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庆:青春散场 | 正午

郭小寒 正午故事 2022-05-28
带着侠客的直爽,和挥之不去的“伤感”,沈庆写出了极富个人色彩的校园民谣。
 
 

文 | 郭小寒

因为一场交通意外,沈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朋友圈里,几乎所有人都在缅怀着他,纪念着他。原来那首并未大红大紫过的《青春》,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下面的文字基于前几年和沈庆老师的访谈和聊天,以此纪念逝去的人,还有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90年代初那批校园民谣的参与者们,多多少少都被从现代民歌运动发端的台湾流行音乐影响过,同时又保留着内地音乐人独有的表达习惯。武术热曾在80、90年代的校园盛行,大学生们幻想着“菊花、古剑和酒”的侠客生活,武林高手还要身兼放浪形骸的诗人,像李白。

年轻的沈庆也曾着迷于中国传统侠义文化,他喜欢金庸和罗大佑。金庸自不必说,沈庆认为,罗大佑的歌里也有侠义。高中时的沈庆热爱阅读,谙熟各种词汇的组合技巧,但是他拒绝在民谣创作中使用。民谣就该是质朴的,要有他心中侠的本真,那就是低调、纯良。带着侠客的直爽,和挥之不去的“伤感”,沈庆写出了极富个人色彩的校园民谣。

沈庆在15岁拥有了第一把吉他,17岁开始尝试创作,因为不是音乐专业学生,多以歌词写作为主。1989年,沈庆考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工商管理专业,从故乡四川乐山来到北京。不久,他便担任学校学生艺术团团长一职。

在历史的机缘巧合下,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成了校园民谣萌发发展的重要场所。郁冬与逯学军、沈庆的相识,就是在农工大的操场上,那里也渐渐成为周边各高校学生歌手的聚会之所。琴声、歌声和时常发出的酒瓶碎裂之声,充斥在那片空间。与北岛的诗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不同,那种碎裂声里充盈着青春荷尔蒙和无法停止的表达欲。

高晓松、郁冬、逯学军、张磊、杨丹涛等人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校园歌手圈子,宿命般地进入了校园民谣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沈庆19岁时写出了词作《寂寞是因为思念谁》,被他的大学学长,知名音乐人逯学军谱曲,成为了传唱度颇高的经典校园民谣。与我们的印象发生错位的是,老狼最初并不在其中。直到制作《校园民谣1》那张唱片时,高晓松才把老狼引进这个圈子。

1994年大地唱片发行了《校园民谣1》,该专辑成为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校园民谣经典。此前一年,走出校门的沈庆放弃了毕业分配的事业单位工作,进入了香港著名词人刘卓辉创办的大地唱片,担任唱片企划。沈庆全程参与了《校园民谣1》的企划工作,也在其中贡献了自己的作品《青春》。专辑足足卖了60万张,其中的歌曲《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风靡全国,老狼成了人尽皆知的校园民谣歌星。沈庆和他的《青春》叫好不叫座,没有大红大紫。沈庆的态度倒是淡然,并不太在乎。

大地唱片、字母唱片是两家重度参与校园民谣商业化的公司,黄小茂和沈庆曾在两家公司一同共事。在黄小茂成为《校园民谣1》制作人之前,他早已听过《青春》的更早期版本。此曲由深圳先科公司出资灌录,沈庆演唱。黄小茂当时就被感动,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动:“有一天,我在办公室里听到了一首歌,那首歌就是《青春》。我自己也想不明白,这首歌里的什么,打动了我自以为不再会被轻易打动的心。也许正是这种打动,日后幻化成了我成为校园民谣制作人的原因。”

《青春》虽未大红大紫,却实实在在触发了校园民谣的正规商业制作,称得上开拓性的作品。在大多数乐迷的记忆里,这首歌清晰的存在着,成了能够持续输出的经典。或许,当下的焦虑、嘈杂环境反而衬托出了沈庆当年作品中的文质彬彬与不露声色。那一代青年的爱情观也与今日不同:老派、深沉,崇尚用情专一。沈庆的《对镜梳妆》就是这一观念的完美体现,期间还夹杂了历史的厚重。小柯在专辑《天色将晚》中翻唱过一个版本,加重了那种疏离与宿命的感觉。

1995年,马来西亚华人歌手巫启贤翻唱了《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更名为《思念谁》,登上了当年港台各大年度金曲榜。校园民谣这一代创作者,其中很多人后来都被港台音乐工业认可与追捧,例如丁薇、沈庆、小柯。沈庆为那英创作的歌词《最爱这一天》,为纪如璟创作的歌词《你累了吗》、《追随》等,都成了这些歌手闯荡港台娱乐圈的重要作品。

沈庆与老狼一样,对“职业音乐人”这个身份看得很轻,没有执罔,多以平和心态享受音乐。

在觉得自己不适合在唱片工业发展之后,沈庆毅然选择了其他职业。他曾开办音乐网站“听听365”,在知名互联网企业任职,最后在广告行业深耕。80、90年代大学生的学历含金量高,能力全面,在很多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

校园民谣的影响力与热度早已褪去,当年的参与者大多依旧在音乐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晓松、小柯、丁薇等等还在创作。沈庆更像一个音乐隐士,在自己行业内做得风生水起,偶尔发表一些创作。像学生时代一样,他还是把音乐作为无法割舍的、单纯的爱好。

从2010年至今,沈庆不断有新作发布。一些是为音乐节活动、地方旅游项目创作的主题歌曲,另一些则源于日常阅读和经历带来的灵感。这应该是大多数校园歌手的人生境况:明星梦醒,音乐才是沉淀在个人精神世界中的珍宝。沈庆一直注重学习,从设备、软件到编曲,他不再是弹着吉他的民谣歌手,而是一个沉浸到音乐秩序与循环中的音乐家。

一代人羡慕着金庸小说中那些主角田园牧歌式的归宿,所谓侠隐。学习也是一种归隐。

这些年,沈庆创作了两部大型音乐剧《郭沫若》和《苏东坡》,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是沈庆的乐山老乡。沈庆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和声的编写,以及软件应用,严谨而沉浸地输出。音乐剧《郭沫若》在乐山本地成了一个知名文旅项目。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苏东坡》应该在今年五月于天桥剧场上演。

因为交通意外,沈庆就这么突然地离开了我们。在网上、在心里,一代人都在缅怀着他,还有那让人“疲惫却不后悔”的《青春》。


 
——完——
 
题图,2010年5月,“民谣在路上”巡回演出青岛站,沈庆在歌唱。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郭小寒,音乐写作者,著有《沙沙生长》、《生而摇滚》等书。



《正午7》已上市,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欢迎给正午投稿,或提供选题线索,可直接后台私信或留言。


点击标题再读点儿别的

跟拍四年,我了解的镜头外的江秋莲 | 再见达达乐队 | 木马:姑娘广交,朋友不广交 | 五条人:我们的听众是玛丽莲·梦露那样的美女|张辛欣:我在美国的自隔离日记 |洞见江城我做了一个月顺丰快递员 | 流浪到鹤岗,我五万块买了套房 | 柴小雨FIRST征战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