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静嘉书讯||2019年第2期

静嘉读书 静嘉读书 2019-05-25

        本书讯注重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兼顾趣味和表达,希望能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1.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作者: 宋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8-12


内容简介


历史上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但因历史线索错综复杂、史料记载匮乏、考古发现有限,所以目前对三国兵争要地、攻守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书作者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军事重镇、军事方略进行细致考索和论述,对三国时期战争的路线、关防、部署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一部有特色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专著。书中绘制了52幅战争地理图,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宋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在校内先后开设《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中国古代货币史》、《历史研究法》、《史学写作练习》、《史学方法论》《古代社会发展史》、《先秦史》等必修、选修课程。



2.五四@100: 文化,思想,历史


作者: 王德威等

出版社: 联经

出版年: 2019-4-1


内容简介


说话2019年5月4日是五四一百周年。但什么是五四?为何要编辑一本书来讨论五四,从各种角度来回顾「五四」及其影响?重新回到「五四」的现场,从容观赏「五四」传奇。「五四」未完,它的成败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于麻木、顺从、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种种情境中的我们。「五四」未完,因爲那不是过去的历史,更是未来的历史。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邀请5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各抒己见,毋宁说是重新打开「五四」的问题性与论争性。本书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这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五四」论述和想象的基础,以此触动种种社会实践,乃至革命。它所呈现众声喧哗的形式其实有意呼应「五四」精神:各抒己见,自由表达。回顾过去这一百年中国与华语世界动荡不安,我们见证种种最好与最坏的可能。


回顾「五四」,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未必不同于「五四」:呐喊与徬徨,激情与幻灭,神话「五四」与否想「五四」,相互纠缠,导入下一轮的思考与行动。


作者简介


作者: 王德威, 王汎森, 宋明煒, 陳平原, 李孝悌, 葛兆光, 彭小妍, 胡曉真, 梅家玲, 李奭學, 鄭毓瑜, 高嘉謙, 陳國球, 潘光哲, 黃克武, 夏曉虹, 錢理群, 黃英哲, 陳曉明, 宋明煒等 


陈思和(上海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等等

 

3.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修订本)


作者: 唐启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

内容简介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中国摆脱条约束缚的叙述典范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台海两岸均以“废约”历程为主轴诠释外交史,而“修约”则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探讨北洋修约之历程及其意义,一方面依据档案,重建北洋修约案例,探索其外交政策与交涉策略之发展;另一方面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史观对话,希望能更丰富多元地理解民国外交史。

 

 

作者简介

 

唐启华,台湾基隆,现任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洪宪帝制外交》等。



4.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 萧冬连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出版年: 2019-3


内容简介

 

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作者简介

 

萧冬连 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曾长期任教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共和国年轮(1961)》、《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


5.学术史读书记



作者: [日] 乔秀岩 / 叶纯芳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8-11


内容简介

 

学术的历史面貌是什么?学术史,还有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都在回答这一问题,这些“史”从不同角度展示思想、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同的理解思路。作者却反思性地认为:这些脉络并非古代学者自己意识到的,而是千百年后整理出的概念体系,以现代概念体系中的“史”来评介经学问题,未免以今律古之嫌。

 

这本书介绍了马融、郑玄、朱熹、孙诒让等多位学者的研究,呈现出经学在两汉、唐宋和晚清三个重要时期的研究典范。作者甩开了既成“史观”的束缚,以“读书”这一平凡无奇的用语为宗旨,直接观察古人留下的文本,挖掘其中有趣的思维过程,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经典、经学的多元可能性。

 

作者简介

 

乔秀岩,日本福岛人。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全职外籍教师。研究专长为古典文献学、三礼、经学。

 

叶纯芳,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文献学、三礼、经学。



6.入圣之机



作者: 陈立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王阳明致良知教研究

出版年:2018-5 


内容简介

 

阳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历史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并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势。近代以降,阳明学中的心性话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革命运动开展、政党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阳明学的命运也由此更是潮落潮涨,极尽功罪褒贬之曲折。

 

本书旨在跳出惟“成功”是瞻的现代价值视域,以“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等阳明学著名论题为焦点,追本溯源,疑义与析,从修身工夫的向度体会阳明学的义理内涵,领略致良知教的本地风光,管窥阳明学精神的本来面目,重返“为己之学”这一传统儒学的生命世界。

 

 

作者简介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儒家修身学、宋明理学、宗教现象学。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从宗教现象学到儒学宗教性》等。



7.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



作者: [日]小林一茶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小林一茶俳句300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出版年: 2019-2


内容简介

 

小林一茶是江户时代最后一位俳句大家,与松本芭蕉、与谢芜村并称日本古典俳句三大俳人。一茶早年离乡赴江户谋生,流浪半生后,知天命之年返乡成家。然而亲人均先于他离世,一茶最终独自过完了过于漫长而孤苦的晚年,唯自然万物、生灵、俳句可寄情。

 

一茶的俳风独树一帜,效仿前人的同时又发展出独特的变奏,继承闲寂、幽玄美学的同时,又带上了诙谐的个人标记。他厌恶世俗,反抗强者,而此类激进的情感均在落笔时全然稀释,只剩下安贫乐道、甘于品尝生之苦涩的豁达,对弱者、弱小生命的无尽悲悯,以及对世事无常的喟叹。

 

一茶一生创作了两万句俳句。本书从中遴选三百余句,按年代先后编排并附上原文、读音及简注,以助鉴赏。


8.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作者: 郑子宁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副标题: 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出版年: 2019-2


内容简介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

 

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作者简介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了解英、法、土耳其、老挝等语言以及常州、上海、西安、广州、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其中有不少产生过巨大影响。



9.暴力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作者: [美]谭旋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原作名: The Coming of the Terror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译者: 黄丹璐

出版年: 2019-3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中,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称颂宽容、公平正义和人民主权的国民议会代表会选择恐怖统治?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为何会一步步走向恐怖的大众暴力?

 

除了全面考察法国城乡的社会状况,本书尤其关注大革命中的政治精英,不仅是精英阶层的政治行动,还有这些行动背后不断变化的心理动因,试图借此考察暴力政治文化的起源。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手稿和印刷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同时代的一系列信件和日记。在同类研究中,这并不多见。纵观历史上的重要革命,很多都有恐怖时期,也都有对社会能够也必须革新的强烈信念,而这些信念很容易引向对反对者的敌视和打压。对所有的革命而言,那些利益和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群体,都会成为反革命势力;对所有的革命而言,在无法避免的过渡时期,都会出现权力真空,也都会出现每一个权力 机构均受到质疑的时刻;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人民群众的影响足以将革命推向意料之外的轨道。另外,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也很可能都有执迷于揭穿阴谋、过度怀疑和缺乏信任的时期,都有充满不确定性以致难辨敌友,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革命者,谁是躲在革命誓言面具之下、披着羊皮的狼的时期。

 

事实上,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启一场革命。

 

作者简介

 

谭旋(Timothy Tackett),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荣休教授,精研法国革命政治文化史。


10.北归记


作者: 宗璞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内容简介

 

《北归记》是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四卷。

 

《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这些布衣长衫的读书人为中华文化源流不绝忘我奋斗直至牺牲生命。《野葫芦引》的写作历时三十三年,抟炼琢磨,精雕细刻,终成大器。

 

《北归记》再现明仑大学师生结束八年颠沛流离,返回北平之后,纷繁错综的现实生活。胜利尘埃落定,内战烽烟又起。历史巨变的前夜,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命运,父一辈的担忧,子一辈的情缘,所有的一切,凝聚在宗璞的笔端,温暖而沉重,鲜明又迷茫。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静嘉书讯||2019年第1期

静嘉书单||2019年2月 第1期

静嘉书单||2019年3月 第2期

本专栏由广莫胖主持,静嘉书院支持。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