地显现出了桌子后面神秘男人的轮廓,白兰度扮演的第一代教父Don在听他讲述女儿遭受的暴行。

变焦后接一个全景(wide)镜头,然后殡仪馆老板出画,走到前景,向教父耳语复仇的愿望。前景是教父虚焦的背影轮廓。在这个开场中,戈登用他喜欢的遮掩的方式,制造戏剧张力。
开场的视频故事板
这个醒目的变焦过后,白兰度饰演的第一代教父出场。独特的顶光照明,有时会让他的眼睛陷入黑暗中,这在70年代是富有革命性、也充满争议的照明技巧。接着是一个教父办公室的全景镜头,然后切两人之间的正反打,最后是一个摇镜,跟随两人进入门口的黑暗区域。

戈登招牌式的照明方式:百叶窗和实际光源给房间背景制造了几片亮区,白兰度在光线中进进出出,对比下,勾勒出阴暗的人物轮廓。紧接着切到一场亮到过曝的婚礼场景,昏暗的内景和明亮的外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51jivjw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开场的视频故事板
顶光照明
Benjamin: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这里的顶光照明,戈登用惯用的“chicken poop”灯具创造出来的。
Ed:他用的是Baylight 套装,这有点像是戈登的招牌了,他有很多种变化,有时候他在撑条上加mushroon 灯泡,在周围加遮光裙,避免光上墙。好莱坞摄影棚有金属Baylight,但戈登用的是自制的轻型灯具,可以用在实景中。如今用更轻便的Kino Flo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Stephen:戈登说其实顶光的主意还是给白兰度试镜的时候想出来的,制片厂不太愿意让白兰度演教父,所以安排了一次试镜。当时的化妆给白兰度脸颊塞了纸巾,头发抹了油,粘了假胡子,拍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头顶上照明。看试片的时候,戈登就想,整部电影都这么拍也许会很好,他说当时顶光照明算不上新鲜,但像你看到的这场戏,整场都这么拍,每个人都用顶光照明,确实还没有。
Benjamin:顶光会制造出一片亮区,人物进出其间。当然,眼窝中会有黑暗的阴影,当时吓坏不少人。
Stephen:这实际上正是戈登设计的元素,他说过“人们有时候并不想知道人物在想什么”。他觉得那样做确实能保留人物的神秘感。有的场景会让人看清眼睛,但总的来说要保持神秘。
Ed:有趣的是,尽管他喜欢把画面弄得黑黑的,但他也常用高光分离画面中的元素。因此,由于有了百叶窗和台灯,画面不单调不呆板。场景中有些地方是黑的,墙壁会失去细节。但他在取景时也会让高光时而闪现。
Benjamin: 前景暗,后景就亮;反之亦然。Ed:是的,或者画面中某个地方亮起来。教父桌子后面透过百叶窗会有奇怪的光。那种高光对我来说总是非常难忘的。他就是会在黑暗中加这么强的高光。
Matthew:戈登会让人物以中间状态处在光线里。就像Ed说的,他用摄影的方式从高光中制造镜头的冲击力。或者他会加一盏灯,只是十分轻微地照亮眼睛好让你看见。而其他人都会把人全照亮,光洒得到处都是,戈登却从来不怕让人物处在黑暗中。
Stephen:在这部电影中,他遇到很多麻烦,他和科波拉好几次差点丢了工作,他有一句名言说“拍《教父》就好像在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当服务生”
Caleb :  我刚跟着沃伦•比蒂拍了一部电影,他谈起一场戏,他觉得台词太直白了,他很不想讲这种台词。戈登为此找了一种拍法,让沃伦从亮区进入阴影融入黑暗中再讲出台词,这一来效果就非常好了!
戈登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力,何时需要、何时无需让人物显现在画面中,观众需要看到什么,不用看到什么,怎样安排能讲好故事,他在这方面真的很出色。而且我觉得大部分人对这些技巧都不会有所察觉,除非你认真地研究他的作品。在这一点上,《教父》是一个非常棒的研究范本。
黄铜色调
观众提问:我很想知道戈登会对这部电影中使用滤镜的看法,这部电影色调很暖。

Steve: 黄铜色调是不同元素结合的结果,戈登既用了现场的照明手段,也用了滤镜组。
Caleb :我跟你讲讲我曾经采访戈登的过程中听到的吧,一开始,他告诉我说用了巧克力色的滤镜,后来他又否认用过。我还特意去查看过里面用了滤镜的部分,几年后又有一次我遇到他,他说:“不,我没用过任何巧克力色的滤镜。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怀疑他确实在一些镜头中用了滤镜,(来让画面暖一些)。
Stephen :婚礼那场戏,科波拉告诉我说他们想要的是二战前家庭电影的效果,那种有点过曝的外景。
Vilmos :戈登确实用了一些特别的技巧,他在外景照明时用了钨丝灯具,我们从来没这么做过。我们在外景中一直用偏蓝的灯,制造出白色的日光效果。而他故意地想创造出这种温暖的橘色调画面。我记得当时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实在太棒了!
摄影机角度
Stephen:在拍《教父》时,科波拉和戈登实际上有一条不变焦规则,开场镜头是唯一例外。这个变焦拉出的镜头十分缓慢,他们是用电脑控制镜头变焦的速度。《教父》是用Mitchell Reflex摄影机拍的,戈登在《教父》1和2中用的镜头包括Baltar镜头,并不是特别好的镜头,但他在这些特定的电影中喜欢那种镜头带来的感觉。

Caleb:戈登在大部分时候全开光孔拍摄,大约T2.2,所以几乎没什么景深。
Ed:戈登有这么一条观念:镜头拍摄的所有东西都要看上去符合人眼的视点。只有主观视点镜头才会俯拍。他有很多原则……
Caleb:戈登在机位的摆放、摄影机何时静止、如何运动上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教父》代表了典型的戈登·威利斯:整部电影拍得很直接,他常用40mm镜头和75mm镜头,几乎都是从视平线机位拍的。
现在很多电影人是“无论何时何地、用尽一切拍摄角度”,就像大卫芬奇说的“everything all the time”。如果你明白戈登的做法,就会懂得限制的意义,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用视觉的方式讲述故事。《教父》中有一个地方,拍着拍着Don Vito,突然切了一个高角度镜头,在全片中非常与众不同。这是关于如何限制角度来讲故事的一堂课,这样当你采用一个不同的角度时,就有了意义。
Stephen:那个高角度镜头还引起了戈登和科波拉的一点争执,戈登不喜欢用那种无动机的特殊角度,但科波拉想拍到橘子滚一地的画面。戈登说 “我不想用那个角度拍”。到了剪辑室,科波拉心里想“戈登肯定会恨我,不过我还是要用这个镜头”。
《教父》结尾Don Vito被枪击的高角度镜头
Benjamin:戈登用40mm和75mm在视平线机位拍摄,使影片在视觉上有了连贯性,这是一种纯粹的拍法。
Vilmos:有的人真的坚信不用变焦镜头的纯粹性。我就不!我跟着罗伯特·奥特曼成长起来的,他总是在教我用变焦镜头。他喜欢换镜头。所以,如果他想用45mm时,变焦镜头换起来就更方便,因为一个镜头上想要的焦段都有了。
Benjamin:在很多方面,你跟戈登的方式都不一样,不同的摄影师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拍摄方法的变化,这也很棒。
最后的关门镜头
我们最后一个《教父》的例子是最后一场戏,迈克(帕西诺扮演)面对他妻子凯(戴安·基顿扮演),迈克试图摆脱妻子的注视,最后向她撒谎并否认了安排的谋杀。凯松了口气,离开他的办公室。这时切到一个凯在前景焦外的全景镜头,焦点对准了后景中的迈克。又切到一个很多人亲吻迈克的手的远景镜头,一个手下关上了门。最后切到了凯看着他们的反打镜头,正在关上的模糊的门渐渐挡住了她,缓慢地变成黑屏。
最后两个简单的正反打镜头透露了一切信息:迈克成为了他最初鄙视的人,一个凶残的匪徒,他深爱的妻子被关在他黑暗的新世界之外。凯身后明亮的窗帘提高了画面的反差,威利斯再一次用前景虚焦的黑影遮挡画面,奠定了故事的悲剧性。
视觉隐喻
Benjamin:那扇关上的门是电影艺术的精彩一瞬,如此简单的一副画面却表达了这么丰富的意义,这太棒了!
Ed:就像Caleb 说的,戈登理解视点镜头的设置是讲故事的关键,他总是能找到叙事中的视觉隐喻。这正是我们都追求的东西。
Matthew:他所做的一切都包含着无数信息,每个镜头都精心建构,他不需要再多拍五个镜头。
Caleb: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棒的视觉概念,戈登真的很棒,我不觉得这个镜头的妙处每个看过《教父》的人都能说得出来,你看这部电影时,会说“这部电影确实拍得很好”,但至于它为什么这么好,你需要在每一场戏中细细体会,戈登对每场戏都有很清晰的体悟。
画面截图和视频故事板由Benjamin B制作。
戈登·威利斯标志性的顶光灯具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光影创作课》精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重磅专栏,全面记录了21位大师在USC、UCLA、NYU、La Fémis等欧美电影名校的教学现场,主讲的摄影大师包括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末代皇帝》《现代启示录》)、达吕斯·康第(《七宗罪》《午夜巴黎》)、拉乌尔·库塔尔(《筋疲力尽》《朱尔和吉姆》)、亨利·阿勒康(《罗马假日》《柏林苍穹下》)、乔丹·克罗嫩韦思(《银翼杀手》)、欧文·罗伊兹曼(《驱魔人》《法国贩毒网》)、维尔莫什·日格蒙德(《花村》《第三类接触》)、哈斯克尔·韦克斯勒(《灵欲春宵》《飞越疯人院》)、斯蒂芬·H·布鲁姆(《情枭的黎明》《碟中谍》)等。


戳上方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FIN  



版权声明

拍电影网摄影QQ2群:473319500

投稿请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