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T】《全球事务与发展》等你来,新学期这门神秘的课不能错过!

2017-02-24 徐秀丽 IDT

作者简介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教授,IDT发起人,《全球事务与发展》课程协调人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

2015年12月的一天,当时正带着学生们拜访各个驻京的国际发展机构,这是发展专业必修课《普通发展学》(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Studies)的课程实践部分,将深奥的理论搬入发展工作的实际场景之中加以感受和理解,学生们纷纷表示,我在课堂里唇干舌燥的讲授都是不算数的,场景人物多变的实习才是他们的真爱!这时,我收到了同事的微信,他说:“你整天四处遛跶,也做做贡献呗,开个全校通识课程。课程内容和形式自己定,但要有关全球,面向未来,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

这任务还真——挺艰巨的!

后来才知道,原来学校正在新建通识课程,鼓励大家出谋划策、出力出时。他的这个提议在我看来,是令人激动的!这与我现在所从事的国际发展研究和教学工作相关。如何拓宽专业领域,面向更大的受众讲述发展的故事,一直是我的兴趣之一。这个兴趣更多地是来自于教学一线的种种刺激!

这种刺激就是,即便“发展”在中国官方话语和大众话语中有多时髦,但有关“发展”管理和反思的专业知识却未必是可见的。大家看到“发展”,往往想到的是单一的经济增长,却很少去追问,到底什么是发展?为何会有“发展”这个词?发展是为了什么?这个世界是否存在多种的发展理念和方式?等等抽象的问题。不管是我的朋友,学生,还是学生家长,经常会问我们:“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每年的新生会问:“这个专业是做区域发展,是搞扶贫的吗?”每年也会有老生问:“老师,我们毕业了能去国家发改委工作吗?”这些疑问再正常不过,但真正消融这些疑问却需要整个经济条件和社会氛围的改变。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经济增长的量之外,也开始关注增长的质量、关注公益和慈善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边贫困、不平等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有条件去关注远方和他国,并在自我和远方之间建立联系的时候,所谓的国际化也不再仅仅想到美国、英国和欧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闯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国门出去工作、留学、旅游,看到另一些不同的多彩世界,了解广袤世界地图下自身位置的时候;当我们通过亲身的碰撞反思不同的制度和文化,愿意了解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回顾我们人类以进步为名走过的历史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的整体命运萌发兴趣,越来越关注新的科技、思想和制度是如何产生,并如何形塑我们自身的时候,对于“发展(development)”的全面学习就开始了,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从“专业”到“通识”的社会基础转折点也就来了。

现在,正是这个时刻!

自然,讲的口干舌燥又未必吸引同学的我是远远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幸好,我们有强大朋友们的支持!短短时间内,我们居然组成了一支超强的队伍来为同学们讲授这门课程,经过了一年的准备,2017年春季,这门课就要开始了。

想看看这门课的概貌吗?下面就是!



1.  课程背景、概况和目标

随着“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等新型国际发展机制的设立,以及一系列国际峰会的召开,尤其是2016年中国主办G20领导人峰会等,在宏观上,中国已进入“把握世界的尝试”,决策高层也在多个场合提出了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等方面的倡议,而这些新的趋势则要求国家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全球事务与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农业大学28门新建全校通识课程之一,《全球事务与发展》将于2017年春季开始,共32学时,8个模块(具体内容见下)。该课程旨在呈现全球的历史脉络和地理格局、剖析国际政治和经济结构,论述世界军事和安全进展,刻画全球多元文化和生态,并凸显全球事务和国际发展架构。就各个模块而言,在纵贯世界地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等维度全貌的同时,注重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尤其是中国在此专题中的面貌、角色和特征等。此外,各个模块中的前沿专题也可涉猎一二。

本课的主要目标即为增强学生对于全球体系、全球规则,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发展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拓宽学生的全球化视域,促使其能将自身的本土化经验与全球化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增进其全球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系统、动态和审辩思考的能力,从而支持其独立应对身边的各种话语力量。


2.  课程范例

全球事务课程在全球范围内有多种组合方式,根据各校特点会有不同的内容,比如在新加坡南大有类似课程: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广受热捧;而在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则专门设立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课程,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开设有可持续发展、全球事务与国际发展等方面相关的课程,有关全球化和发展的人才培养项目遍布欧美名校,旨在培养引领全球发展、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国际化领导人才。目前在中国,“发展”已被提高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2015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和南南合作圆桌会上都分别提出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以及“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构想,目前也逐步落实中。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中国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的起源地之一,是国内最早建立发展研究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构,并具有系统性。因此,将全球事务与发展研究相结合,开设《全球事务和发展》全校通识课程,既符合国家倡议、具有全球辨识度,也具有本校特色。


3.  授课教师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将采取外请嘉宾教师队伍+本校教师的组合,按模块授课,每个模块4个学时。每个模块的具体授课方式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决定,既传授知识,同时又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动态和审辩思维的目标。

上课地址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主楼402.



1.李小云

xiaoyun@cau.edu.cn 

主讲: 全球事务与中国发展


李小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主席和南方国家智库网络(NeST)主席。作为一名发展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和专家,李小云教授曾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两年,进行农村发展政策研究,并在多个国际组织供职,其工作和学习经历遍及二十多个国家,足迹遍布中国所有省份,曾获得过国务院、省部级多个奖项。2007年当选为“教育部社科委员”。2010年当选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合作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OECD/DAC-China研究小组组长。以高级发展专家身份受聘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德国、英国等双边、多边和非政府机构,目前也为各类新型国际发展机制,比如一带一路、亚投行、新开发银行、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提供政策建议,是中国发展研究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


2.丁海俊dinghj2000@126.com 

主讲:全球通史


丁海俊副教授,曾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硕士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美国圣玛丽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会员。本科专业学历史,对世界上古史,尤其是希腊罗马历史感兴趣,但考古学却考分最高;研究生读书,专业学民商法,导师的重心是知识产权,自己读书最多的却是哲学与历史。自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爱思考劣于文字,喜旅行少看景点,居陋室放眼世界。在中国,曾经到过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阿尔金、可可西里和羌塘三大无人区;在美国,曾经开车走过20个州,其中包括死亡谷与黄石公园,下一个目标是去北极看极光。


3.  张振克

zhangzk@nju.edu.cn

主讲: 世界地理


张振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全球环境变化、海岸海岛资源环境、海洋权益与开发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因工作需要,积极开展中非合作领域的研究(涉及非洲渔业、非洲海岸带环境、港口与区域发展研究)。学术任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在南京大学主讲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生课程负责人)、应用自然地理学(本科主讲)、海洋沉积导论(本科、研究生主讲)、走进非洲(通识课程负责人)、南海资源环境与海洋权益(博士生课程参与)。主持和参与国家973、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项目等共计2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130多篇论文,主编、参编著作有《非洲渔业资源及其开发战略研究》、《数字南海》、《中国海洋与海岸工程生态安全中若干科学问题及对策建议》、《胶东半岛全新世环境演变》、《中国海洋地理》、《自然地理研究方法》等。


4.贺文萍

hewenping66@163.com  

主讲: 国际政治


贺文萍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亚非学会秘书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专家委员会专家。1982-1989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1994年为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7年5月至7月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进修。1999-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当代中非关系;非洲与西方大国关系;非洲民主化进程比较;南非政治。著作颇丰,如《国际格局转换与中非关系》、《国际格局转换与中非关系》、《从全球化视角看非洲 》、《2001年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综述》、《非洲对外政策和中非关系》、《自主、自尊和平等的非洲新外交》、《非洲:苦涩的全球化》等等。


5.崔凡

uibecuifan@163.com 

主讲:国际经济


崔凡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部主任。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全球价值链专家组专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仲裁员。1997年6月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2年获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经济学优等硕士学位,2006年获伦敦政经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国际商法法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WTO和多边贸易体系研究。著作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综述》、《中国高水平投资自由化谈判模式的确定及其深远影响》、《当前国际投资体制的新特点与中国的战略》、《美国2012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等。


6.滕建群

tengjianqun@vip.sina.com.cn

主讲:世界军事与安全 


滕建群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研究部主任,中国南亚学会理事。2009年被评为研究员。2013年起任美国研究部主任,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兼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关注于国际安全理论研究、军备控制与裁军,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2010/2011》、《美国防扩散与反扩散政策研究》、《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概论》、《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等,主要发表论文有:“中美核领域对话的回顾与展望”、“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论中国的军事透明度”、“当前国际核裁军形势分析”、“中国建立信任措施的实践与展望”、“中美关系中的防扩散与反扩散因素”、“和平利用核能的困境与出路”等。


7.赵磊13021080517@163.com;

主讲:跨文化交流


赵磊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原为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联合国协会会员、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特聘教授、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多边外交与文化软实力、民族冲突管理、“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是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先后赴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捷克、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新加坡、日本、科索沃、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学交流。2010年1月-2010年4月,获得英国外交部“志奋领”高级奖学金(Chevening Fellowship),赴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Bradford University)做高访学者,接受“维持和平与国际能力建设”(Peacekeeping and Inter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课程项目,期间赴比利时北约总部以及科索沃实地调研。


8.徐秀丽

xxl@cau.edu.cn

主讲:国际发展


徐秀丽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国际发展研究中心,英国发展研究协会(DSA)会员。2010-2011年赴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访问一年,多次赴亚非拉、欧美地区国家进行短期学习和访问。2013年受邀参加英国国际发展研究院(IDS)组织的“新兴国家与国际发展”(RPID)项目。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为国际发展理论、政策与实践,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为政府部门和国际发展机构提供政策和实践咨询,致力于以团队成员贡献于中国发展研究的探索与发展,不仅联合出版了一系列发展领域的奠基性教材和译著,如《普通发展学》、《发展理论导论》等,还协助协调了全国发展管理一级学科申请、发展人才沙龙等基础工作, 并联合发起了国际发展时报(IDT)公众微信号,推动公众对这一重要新兴领域的了解和认知,她也是《全球事务与发展》课程的协调人。



相关链接:

理解当今的中国,越来越需要了解全球

国际发展适合我吗?

中国发展人记录

发展研究带给我丰富的经历、拓宽了我的视野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留学生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