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越南的转型与减贫——与中国相似的路径
这是第 307 篇文章
作者:唐丽霞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教授
前言
由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国际论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乡村的现状和未来”高端学术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9日在中国云南省河边村顺利召开。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中,来自中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印度、英国等12个国家的本土和国际知名学者基于政策理论、发展历程、国别案例,围绕中国与亚、东南亚地区的“乡村变迁”,“土地政策与乡村振兴”,“农-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乡村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四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作为会议承办方,将讨论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IDT特推出“南亚东南亚的城市、乡村与贫困”专题集,与读者分享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乡村发展的最新学术动态。
越南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为9554万人,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过去的近30年间,越南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均保持在6%到7%之间,到2017年,越南国内生产总之2239亿美元,2016年,越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8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长期可持续的经济中高速增长使得越南在反贫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贫困发生率快速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按1.9美元标准,越南贫困发生率从1992年的52.9%下降到2016年的2%左右;按3.2美元的标准,贫困发生率从80%下降8.2%;按5.5美元的标准,贫困发生率则从94.4%下降到28.7%,这样的减贫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少见的。
图1 不同贫困标准下的越南贫困人口发生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越南贫困人口呈现出区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从城乡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3.6%,贫困人口数量占到总贫困人口的94.7%;从地理分布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北部地区和山区,这些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最高,并且也是贫困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地区。从人群分布来看,近年来,越南贫困人口越来越向少数民族人群集中,2016年,越南已经有72.9%的贫困人口是少数民族人口了。越南贫困人口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和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演变有着相似的特征。
表1 2010—2016年越南贫困人口区域分布的辩护趋势(%)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表2 2010—2016年越南贫困人口的人群分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片源自网络
越南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减贫与发展,为了有效监测减贫进展,其社会、劳动和残疾事务部(MOLISA)制定了官方贫困标准,从表1可以发现,越南政府针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制定了不同的贫困标准,以反映城乡之间不同的生活成本;在2005年之前,在农村贫困标准上,还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了不同的贫困标准,山区、海岛和平原地区有不同的贫困标准;越南每5年调整一次贫困标准,调整的幅度还非常显著,目前,农村贫困线为人均每月收入70万盾(约合30美元/月),城市贫困线为人均每月收入90万盾(约合38美元/月),折合成年收入标准,则分别为360美元/年和456美元/年。以越南国家贫困线为标准,2016年,其贫困发生率为9.8%左右。
表3 越南的官方贫困标准(盾/月)
数据来源:MOLISA, 2015
越南在减贫方面的显著成就一方面得益于长期稳定的经济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越南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各项专门性的扶持。越南不仅有总体性的扶贫减贫计划,也要针对特定人群的减贫计划,同时还有针对贫困人口不同需求的减贫计划,这样形成了一个立体综合性的减贫计划,这些专项扶贫计划和长期持续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共同推动了越南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
表4 越南主要减贫计划
近年来,随着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越南也开始尝试改变仅以收入指标来监测贫困的做法,开始在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下,探索贫困的多维指标体系的构建,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减贫计划除了着眼于收入增长以外,还会朝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发展。越南减贫工作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是当前扶贫投入以中央政府为主,如何动员不同的相关群体、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等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是未来减贫工作的一个重点,另外目前的扶贫仍然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对于如何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方面,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关阅读
【IDT】如何使中非农业合作更有效?培养非洲农业发展青年领袖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下,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业务平台,旨在利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和学科优势,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基础之上,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新学院四大业务板块为:新型发展知识生产、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该学院是开放性平台,希望汇聚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南南农业合作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提供智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