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中非交往的前沿一线:走入他者的发展世界
第 268 篇文章
IDT 注 在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的群体需要关注,即从事援外工作的专家们,在中国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的过程中,他们既是新型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载体,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既是本土发展经验的积累者,也是走入异域他乡的发展者。他们有血有肉、有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同时又背负着国家整体对外交往的使命。有关他们身份的争辩,尤其是与西方成熟发展援助产业中援外专家之间的异同尚无定论,每一位援外专家都在日常生活中重塑对自我的认知,也在重构出他们对于他者的判断。
那么,作为前沿一线的发展实践者,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当前的南南合作和中非合作新阶段,他们又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面临怎样的调整?在“援外场域和南南合作空间”中,他们的认知、知识和技能又将面临怎样的调整?
南南合作与国际发展洞见第二期,我们将邀请到了来自不同领域、具备不同工作经历的朋友们一起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欢迎参加!
南南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洞见是2018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发起的一个对话栏目,针对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前沿和焦点问题展开,尤其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贫和社会转型等领域,期待通过对话和交流,展现该领域前沿观点、实践探知和经典议题。
时间:6月6日下午2:00-4:00
地点: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民主楼一楼咖啡厅(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嘉宾介绍
蒋华杰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历史学博士。2014-2016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12月-2013年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3月-2015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非关系、外交决策体制。
梁子
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参与了中国对越作战,是军中唯一一名战地女摄影师并荣立二等功。中国第一位独自深入非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也是第一位进入驻阿富汗坎大哈北约军营的中国女摄影师。自2000年至今,多次独自前往非洲,进行人文调查并拍摄非洲人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状况,足迹遍布莱索托、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喀麦隆等约20个非洲国家,对非洲文化、神秘的非洲原始部落具有较深的理解。
陆继霞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2013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IDS)博士后访问学者、2018年瑞典隆德大学东亚与东南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近年来研究领域聚焦于国内发展干预与社区变迁、中国与国际发展尤其是中国援非农技专家等研究,除了美国、巴西、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参与会议外,曾赴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加纳等非洲国家进行调研。
白锋哲
农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主任编辑。去年8月份,由国际部负责的国际农业版开设专栏,陆续刊发了十几篇援外农业专家的系列报道。这是国内媒体首次系统聚焦援外农业专家这个群体。报道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中宣部进行了专题新闻阅评,指出“农民日报巧妙选取援外农业专家鲜为人知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宣传了大国外交在非洲取得的成果。”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批示:“为援非农业专家点赞,为宣传他们的人点赞!”读者在公号文章后留言说:“专家们十多年如一日,树立了中国专家的光辉形象,值得尊重和学习。”
邓正锐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资深专家,农业农村部援埃塞俄比亚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工作。最近十五年以来,一直在农业援非一线,4次参加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参加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纳米比亚南南合作,曾担任塞拉利昂、纳米比亚南南合作专家组组长,还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吉农业大学执教。
报名通道
推荐阅读:
【IDT】内有众多神秘嘉宾老师, 2018年《全球事务与发展》课程来啦!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下,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业务平台,旨在利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和学科优势,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基础之上,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新学院四大业务板块为:新型发展知识生产、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该学院是开放性平台,希望汇聚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南南农业合作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提供智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