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潜江:养虾有“稻” 振兴有方
中国的夏天
小龙虾无疑是餐桌上的
C位担当
有数据显示,小龙虾从2015年开始呈现“井喷”式发展,2019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000万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提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
如何既丰富“菜篮子”
又守好“米袋子”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潜江给出答案
去年,位于总口管理区果园村的小龙虾养殖户王大爷,在村里的建议下,将自己的85亩精养塘全部改成“虾稻共作”田。
“精养虾环节很复杂,出一点差错产量就上不来,去年虾子还亏了几万块。”王大爷说,改为虾稻田后,不仅管理轻松简单,每年还有90元/亩的补贴,村里还帮忙联系加工企业来收购虾稻米,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已经远超去年全年的销售额,保障了稳产增收。
“精养塘属于水塘,虾稻田属于耕地。为了鼓励村民养虾种稻,我们积极向上争取稻谷补贴和耕地地力补贴。”市农业农村局生产科科长付锋介绍。
20年前,勤劳智慧的潜江人发现“虾稻连作”模式,开创我国人工养殖小龙虾的先河。而后,在不断探索与总结中,“虾稻共作”应运而生。
“虾稻共作”模式下,稻谷秸秆腐烂产生的有机质培育了丰富的浮游动物,成为小龙虾苗的开口饵料,稻茬成了小龙虾的栖息场所。被“放养”的小龙虾,腮白个大肉饱满,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网红”。
而小龙虾在水田中产生的粪便,成为水稻的肥料,加上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产出的稻米不仅生态环保,还颗粒饱满、形体均匀、表皮油亮,口感比一般大米更劲道。
虾、稻两者互依互补、共生共荣,在降成本、增效益的同时,还促进了耕地地力保护和土地生态恢复,真正实现了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盛赞:中国潜江的“虾稻共作”为我国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农民增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智能色选、低温保鲜磨米、自动化包装……在位于高场街道办事处的巨金米业加工车间内,记者看到,来自各地虾稻农田的稻谷,从原粮形态进入收储加工设备,到变成一袋袋高端商品粮,整个过程高度自动化,且各项数据可监控收集。
据了解,该公司配备了先进的储粮设施、粮食收购系统、质量检测系统,实现了电子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低温储藏“四合一”新技术,保障了粮食收储过程中数量和质量的安全。2020年,该公司收购加工稻谷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利润760万元。
“提升稻米质量,选择优良的品种是关键。”该公司董事长李广斌介绍,近年,企业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科研力量,开展了“虾稻共作”模式下,优质稻品种育种试验,引进了虾稻1号、美香占、鄂香2号、桃优香占等水稻新品种,并在“四水农业”高效种养模式、“双水双绿”新型种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2005年发展至今,该企业先后与中储粮、中粮、中国供销等大型央企合作,已具备水稻种植、农机服务、收购仓储、加工商贸等一系列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仓储容量5万吨,批次烘干粮食300吨,年加工稻谷15万吨、稻壳棒2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在发展虾-稻产业基础上,重点打造虾稻产业,培育了潜江巨金米业、湖北虾乡食品、湖北春景农业科技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稻米品质,做优做特有机绿色的虾稻产业。
如今,通过“虾稻共作”种出的虾稻米,已成为潜江的优势特色产品,虾稻品牌琳琅满目。在位于兴盛路旁的湖北省粮油集团潜江配送中心,品种繁多的虾稻米倍受消费者欢迎,该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已为全市配送虾稻大米6000多袋。
被授予“中国虾稻之乡”称号的潜江,深耕虾稻产业,连续举办5届虾-稻产业博览会,聚焦虾稻米产业结构、质量提升、品牌创建等展开探讨,该盛会已经成为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商业合作、产品推介的“明星”平台。
同时,成立虾稻大米行业协会,围绕发展虾稻产业、打造“潜江虾稻”公用品牌、整合“潜江虾稻”大米资源等方面开展服务和监督,助推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有效整合全市虾稻品牌资源,统一标准、商标和包装,积极组织‘潜江虾稻’走进湖南、广西、重庆、上海等大型超市,进一步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市虾稻大米行业协会秘书长方红琳介绍。
在协会支持下,“水乡虾稻”“虾乡稻”等潜江品牌香米,先后荣获“中国好粮油”“湖北名牌产品”“荆楚好粮油”等称号。
记者从湖北放心粮油集团了解到,产自我市的虾稻米,零售价最高达27.6元/公斤,比普通稻米价格高出数倍,去年,仅该集团36家门店,销售额就达到了4.8亿元。
依托各大商超、粮油企业的销售平台,“潜江虾稻”“香飘”万里,从田间地头“飞”上全国百姓餐桌,甚至远销国际市场。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潜江坚持产业、科技、生态、品牌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探索虾稻种植模式、提升虾稻品质、打造虾稻品牌的产业发展“稻路”。
2020年,我市在浩口、龙湾、后湖等地,大力建设虾稻种养高标准农田,平整肥沃的土地、配套齐全的水利设施、宽敞平坦的田间道路,大大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发展“虾稻共作”85万亩,年累计生产优质生态稻米50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成为稳粮保供的重要之基。
随之而来的是
各地“比、学、赶、超”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环境整治、植树补绿、乡风治理
城镇提档升级……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
生态美景随处可见
描绘出新时代下美丽的鱼米之乡画卷
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
往期热门
编辑|徐杨
编审|杨红
值班总编|梁文涛
投稿邮箱|cnqjw2008@163.com
微信商务|0728-623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