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原地名“哥伦布”暨欧洲姓氏初探
尊重版权,转引请注
前面笔者作品《罗马行省制度真相:从耶元1507年地图美洲行省区划看大明在美洲》《“亚墨利加”与“麦哲伦海峡”应是中国地图原地名》谈到了美洲问题。《“亚墨利加”与“麦哲伦海峡”应是中国地图原地名》这篇文章指出“亚墨利加”和“麦哲伦海峡”均是中国老地图上的原地名,而不是什么人名。假如“亚墨利加”和“麦哲伦海峡”真是人名,那亦如同网友杨又可和余永安@终南山上指出,应是如同日本在19世纪的时候,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然后先有地名,日本人根据所在地名取了自己的姓,例如松下、田中等。所以有欧洲水手来到“亚墨利加”和“麦哲伦海峡”,就如同日本人一样给根据当地的地名给自己取了“亚墨利加”和“麦哲伦”的名字。而不是学界以为的用自己的名字给当地命名。
一 欧洲的姓氏
笔者查了一下以对此确证。学界提供的信息是,欧洲人最初只有名而没有姓。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自11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才开始普遍使用姓氏。和日本人一样,欧洲人以身份、居住地、动植物乃至其它稀奇古怪的东西作为姓氏。当时欧洲人大多以职业为姓。例如,史密斯(smith铁匠),泰勒(tailor裁缝),库珀(coop-er制桶工)。另外有一些人的姓,原是父亲的名字,加一个“逊”字(son),意为某人的“儿子”,就成这一家后代的姓。例如,托马斯(thomas)的后代姓托马森(thoma-son),或汤姆森(thomson);杰克(jack)的后代姓杰克逊(jackson)。在英格兰,词尾“英(ing)”也是儿子的意思。所以,威尔(will)的后代也有姓威林(willing)的;怀尔德(wild)的后代姓怀尔丁(wilding)等。
但是,笔者对“自11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开始普遍使用姓氏”仍然持有怀疑。因为直到今天,欧洲绝大多数王室都还没有姓氏。英国王室的“温莎”姓氏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出来的。德意志共和国则将王室的头衔换成为王子们的姓氏:巴伐利亚王子、乌特姆贝尔(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伯爵,就是德国王室成员的姓。希腊、挪威、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比利时、摩纳哥家族的王室成员,依然没有姓氏。而如此靠近中国、最容易受姓氏文化浓厚熏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也大部分人没有姓。
但作为耶元1500年左右的欧洲水手,“Amerigo Vespucci”“Fernão de Magalhães”“Cristoforo Colombo”这几个人居然有名有姓(前为名,后为姓),其真实的可能性极小。即使存在,其亦应是姓名来自于地名,而不是地名来自于姓名。换言之,应是他们来到了美洲,根据当地已经有的地名而取的名或姓,而不是当地根据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二 “哥伦布”与印第安人土语“我不懂”
按照以上逻辑,笔者很自然地推断:“哥伦布”亦可能来自中国地图的地名,并且,这个地名就在他首次到达的附近的极小区域就能找到。俗话说,事不过三,现在来看看事情是否过三。
根据目前学界的资料,耶元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了美洲的第一个岛,当船员们问岛上居民询问该岛名称时,当地居民的回答是“瓜纳哈尼”,在当地土语的意思是“我不懂”。船员们误以为这就是岛名。哥伦布非常欣喜,将此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San Salvador)”,意思是“神圣的救世主”。
本段描述,首先有一个矛盾:哥伦布既然认为他到达的是中国或印度,那么他应该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新大陆,不是无主之地,而是有成熟国家政府在统治。既然不是无主之地,他们怎么可能又给此岛取新名字“San Salvador”?即使后来他们发现“瓜纳哈尼”是他们听错了,当地居民难道没有其它对岛的称呼吗?
其次,在大量的西文标注的历史地图上,“瓜纳哈尼”就是这个岛的岛名,相反,不叫什么哥伦布命名的“圣.萨尔瓦多”。见耶元1546年地图1:
图1 耶元1546年地图1:Vniversale
在此耶元1546年地图中,“Guanaban”就是“瓜纳哈尼”。“b”按传教士发音为“[h]”。再见耶元1562年地图2:
图2 耶元1562年地图:Totivs Orbis Descriptio
在此耶元1562年地图中,“Guanaba”就是“瓜纳哈尼”。再见耶元1671年地图3:
在此耶元1671年地图中,此岛名字仍然是“Guanibani(瓜纳哈尼)”,而不是什么哥伦布命名的“圣.萨尔瓦多”。
由此可见,“圣.萨尔瓦多”的命名,很晚才出现,不可能是哥伦布对此岛的命名。一直到耶元1671年,此岛都叫“Guanibani(瓜纳哈尼)”,它是此岛的真实名字,而不是哥伦布所说的什么当地居民回答哥伦布问题时说的土语“我不懂”。
虽然此岛不可能由哥伦布命名,但此岛的名字与当地土语“我不懂”近音则是可能的。见《坤舆万国全图》图4:
图4 坤舆万国全图:古巴附近区域
《坤舆万国全图》图4中,“瓜纳哈尼”岛被标注为汉语发音“哇那罕”。将“Guanaban(瓜纳哈尼)”对照传教士的发音,“G”按传教士发音为“[i]”,“b”按传教士发音为“[h]”,因此““Guanaban(瓜纳哈尼)”的真实发音正是“哇那罕”,而不是“瓜纳哈尼”。那么与这个发音的土语“我不懂”是怎么回事?实际上,“Gua”即汉语音“我”,“na”即汉语音“难”,“ba”发音“[ha]”,即汉语音“悉”,“n”即汉语音“呢”。“Guanaban”在西方人听起来,正是汉语音“我难悉呢”。因此此土语应来自汉语。但是此岛的名称就是“哇那罕”,不是“我难悉呢”。西方人将两者的读音混淆了而已。
图4中“哇那罕”邻近左上方为“哥尼玛”。那个“瓦”字多一点,读作“哥”,为方便起见,本文写为“哥尼玛”。这在图3中标识为“1(Guanima)”。现在来看哥伦布的西文名字“Colombo”:“b”按传教士发音“[h]”,所以“Colombo”实发音“Colomho”,“Colo”发音“哥尼”,“mho”发音“玛”。因此“Colombo”正是发音“哥尼玛”。进一步地,传教士修改西文发音之后的现代西文字母来说,“Guanaba”和“Colombo”的发音更是几乎完全相同,因此也不排除“Colombo”从“Guanaba”而来,也就是从“哇那罕”岛的名字而来,但如果这样的话,则意味着“哥伦布”的信息是明末传教士修改西文发音之后才造出来的。
三 哥伦比亚名字不是来自哥伦布而是中国地图的本土地名
哥伦比亚共和国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后来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耶元1810年7月20日,哥伦比亚共和国宣布独立,后遭镇压。1819年,哥伦比亚共和国重获解放。1821年哥伦比亚与现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巴拿马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后于1830年解体。1831年,哥伦比亚共和国改名为新格拉纳达共和国。1861年,新格拉纳达共和国改称哥伦比亚合众国。1886年,哥伦比亚合众国改称哥伦比亚共和国。
学界认为哥伦比亚本身是根据语音(英语为Columbia)而来的翻译词汇,哥伦比亚的国名是为了纪念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而命名的,它是用哥伦布(Columbus)的名字加上拉丁语的后缀-ia而构成的,意思是哥伦布之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见《坤舆万国全图》图5:
图5 坤舆万国全图:哥伦比亚
图5中哥伦比亚位置,在《坤舆万国全图》中称为“金加西蜡”。这个“金加西蜡”与哥伦比亚是什么关系,见耶元1587年Composite: Tavola 1-42. (Map of the World)地图图6:
图6 耶元1587年:Composite: Tavola 1-42. (Map of the World)
图6为耶元1587年地图Composite: Tavola 1-42. (Map of the World)中的哥伦比亚部分区域。图6右边红线标注处为“Caribana”,“C”按传教士发音“[j]”,故“Ca”发音“金”;“r”按传教士发音“格”,故“ri”发音“加”;“b”按传教士发音“[h]”,故“ba”发音“西”;因此“Caribana”的真正发音正是“金加西蜡”。图6左边红线标注处为“Porlo Panaman”,则是图5中的“坡巴牙那”。
可以查看西方各个版本的老地图,在今天的哥伦比亚位置,大都均有“金加西蜡”的读音,但都无“哥伦比亚”的读音。这两个词在西文上最大的区别是,“加”对应的西文字母是“r”,而“伦”对应的西文字母是“l”或“n”。至于“西[h]”和“比[b]”的读音,则不过是同一个西文字母“b”在传教士修改西文字母发音时间前后的区别。
“金加西蜡”,也正是哥伦比亚共和国改名前的名字:“新格拉纳达”。“金”就发音“新”,“加西蜡”就发音“格拉纳(达)”。
因此,“哥伦比亚”这个名称早在哥伦比亚这个国家成立之前就是当地地名,并且地名叫“金加西蜡”,耶元17世纪传教士修改西文字母发音后,“r”失去“[格]”的发音,而只发接近“[l]”或“[n]”的音,从而“Caribana”就改为发音“Columbia”。而哥伦比亚共和国则是直接将字母“r”也改为“l”等,从而将单词构词也完全改为“Columbia”,彻底失去了与历史的联系。
从笔者这么多文章,关于西方老地图上西文名字的大量举例和分析,读者应该能看到,关于西文,即使不考虑传教士有意识的篡改西文发音,也有非常明显的规律:西文不具有精确构词的传统,它的构词完全是围绕语音来的。同一个地名,不同的地图,甚至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图,其单词亦不同,但是其读音基本不变或近似。西文单词严格构词,相差一个字母都不行,这只有在近代西文字典编撰之后才成为可能。所以不锚定语音,而企图按照现代西文词典的严格逻辑去分析近代以前的西文,必然是错误的方向。举个例子,Ocean今天的含义是海洋,但它实际上就是汉语发音“大西洋”,“O”按传教士发音“阿”,也即汉语音“大”,“c”即汉语音“西”,“ean”即汉语音“洋”。见图7:
图7 坤舆万国全图:大西洋
但是西方并不清楚“大西洋”的含义,而是直接对音翻译,以为就是海洋,所以不管哪里,只要大一点的海洋都称为“Ocean”。
另一方面,西文语音亦只能视为近似的方言,所谓标准的伦敦腔等,都是方言音,在近代以前不存在标准,正音就是汉语。而拼音文字同音近音变音又多,仅仅通过语音比较,不能作为充足证据,必须要综合其它证据才能得出结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共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