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清华女状元,家世显赫,却被丈夫的光芒湮没
6月20日,是一位杰出女科学家的忌日。
她叫何泽慧,很多小菠菜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她的老公,或许有人熟悉一点,叫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何泽慧最不喜欢别人唤她“钱三强夫人”。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牛人——
清华女状元
发现铀原子核的四分裂现象
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点火装置——点火中子源
只不过在那个只讲奉献的年代,她作为一名女性,在男人扎堆的中国物理界,实在太难被注意到。
有句话她常挂在嘴边:
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报效祖国。
1914年,何泽慧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世家。准确地讲,是一个豪门贵族:
外祖母:王谢长达,近代女教育家,振华女子学校创始人。
父亲:何澄,近代实业家,同盟会成员。
母亲:
大姐:何怡贞,著名金属物理学家。
大哥:何泽明,原北京钢铁学院院长。
弟弟:何泽涌,山西医科大学著名教授。
妹妹:何泽瑛,南京植物院资深研究员
弟弟:何泽源、何泽诚、何泽庆均为高级工程师、资深教授。
女儿:钱民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1932年,18岁的何泽慧考上了清华大学,并选择了物理系,与她同年考入物理系的有10位女生。
可刚入学,她就被泼了盆冷水。即便是清华,也抛不开“重男轻女”俗念。
当时清华理学院院长是叶企孙,在院长和教授们看来,女生往往一毕业就结婚生子,学到的东西很难有机会施展,加上学物理确实比较辛苦,就纷纷劝说这10个女生转系。
有的女生被说动,转学其他专业去了,但何泽慧是铁了心要在物理这条道上走到黑,谁来劝也没用,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造反”,指责叶企孙是“老封建”。
你越不让我,我越要来。
她不肯妥协,院长也没办法,毕竟是货真价实考进来的,分数就放在那儿。
也就是在清华,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钱三强,是她的同班同学。
同样出身名门的钱三强,是个纤纤君子,俩人可谓门当户对,当时就被同学戏称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不过据何泽慧晚年回忆,当时人家可是很纯洁的同学情谊。也许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谁也无心谈情。
1936年,她以毕业论文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本想着毕业了,要好好施拳脚去报国,谁知道,刚毕业的何泽慧就面临了失业,还是因为该死的重男轻女观念。
毕业前夕,学校帮男同学联系了就业单位,都被送到南京军工署就职。但是对于女同学,抱歉,自己搞定!
就在何泽慧为找工作到处碰壁的时候,她得到消息,山西的阎锡山有一条规定: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可获出国留学3年的经费资助。
既然在国内现在无法施展,那就曲线救国,出去留学深造后再回来。
何泽慧虽然出生在苏州,但她祖籍是山西,所以与山西省取得联系后,获得了留学的机会,去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深造,学习“实验弹道学”。
她是该系招收的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弹道学专业招收的第一个女学生。
1939年,25岁的何泽惠以一篇题为《一种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年,孤身在外漂泊了3年的她又见到了清华的老同学。
二战前夕,王大珩等几位老同学到德国游玩,但是钱三强没有同行,他此时正在法国留学。
钱三强与何泽慧自清华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从未联系过,若不是因为二战的爆发,这俩人可能不会再有交集了。
二战一开打,钱三强立马发电报给何泽慧,让她转告在德国浪得正嗨的那帮同学赶紧离开,不然一封锁谁也别想走。
战时的德国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何泽慧无法与家人联系,直到1943年,德国才恢复了与法国的通信,于是她只好联系钱三强,请他从法国给家里写信报平安。
俩人就这样聊上了,开始互相写信。
当时审查很严,信不能封口,而且每一封内容不得超过25个单词,但什么也挡不住两颗年轻火热的心。他们来来往往,通信了两年。
二战一结束,钱三强就鼓起勇气给何泽慧写了一封求婚信:
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而何泽慧也答应得非常爽快:
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半年后,何泽慧辞去在德国的工作,只身前往法国与钱三强完婚。
在结婚之前,何泽慧已经在德国从事过两年的核物理研究,发现了正负电子弹性碰撞而不湮没的稀有现象,英国Nature 杂志评价“何博士的发现是一项科学珍闻”。
到法国后,她很快顺利进入了丈夫所在的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工作。
夫唱妇随,羡煞旁人,比秀恩爱更加虐狗的是,人家还秀出了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
1946年下半年,夫妇俩发现了铀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的三分裂现象;
随后,何泽慧发现了铀原子核的四分裂现象;
研究原子核裂变有啥意义?
简单地说,原子弹爆炸,就是通过铀核裂变释放能量。铀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通常会分裂成二块,即二分裂。一般情况下,在大约300次裂变中,就会有一次三分裂,而要发现四分裂现象,需要观察上万次的裂变。
钱氏夫妇的发现,揭示了新的裂变模式,提供了研究裂变断点的新探针,为裂变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年纪轻轻就登上科学高峰的钱氏夫妇,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会留在法国继续自己的事业,没想到他们却决定要回中国。
1948年,钱氏夫妇临别前,恩师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妇的女儿)赠言:
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50年代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就像是待开垦的荒地,一切从零开始。
夫妇两一起建立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为副所长,何泽慧为研究员。
想建个实验室,什么仪器也没有,何泽慧不得不到旧货摊上去淘,回来再现装各种仪器。
1955年1月14日,钱三强被邀请到中南海,与李四光、刘杰等一起介绍了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就在这次会议上,我国决定开始大力发展原子能事业。
大家都知道,我国起初请了一批苏联专家来帮助我们开发制造原子弹,但是在1959年,这帮专家弃我们而去。逼得我们不得不成立自己的原子能研究所,而研究所的成员,就是由钱三强推荐的。
邓稼先、彭桓武、王淦昌等后来的两弹元勋,也是他推荐的。
当然,钱三强的推荐人名单里,本来也有自己的夫人何泽慧,不是因为她是自己老婆,而是因为他最清楚何泽慧的实力。
但是由于两人的关系特殊,加上中国传统观念作祟,一个女同志怎么比得上男科学家?最终导致何泽慧没能进入中国原子能研究的第一线。
不过,何泽慧还是进入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的第二线,她带领一群青年科技人员,负责研制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的点火装置——点火中子源。
从原子弹到氢弹,短短两年时间,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奇迹的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工作量。
何泽慧负责的,就是配合一线研究人员,不停用实验去测算他们需要的数据,数据的精度要求非常高。
彭桓武曾提到,在研制氢弹的时候,有一个数据出了问题,若不是何泽慧带着科研人员日以继夜地实验和计算,我国的氢弹可以就要走另一条路线了。
一直有人在争论,“中国原子弹之父”到底是钱三强还是邓稼先?
其实,这个争论毫无意义。
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它是一群舍身忘我的科学家共同奋斗的结晶。就算只是一个普通的计算员,她的付出也是伟大的。
接下来的事,小菠菜们可能都猜到,文革来了。
1969年,钱三强与何泽慧被下放到陕西合阳干校劳动改造,由于身体不好,干校分给何泽慧的工作比较轻松,负责敲钟。
一向心思缜密、作风严谨的何泽慧,连敲钟这种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都做得格外突出。她敲的钟,时间精准到可以用来对表。
下放后的钱三强,时而哀怨,时而暴躁,但是何泽慧无论到了什么环境,都能保持坚韧而乐观的个性,伴随丈夫渡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文革结束后,何泽慧被调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回到了她的科研领域,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后来,文革中受迫害的科学家都被正名了,钱三强被冠以“原子弹之父”的美名,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有一个跟他一样伟大的妻子,没有人知道何泽慧是谁。而何泽慧潜心科研,生活简朴低调到,大街上碰到都没人看得出这是个核物理科学家。
她拒绝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守着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90多岁了还坚持上班,而且不让人接送,自己坐公交……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悄然离世。
波叔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但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活着的意义。
对于何泽慧来讲,使命就是报效祖国,那需要用一生去践行,而她真的做到了。
生在和平年代,活得太安逸,人反而难以弄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明白自己所爱,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今天心情 思考
如何使用生命,简称“使命”。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