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天赋,叫做不放弃自己
这是一个大龄剩女 zuo 和 die 的矫情故事。
说大龄,是如假包换。毕业那年误打误撞进了互联网公司,如今已经是将近7年经验的老司(you)机(tiao)。
从产品经理到用研,再转做交互设计,走上一条与大多数同行完全相反的奇葩路径。
有这么一种状态会让人害怕 —— 顶着光鲜名头、大公司职位、优厚薪水,却做着不走心的工作。完成,完成,接着完成下一个kpi,但越来越难体验到心流所在。于是若干年前,我从产品经理的职位逃离。而今天,我是微信支付的一名普通设计师。
我喜欢画设计稿,喜欢琢磨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也喜欢离开电脑,到弥漫着商业气息的真实场景中沉浸和观察,然后贡献一点微不足道的想法。但无论是精致的 UI 设计,还是如战场般混乱的 O2O 设计,都好像缺了点什么:设计和实现,是两回事。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stuff。
自从受到一种叫做 “没有实现能力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 病毒的感染,我开始寻找能够提升这种能力的途径。
然而,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理解到什么叫做——无果的学习。
折腾之一:前端开发
刚开始转做交互时,做的还是 web 设计。于是从 web 前端入门开始折腾。
每天午饭后,打开 codeacademy,从最基础的教程开始,html/css/javascript/jQuery…… 至今还记得当时赶进度和攒勋章的心情,应该也是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游戏化设计的魅力:
在 codeacademy 刷了 n 门课,集到68枚勋章,开始能看懂一些前端代码。但是始终达不到真刀真枪写代码的水平,也没去找其他机会来学以致用。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折腾之二:可视化编程
忘记是从哪里看到了激动人心的 processing 作品,又开始想入非非,试图从零开始学做一个新媒体玩家。于是开始学习Processing。依然是每天午饭后,把 processing 自带的example 库里的每一个例子,动手写了一遍。
从冬天写到了春天
然后,又没有然后了。
折腾之三:LeapMotion
三年前,智能硬件爆发前夕。浮躁如我怎么能错过。申请了 LeapMotion 全球第一批免费的开发者套件,玩 demo 玩到手指抽筋。
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折腾之四:Arduino
想做 maker 怎么能不玩 Arduino 呢?于是买来了很多板子和电子元件,学画电路图,插面包板,做小灯小虫小机械臂……
可是,后来,也没有然后了。。。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学动画,学quartz composer,学画画,学弹吉他,学好多好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都没有然后了。
这些折腾也许是故事,也许是废话,对我却都是实实在在花出去的时间和精力。回顾这些学习历程,每一次鼓足勇气开始折腾,试图给沉闷的生活带来点新鲜刺激,最后都无以为继,一星半点的火光总会随着内心挣扎而灭去。
可生活还是会继续。
默默地换了环境,默默地重新开始。去年偶然加入了神奇的开智社群,接触到一群不折腾会死星人。忽然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循着开智正典的轨迹,开始读《自私的基因》,读《经验的疆界》,读《人类简史》。跟着一帮“心智黑客”不断去理解人的头脑,理解学习,理解创造力,理解创新和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
然后我释然了—— 所有的挫败感,并不是来自于“能力不行”,而是“方法错了”。
错误1: 没有升级心智和领域地图
我们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拿着广州的地图,走得很努力,却永远走不到北京。学习就像一个旅程,想从广州走到北京,首先需要一份地图。而这份地图,必须是一个站在更高层面上,能够俯瞰全中国的人才能够画出来。学习任何一个领域,都应该尽力找出并接触到大牛级人物(至少也应该是优质的信息源),请他画出路线图。否则,很可能自己原地打转,精疲力竭。
错误2:没有明确的目标,为了学习而学习
之前的数次折腾,都没有以终为始,抱着必需要做出东西的目的去学,所以没有紧迫感。为什么创业者学东西会很深入很快? 因为带着实战的目的,也有足够强大的外部压力,这种为了输出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最优化路径,而且能够最小化惰性。
错误3:没有找到社群
学习的社群,有导师能够不断给予反馈和方向上的修正,也有一起学习的朋友,互补、激发、竞争,有良好的外界压力。
开智的Python班给我带来一次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和两个小伙伴组队,翻转课堂,以做出真实产品为最终目标。每周上课、折腾、写教程,跟小伙伴讨论、互助。三个月时间,从学Git、Markdown、写出Hello world,到最后做出真正可以用的小小书童(公众号:bookmate),才明白原来学习是怎么一回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5562y5o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折腾之五
早在折腾 Arduino 的时候,看到过 MIT 一个牛逼哄哄的课程: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
过年前,看到 MIT Fab Lab 今年线下实验室增加了深圳,而这个数字化制造的课程已经开始接受报名。
浮躁如我,内心大喊:为什么?为什么在深圳?为什么需要 5000 美元学费?为什么要求每周30个小时以上的投入(MIT建议作为full-time program)?心想着:还是退下吧。学费贵且不说,每周要花大量时间听课和学习,周末又必须投入到实验室中。毕竟身上有一份并不轻松的全职工作,这样的课程太奢侈。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过太多擦身而过的遗憾,几小时后,内心依然在挣扎。也有不少朋友鼓励说,如果真的想去,就去。最后,内心的上升射手终于忍不住跳出来拍板:纠嘛个结,报报报。
MIT 的线上课堂,会有最好的老师教授制造东西的智慧。即使依然要每周往返两个城市,但是看到 lab inventory 里眼花缭乱的切割、雕刻、打印等等设备,禁不住去 yy 能做出哪些东西。只能说,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知乎上常常有人问 “我30岁了,还能学编程吗?还能重新开始学习什么吗?” 从20几岁的时候去看30岁,常常觉得人生可能是灰暗的,前途无亮,难以想象。可是经历过一次次或开心或痛苦的折腾,才知道,折腾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内心那个真正的妖兽,照出自己的不足和成长空间。也许在这一年,那种纯粹躁动不安的“热情”,才开始转化为长久、坚定而理性的坚持。
你可能也曾经感觉,工作以后,自己停止了成长;
你可能也觉得生活一天天重复,好像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
你可能也认为已经到了这个年纪,再也经不起折腾;
你可能也想过难道就这样了吗,但真的也就只能这样;
你可能也有过很多念想,但最后都不再好意思常常想起它们……
我们其实都一样。
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不想放弃。因为我模模糊糊发现,不放弃自己,可能是我唯一的天赋了。
在 FabAcademy 课程之前写下这篇文章,是希望和更多人分享整个过程,也给自己一些外部压力。欢迎关注 00 的公众号,我会持续更新 FabAcademy 学习进展。
5000刀确实不是小数目吖
欢迎赞助学费和交通费!
2016,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