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乌战争启示录(二十)什么样的部队才有战斗力

扁舟听雨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2022-10-15
苏梅保卫战俄军顶尖王牌近坦一集和近卫二集的表现令所有人震惊(见链接《苏梅一》、《苏梅二
无论是俄军还是所有国家的军队乃至普通军事爱好者都不得不检讨这样一个问题: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牌部队,为什么却表现出了非常低下的战斗力?
到底什么样的部队才会有战斗力呢?
 
3月底的时候,一张照片传遍了整个网络。
照片中一位身穿俄军军装的年轻男性上吊自杀。
此后人们根据照片大致能确认,这位自杀的男性是俄军近坦4师第13坦克团的团长。
坦克团长为什么自杀呢?网络上逐渐流传开了这样有鼻子有眼的传言:
 
近坦四师被乌军93旅从特罗斯佳涅茨赶跑后,总部震怒,责令部队立即收复失地
不过近坦4师的坦克不是被乌军摧毁缴获得差不多了嘛,咋办?
指挥部决定立即启用战前封存在库尔斯克边境的一批近坦4师专用T80U坦克,交给近坦4师将功赎罪。
可是负责这批预备坦克的13坦克团团长有苦说不出啊,这批坦克里的先进电子装备和发动机都“不见”了。
现在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坦克还能开上前线,其余的全部得拿回去重新组装。
你说这时候这窟窿哪有机会堵上呢?团长大人无奈之下一时没想开。
 
传言的真实性人们没法得知了。
不过这样的传言能被很多人相信,主要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对于俄军乌军都不稀奇。
无论是俄军二次车臣战争还是乌军14-15年的乌东鏖战,车臣或者乌东武装大量使用从俄/乌军走私过来的武器与俄/乌军作战已是司空见惯了。
 
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现代化国家来说,军队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军费很难保证。
尤其现代社会,飞机、坦克、自行火炮、车辆等重武器,无论是采购还是维护都是笔非常巨大的开支。
部队的训练、演习需要大量使用各式武器,大量消耗弹药。
为保证现代化战争的指挥与战场协作,需要建设非常庞大昂贵的战场通信和指挥系统。
所以现代军队的军事开支实在是一个无底洞。
 
对于不那么富裕又面临大量作战需求的国家来说,怎么维持一支强大的部队就变得很头疼。
部队的特殊性,只能是国家大手笔往里面投钱。
但是正因为部队的特殊性,国家大手笔投钱的效率却很难保证。
通常这些国家无论怎么挤军费,部队都会很缺钱,都会因为经费不足严重影响战斗力。
 
为此很多国家就会想办法,国家拨款满足不了部队需要,但是部队又不能不建设,怎么办?
那要不就搞“承包制”?
军队作为特殊单元,往往手里有土地,有特殊政策,还有充沛的壮劳动力。
所以我们发动军队自己生产建设,自己创造财富不就能解决军费不足的难题吗?
这么允许各支部队有企业一样的经营主体的玩法,我们一般称之为部队经商。
 
不过这样玩的弊端也很明显,部队都经商成了商人,哪里还有心思打仗呢?
这军费问题倒是可以大大缓解,可是一旦发生战争,部队的战斗力只怕更加令人担忧。
甚至搞不好还会引发部队利用特权强行侵犯民间企业利益的事情。
 
所以俄罗斯也好,乌克兰也好,历来在原则上都是严禁部队经商的。
显然,导致类似近坦4师团长自尽的库存武器或设备“丢失”现象早就是部队常态了。
也就是说虽然俄军和旧乌军一直不允许合法经商,但是部队事实上经商却一直没能力禁止。
这不是俄罗斯或者乌克兰国家机构管得不严,而是有着实际的困难。
 
我们介绍过,苏联时期是以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运转其整个国家的。(见链接:《谁该为乌克兰现状负责
这其中对军队和军工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整个苏联计划经济体系就是围绕军工展开的。
前苏联80年代鼎盛时期,号称每7小时就可以生产一枚核导弹,每年可生产2000辆先进坦克。
与之对应的是前苏联直接军工从业人数高达1300万!
加上400万部队,前苏解体时靠军队吃饭人员劳动力就有1700多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超过15%。
 
这样畸形的经济结构是很难持续的,也必然导致普遍民众陷入物资短缺乃至贫困之中。
尤其是随着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大发展,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得极快。
前苏这种把全国当个大军营的做法自然会引发普遍民众的剧烈不满,引发内部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
 
前苏联最终解体了,基于苏联举国先军计划经济体制的军工产业彻底崩溃。
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超过70%的前苏国防相关的系统,但是整个产业链却断了。
这其中最重要的缺口就来自乌克兰。
乌克兰是前苏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哈尔科夫交通机器厂是前苏四大车辆制造厂之一,大部分苏制坦克都在哈尔科夫组装生产。
前苏的八大造船厂有三个在乌克兰,主要军舰包括著名的莫斯科号都在敖德萨完成组装。
前苏解体导致了这些原本被行政命令强制组合起来的军工产业四分五裂。
 
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联合乌克兰总理视察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试图完成前苏联时期开始建设的航母瓦良格号。
俄总理询问厂长我们现在需要怎么做才能完成瓦良格号。
厂长回答他:我们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
一言以蔽之,没了苏联的国家机器做保障,这艘航母没有完工的希望。
于是众所周知,世间再无瓦良格号,世界上多了个辽宁号。
 
无论是苏联还是乌克兰都面临这样一个棘手局面,这些巨无霸军工企业如何安置,无数部队如何安排。
苏联在民众忍无可忍的怒吼中解体,保障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的需求成为前苏各国当务之急。
过去的军队和军工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产业链又由于国家拆分而四分五裂,一下都成了负资产。
俄乌两国当时别说不断生产新武器了,现有的巨大武器库的维护费用都完全凑不齐。
 
面对困境,可用的办法无外乎那么几个,我们应该不会陌生:
首先就是尝试军转民,然而这些军工企业早已臃肿不堪人浮于事,根本不具备和民营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
军转民不管用那就进一步,直接搞股份改造,转为私有甩包袱。
于是除核武、航天等少数战略型大企业,俄、乌大批军工企业都摇身一遍成为一些前苏体制内高官及其后代的私产。
 
军产私有化的过程中必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我们可以想象最终最大的获胜者会来自哪里。
那些和塔曼师、近坦4师相关人士关系密切的人无疑是非常有望拿下大蛋糕的。
早在前苏联时期,部队、军工、军事科研机构与军事院校本来就都是军方一家亲。
在这个圈子里,一线部队作为军备的最终使用者和验收者,本来话语权就很重。
不过在前苏体系下还有计划委员会和军事工业委员会安排一切,制衡各方。
现在这样的计划体系彻底崩溃了,因此国防部之外,一线部队在这个军工复合体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无疑大大加强了。
 
理论上俄罗斯仍然有着众多管理和审核整个庞大军工体系的部门存在。
但是这些叠床架屋的体系始终要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钱的问题怎么办?离开了前苏联强行从民众吸血的“先军计划经济”,庞大的军队如何维持,庞大低效的军工怎么运作?
所以无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于军工的复杂现状引发的问题也都只能是口头说说。
不然回到90年代初的情况,武器生产下降90%,现有武器甚至核武器都无法维护,大批先进武器成为废铁,那俄罗斯还怎么混呢?
 
可是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军拙劣的表现,尤其是前线部队天天被自己的武器打的现状深深刺激了普京团队。
面对部队的巨大抱怨和小小一个车臣打得艰难无比,最后也没能实际获胜的局面,普京还是决定动手改一改。
于是就有了此前给大家介绍过的谢尔久科夫军改(见链接:《俄军的激烈争吵)。

军改不仅大量裁撤现有的冗余部队尤其是冗余军官,更是大举裁撤整顿前述的军工小团体。
大量军产被直接出售,原有的65所军事科研机构和军事院校被裁撤重组成10个。 
不过这样的改组自然会遭到了非常剧烈的反对,谢尔久科夫也被不断曝出各类足以致其于死地的贪腐大案。
最终普京撤掉了谢尔久科夫,邵伊古上台后实际上大致恢复了过去的军工模式,最多做点小修小补,小打小闹。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上节提到的俄军部队序列纸面上的精锐程度和实际战力恰好相反的现实,是不是觉得不那么奇怪了呢?
这个序列里精锐程度越高的部队,也意味着“甲方”浓度越高。
乌东“民兵”就是个彻头彻尾的“乙方”,平时能发点用不上的过期烂武器给你就是你的荣幸了。
这样的部队除了安心打仗还有什么事可做呢?
 
但近坦一集、近卫二集这样卫戍首都的王牌部队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他们是俄罗斯的门面,是王牌中的王牌,部队长官和众多军工、军购、军事机构院校的人脉关系那可是硬得不能再硬。
作为一个“超级甲方”,部队长官每年可调动的资源那都是以十亿美元计。
即便是一个普通士官,只要够机灵,和上级关系够好,没准也能在一些小地方说得上话。
所以照样不乏大量人捧你的场,照样到哪都有面子,有人情。
你说社会地位这么高的一群人,现在突然要我去打仗,可能会死,你说大家哪还能不怕死呢。
 
苏联解体以来,乌军的情况和俄军比大同小异,而且只会更糟,毕竟乌克兰经济体量比俄罗斯还差很多。
但这次俄乌战争中,乌军却表现出了和俄军完全不一样的面貌。
很多人说这是由于北约提供武器,北约援助的结果。
然而在基辅保卫战乌军全胜前,北约各国援助的武器弹药总计不超过30亿美元,不够俄军一个月的军费。
 
即便在基辅保卫战获胜后,各国援助纷至沓来,美国甚至通过了租借法案,这些援助到位形成战斗力也需要3周以上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乌军接连几个轰动全球的击毁俄军最先进战机和著名战舰的战绩,都是用乌军自建武器创造的。
从纸面上的这个参数那个参数去分析,这些乌军武器似乎水平很一般,可就是把纸面上“先进”的俄军武器一个个击毁。
 
这一切变化的奇迹都源自14-15年的乌东危机。
乌东危机后北约主要是美国每年都会派出旅团级部队培训乌军。
很多朋友说这样的大规模培训培养了一批精锐的乌军。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论受美军培训和扶持的力度,乌军哪能和伊拉克与阿富汗的政府军相比呢?
可是伊军和阿军面对俄军一个手指头都赶不上的ISIS和塔利班时却只能抱头鼠窜。
 
来自北约这些年的培训真正的关键是,建立起了一个全面向现代化靠拢的军事与军工复合体系。
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体系比现有的北约和美军更符合先进理论要求。
要知道美军也不都是靠谱的,比如美军对阿富汗军队培训一个重要项目叫“性别与性取向平等”项目,每年费用10亿美金…
所以更具体的说,乌军是结合了以色列部队建设与动员机制和北约的战术与军事体系组建了自己的新军事体系。
这是一个复合了军事、军工、军购、军训乃至到部队薪水结构的全方位的体系建设。
 
自15年以来,乌军每年军费平均不到40亿,不到俄军的十五分之一。
如果算上多年来的累积,乌军这支重建军队花出去的军费恐怕不过俄军百分之一二。
可是战场表现出来的现状却令人大开眼界,这百亿富翁像个乞丐,乞丐却似乎比百亿富翁还要富裕。

我们看看上面两军急救包的对比,你能分辨出哪个是俄军哪个是乌军么?

这是从俄军最普遍的主战坦克T72上拆下来的通信系统,是不是一眼看上去满满的“历史厚重感”?
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能理解,几十倍的军费差距,轻飘飘一句新建的军事体系咋能解释这其中的巨大差别呢。

我们举个例子,1982年印度政府决定开启一个中小学生免费午餐的大项目。
可是搞了十多年始终搞不起来,项目奄奄一息。
到2000年时一个美籍印裔和印度政府搭上联系,他愿通过一个叫APF的基金会以每人每周1.5美金的价格试着承包这个项目。
 
印度主管这项目的官员听后大喜过望。
不过也“好心”提醒对方,根据我们经验,每人要亏八九美元,你报价完全可以高点,5美元我们都肯给钱。
APF基金会拒绝了好心的官员,就以每人1.5美元开始做这个项目。
 
第一年在一个邦试点,成本就被降到0.9美元,关键是和过去掺杂了不知道多少沙子的饭菜比起来,新午餐饭菜质量简直堪比大餐。
于是超过10万所学校纷纷申请加入,几年后成本甚至降到不足0.6美元。
当然眼看这个项目如此赚钱,各级政府怎么能让万恶的商人剥削我们呢?
于是各级政府纷纷参与和“指导”,最后推广到全国的免费午餐质量自然是大幅降低。
但不管怎么说,中小学免费午餐的架子总算搭起来了,到今天仍为无数印度穷困家庭提供便利。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在不同体系下效率的差别何止十倍!
部队是最需要效率的地方,因为一旦发生战争,任何一个地方的效率出了问题,代价是无数一线将士的生命。
可是部队又是最难以保证效率的地方。
因为无论出于保密还是出于训练与管理的需要,部队必然与普遍地方管理系统区隔。
 
一个封闭的有着强大特权的体系,往往难以引入充分竞争,很容易因不透明而充满隐患。
其实我们看到的所谓走私武器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
真正花大钱的地方在于与现代化战争息息相关的通信、电子、后勤保障与指挥系统信息化相关的软硬件。
这里面投入几十亿也不见得能听到响,其中效率的差别是以百倍计的。
甚至就是有和无,能用和不能用的差别。
于是就有了我们前面看到的几张图片。
 
乌军的改革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14年美军第一次入乌培训的时候,乌军非常反感新总统波罗申科不去关心怎么用武器,怎么玩战术,老是关心些什么管理、体系、市场、竞争等虚的东西。
尤其是发现波罗申科最关心的是什么文职干部尤其是财务系统管理干涉部队事务,简直是气得肺都炸了。
眼看部队闹得沸反盈天,一个个大呼小叫得没完没了的样子,波罗申科果断决定打响乌东战役。
 
战役的结局无疑是惨痛的,数万将士阵亡或者投敌,数万国土沦陷敌手。
然而,“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今日扑鼻香”!
正是在一片废墟、一张白纸之上卧薪尝胆,才有可能布局最完美最想要的美好画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