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云飞 | 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潮——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论争说起

吉云飞 南方文坛 2024-02-05

《南方文坛》

2022年第5期




吉云飞


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潮

——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论争说起



文 | 吉云飞


2020年11月,邵燕君首倡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应该定在金庸客栈,因起源问题干系重大,后引发一系列争论,也取得相当进展。与论者虽对具体的起点发生在何时何处各执己见,但仍达成一个共识: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媒介文学,对起源的判定要落在媒介问题上。不过,进展不仅是达成初步共识,更重要的或许是暴露了核心分歧——类型小说能否成为网络文学的正朔。论争的焦点在不自觉中已经从哪里才是网络文学的起点,转向什么样的“文学”可以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潮。起源问题的讨论若要得以深化,这一转向自是题中应有之意。毕竟,起源问题首先是法统问题,文学亦不例外。


网络类型小说不是通俗文学网络版


“网生”已是共识,但为了走得更远,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这一共识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它是否稳固。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媒介属性的共同强调,目的是“为与纸质文学做区分,尤其是为了反抗将网络文学仅仅视为通俗文学网络版的传统精英文学观念”。共识的基础很薄弱,只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而非有一个相同的目标,甚至对互联网根本的媒介特性是什么以及如何反抗传统精英文学观念对网络文学的压抑都不能达成一致。分歧正是从此埋下,特别是潜藏在对类型小说的不同理解和评价里。与论者中普遍存在的对以金庸客栈为起始点的排斥心理,恐怕就在于无法接受它所开启的网络类型小说生产机制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正根、主线和未来发展方向,并试图以另立起点的方式为网络文学打开一种更丰富的可能性,以免网络类型小说变成中国网络文学的代名词。


这应当是欧阳友权、马季和许苗苗等学者共同的理论目标,并集中体现在贺予飞的质疑文章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术概念、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方向,不应该被网络类型小说的局部形态框定,网络诗歌、网络散文与杂文、网络非虚构写作、网络少数民族文学等都应纳入网络文学的组成部分。”网络类型小说当然不能涵盖网络文学整体,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潮。就理论层面,网络文学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学术概念,当下的关键正在于提炼出它最具特殊性的内核,而非取消焦点并将之弥散开来。在经验层面,这一目标也存在和现实脱节的问题,最大的难处是如何解释在二十多年来的网络文学实践中,其他可能性都没能结出硕果,产生最大影响力且最具独特性的正是看起来和纸质通俗文学“家族相似”的网络类型小说。




贺予飞:《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说的质疑与辨正》,《南方文坛》2022年第1期


在否定类型小说的主导地位和金庸客栈的起点位置后,反对者并不能找到一个足以取而代之的主线,因此也无法确定一个具体的起点,只能将之泛化。如欧阳友权和贺予飞将起点定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马季和许苗苗分别把起源落在1998年和2000年,都是安置在某一时期而不能确立某个原点。可就此而言,反对者似乎才是逻辑一致的,一直在坚持网络文学不只是通俗文学——即使现实是不得不以类型小说为主,也不能忘记其他“更好”的可能。尽管,他们暂时也说不清未实现的可能性到底是什么。背后支撑这一观念的理据是:类型小说虽有可观之处,但终究是等级较低且价值有限的文类,不能将之作为网络文学的正统和主潮,自然也就不能将它的开端作为起点。否则,就是网络文学的“自甘堕落”,至少是“不求上进”。对文学价值的坚守值得尊敬,却不免有刻舟求剑之嫌。须知,伟大文学的再生通常并非形式的死灰复燃,而是精魂的转世重生。


许苗苗把以金庸客栈为起点视作“以通俗小说代替网络文学整体,以小类型遮蔽大概念,阉割了网络文学的丰富性”的“故事说”便是墨守旧观念的典型,因此也极有反驳的价值。首先,类型小说不等于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二分中的通俗文学。理解网络类型小说要忘掉印刷文明构造的雅俗秩序和文类等级——不是取消雅俗,而是准备重建秩序。其次,任何时代都必然有最能体现该时代情绪与精神的文类,时代之文学也始终在变化之中,故而王国维将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称为“一代文学”。对“一代文学”的提炼又岂是以部分代整体、以小类型遮蔽大概念所能形容?再次,绝不是某一文类繁盛,其他体裁便消亡了。它们当然是同时存在并共同发展,但这一过程中总有脱颖而出的,且恰恰会是在此前未能充分实现其可能性的文类。新的“一代文学”在前一时代甚至当时的主流文学观念中往往还会由于惯习被视为低等文类——抱持既成的文学观念贬低网络类型小说才是对网络文学丰富性的阉割。最后,网络类型小说绝不能被等同于讲故事,它和纸质类型小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通过设定打造了若干平行世界,几乎是以文字的形式在构建未来人们可能存身其中的“元宇宙”(超越现实世界的人造世界)之雏形,而非仅仅在讲故事。


对具有范式革命意义的网络文学,研究进路应当是要尽可能地暂时屏蔽我们对“文学”的前见,从网络的文学现象出发来认识它,并以此更新我们对于“文学”的理解,而非执一定见来框定网络文学。无疑,今日对于类型小说、通俗文学乃至“文学”的普遍认识和整体理解,并非从来如此,更不是天经地义,而是建立在印刷文明的基础上,具体来说,是在一百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之上,甚至是在近三四十年来形成的“纯文学”理念的覆盖之中。在这一视野下,才会认为以类型小说为主潮是把网络文学变成通俗文学网络版,可能还会担忧是否有与文化工业和商业资本妥协乃至共谋的嫌疑。然而,要反抗将网络文学视为通俗文学网络版的观念,紧要处不在标举其中存在的此前被视为严肃文学的体裁,而是反思印刷文学的雅俗秩序,并重新理解文学与大众的关系。


周志雄主编:《网络文学研究》第三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21


这一反思在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中早已开始。对通俗文学的定位关乎对整个中国新文学的理解,张志忠对此有积年的思考。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是非常态的……这是中国作家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方式,是超常规、非常态,不是三千年文学的通例。”质言之,现代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并非文学的“常态”,而是在紧急状态和极端条件下催生出的“异态”。这一非常态的文学成就巨大,更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且在新的紧急状态中仍会被不断召唤,但毕竟不可持久,也不能以之为衡量网络文学的尺度。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认识网络类型小说必须直面这一文学现象本身。在寻觅之后,今人或许会发现网络类型小说不但与现代以来的文学传统终将殊途同归,更是与现代以前的文学经典有着相似的进路。


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和人人可说话的论坛


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考察要从互联网的技术层面开始。这并非不言自明的,而是由大的历史局势支配的。的确,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媒介文学,但不能由此简单推导出媒介性就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基础性因素。以中国新文学对观之,新文学也是一种新媒介文学,它的诞生有赖于现代报刊提供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尽管如此,新文学之新主要不在新媒介,而在现代性。总体而言,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是外来输入而非本土长成的,是在十分紧急的状况下直接“拿来”的一套从技术、制度到观念诸层面都已相当成熟的外部现代性,其后才是它漫长的中国化过程。在网络文学诞生的1990年代,中国已摆脱了这一紧急状态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逐步融入全球,更重要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基本与世界同步,甚至很快就是全球领先,不仅不是在海外成熟后移植本土,还最早开启了国际传播。因此,没有什么现成的制度和理念可供借鉴,必须从技术层面自行生长,从最底下一点点长出来。


欧阳友权虽然敏锐地提及要从技术出发谈论网络文学的起点,提出“‘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但他对技术的感知恐怕是不够精确的。不是有了网络,有了网络上的文学,就有了网络文学。以《华夏文摘》为起点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仍是把互联网作为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带有从纸媒到网络的过渡性,只能说是网络文学的前史。许苗苗以媒介转型的整体环境的形成来确定起点,将之定在“标志性作品判定、民众心理期待、权威学术话语介入以及新闻媒体选择等综合方面”都比较成熟的2000年,又是明显的滞后。无论超前还是滞后,都是难以抓住互联网核心媒介特性的表现。在互联网诞生之初,被最早上网的先锋文学作者寄予颇多期待的超链接、多媒体和强互动,倒确是互联网的重要特性,但并非底层逻辑。最终,这些特性也不是以技巧实验的方式存在,而是在标签、同人图/音乐/视频和段评、章评等网文读者日常使用的基础功能里存身,且更集中地体现在电子游戏等新文艺形式中。




▲邵燕君、吉云飞:《不辨主脉,何论源头?——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问题》,《南方文坛》2021年第5期


那么,互联网根本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呢?为应对核战争威胁而生的互联网,最底层的逻辑是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基础结构是按照“分组交换”的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在技术上赋予了各个节点相对平等的权利。这一去中心化的底层逻辑在技术层面决定了互联网不存在中央控制的问题,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有了说话的权利。印刷、广播和电视等中心化的媒介,天然就是受绝对控制的,读者、听众和观众都只能被动接受,很少能主动参与,即便有所互动也一定需要经过许可。对中心化的媒介而言,权威性是与生俱来的,也会很自然地被要求拥有与这一权威性相匹配的专业度。因此,中心化的媒介以少数精英为主导是必然的,整体处在一个自上而下的结构中,并始终面对着如何保持活力和维系信誉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问题才会贯穿始终。


在结构层面,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是自下而上的由大众主导的媒介。人人可说话的公共论坛是它最初也是最核心的应用场景。公共论坛是一个民主的场所,尽管可以通过种种制度设计不让所有人说话,并努力追求一种更具智慧的集中,但那也只能作为补充。民主永远是论坛的基本规则,大众始终是论坛的主导力量。时至今日,互联网的面貌已不同于初生之时,但写在基因里的这一逻辑从未改变。网民日用的绝大部分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以及所有的文学网站都建立在为普通用户赋权的基础上,它们的生机和活力都来自活跃用户的内容生产,全部是以公共论坛为驱动核心——此即是网络为文学提供的新动力机制。相对于中心化的媒介,去中心的互联网要自由和草根得多,并带来了网络文学的野蛮生长。野蛮生长首先是自然生长,多有野劲和生气勃勃,少有人为的规划和干预,才能突破原有的稳固的文学格局。可以说,自由自发的网络论坛恢复了文学的原初动力,使文学的根基重归于大众。以金庸客栈为起点或有可商之处,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理应落在论坛模式中。


在局势和结构清晰之后,就要在标举出最具包孕—绽开意义的事件。换言之,在一众公共论坛中,究竟哪一个最能代表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进而能被确立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对这一问题,邵燕君和我在《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不辨主脉,何论源头?——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问题》和《制作起源:中国网络文学的五种起源叙事》中已经详述。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以金庸客栈为网络文学的起点绝非是在讨论一个偶然事件,这一事件的意义要在局势—结构—事件的序列中才能加以把握,同时也要求对网络类型小说的价值有充分认识。而本文亦将不再聚焦于网络为文学提供的新动力机制,而是进一步论述在这一生产机制中,网络文学的主潮为何是类型小说。


从“药”到“粮”:日常状态下大众主导的文学生产


中国网络文学是在日常状态下由大众主导的,它的基本定位和原初动力与在例外状态下将印刷媒介的精英特性发挥到极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相对的。不妨从谢冕在《辉煌而悲壮的历程——〈百年中国文学〉总序》中的一番心血剖白说起:“中国大地在这一百年中被它人民的血泪所浸泡……一百年中国就充斥着这样的悲哀,文学就不断地描写和传达这样的悲哀……忧患是它永久的主题,悲凉是它基本的情调。它不仅是文学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它成了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不论是救亡还是启蒙,文学在中国作家的心目中从来都是‘有用’,文学有它沉重的负载,原本要让人轻松和休息的文学,因为这责无旁贷和义无反顾的超常的负担而变得沉重起来。”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百年中国文学成了启蒙与救亡的“药”。如俗话所说,“有药必有毒”。作为疗救社会的“药”的沉重而严肃的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在酿造着一坛苦酒。于是,上述我们称之为的中国文学的大幸,就逐渐地演化为中国文学的大不幸”


谢冕:《1898:百年忧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如果说“五四新文学”乃至“百年中国文学”的关键属性是“药”,中国网络文学的基本定位就是“粮”。所谓“粮”,不只是可有可无的消遣,更是人类固有的却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只有到文学艺术的梦境里去实现的“刚需”——人终究不只是此世的公民,同时也应当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在紧急状态以外的大多数时期,文学对社会来说应该主要是“粮”,而非“药”。自然,网络文学(文艺)之中并非没有痛切的呐喊,微信、微博与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和改变,正是文艺对现实的直接喊话,也是它固有的“群”和“怨”的功能的体现。这其实也是邵燕君和我把网络文学的起点定在最能彰显论坛文化的金庸客栈,而不是与网络类型小说生产机制的诞生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的西陆BBS的主因。尽管如此,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不能把“药”当“饭”吃的。何况,吃“药”正是为了有朝一日不吃——天下有道,则文学不议,这大概也是鲁迅希求与时弊一同“速朽”的缘故。网络类型小说就是大众为自己生产的“精神食粮”,其中的主体更是人人皆可享受和制作的“大饼油条”,而非门槛高、产量少因此只属于个别人的“玉盘珍馐”。


作为本时代最自然之文学,网络文学的原动力是普通人被压抑的欲望的大爆发。这一场文学变革的起点,不再是文化精英庄严的叛逆之词,而是普罗大众少经修饰的本能喷薄和欲望奔涌。最早的论坛时代的中国网络文学就不是以先锋姿态出现的,更走出了“百年中国文学”的忧患主题和悲凉情调,近乎处在一种无条件受本能爱欲支配的原初状态。最能体现这一原动力的是1994年开始兴起的、几乎与互联网时代一同到来的网络情色文学。1994年10月13日,一位被称为虎二爷的台湾大学生利用实验室设备自行架设名为Tigertwo(虎二站)的网络论坛以发表情色文学,号称“全台湾第一个情色文学专业BBS站”。到1998年,台湾网友元元(本名沈元)在美国的服务器上创立了向公众开放的巨豆广场,其中以情色文学创作和评论为主的元元讨论区很快汇聚起大量海内外用户,孕育了第一批超长篇网络类型小说,也培养了最早一批网文大神。


在那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情色文学可以说是最具突破性,也是最具解放性的创作潮流。百年来积累下的小说类型中不得不以空白形式呈现出来的情色部分,一一被补足了,出现了一批独特的情色武侠、情色历史、情色科幻和情色玄幻小说。那些本该作为小说之有机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之必要部分的情欲描写,全部被复活了。这些文学的“违禁者”,大胆闯越理性的法则,从而走出了20世纪的中国文学传统,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自给自足的文学世界——不是放纵自身欲望降低到动物层面,而是在文学的想象中去满足和完成它。早期的情色小说创作为中国网络文学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动力和类型,更是对于文学也是人类原初状态的回归,甚至不妨说,重新改写和定义了20世纪中国人的“自然权利”。在这里,情欲被重新承认为生命本来面目之一面,后来的网文作家也得以在正视它的基础上继续出发,经由文学与爱欲的阶梯,再次向更高处攀登,并走出一条与此前过度压抑状态下非常不同的道路。


▲吉云飞、邵燕君主编:《中国网络文学双年选(2020—2021)·男频卷》,漓江出版社,2022年


何止是情欲,有什么样的人类欲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小说类型。百种人吃百种粮,“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也已是网文读者的常识。文学之有类型,根基在于人类的生活和欲望是分门别类的。小说中的人,总是一个人类个体,一个有着专有名字的人,是这个或那个群体中的一员。作为一种从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出发的人文技艺,文学是从具体的人类际遇开始的。譬如,网络类型小说的第一个重大分类就是区分男频和女频,在讨论人的时候,它首先把男人和女人的差异呈现出来,从不把人看作纯精神的存在。类型的起点是人类的自然/社会欲望,某一类欲望固定的成体系的表达和满足就是类型化。在这一视野下,严肃文学也是类型化的,无非是属于更重要的类型,处理的是人类生活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活动——通常是政治活动和哲学活动。就此而言,我们如今使用的类型小说概念是狭义的,它关联着的并非只是分类学的问题,关键还是高与低的价值分判。


在现代以来的文学评价体系中,类型小说指的通常就是关于人类生活中不太重要甚至是不太紧迫的那部分的小说。需要分辨的是,更紧迫的从来是低下的而非高贵的事物,比如吃喝拉撒。对现实的批判往往不得不与最低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处理的是最紧迫而非更高贵的命题。许多被视为严肃文学的作品,其实只是“问题小说”,难有更高的和持久的价值。拒绝被紧迫的社会问题所牢牢抓住(尽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逃离)的网络类型小说,其中的好作品处理的恰是更重要但不紧迫的命题,不但形式上会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以求得一个更好的视角,目标也并非直接反映和改变现实。即便它会通过想象一个不同的、有时更好有时更坏的世界来映照现实,但重要的不是改造现实,而是制造梦境——尽管这一梦境有可能会在最新科技的加持下,以“元宇宙”的形式深深介入未来人们的生活。


需要承认的是,在自下而上的互联网中,由于文学生产是大众主导,自然会从最基础和最普遍的人类经验开始,整体偏向的还是较低的世俗需求而非更高的精神世界。这是它的宿命,即很可能被局限在某一类支离破碎的碎片化生活中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特别是更高的、更本真的生命存在方式。过往对类型小说的批评就集中在它通向的只是快乐,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人类事物,乃至为了身体的快乐伤害更为严肃的主题和真正的幸福。然而,这不正是人类生活的本来面貌吗?有能力和机运去实现更高追求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众主导的文学生产的普遍深度和高度并不会比社会的平均水平更深和更高,这首先是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但并不意味着网络类型小说就始终处在一个低下的位置,正视自身的欲望并满足它,且从最低处开始,恰是攀登至最高处的正路。


文类升降与类型小说的阶梯


从初生之日起,论坛中的文学就与绝大多数人认知中的“文学”有所不同。在最早成名的网络作家李寻欢看来,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与球评的关系比小说更直接。在一个月拨号上网费一千五百元的1997年,花大价钱上网就是为了干在线下一直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比如和网友一起痛快地骂中国足协。对李寻欢来说,后来被视为他的代表作的“网络酸文”,如带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痕迹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反而是一直想要抹去的,真正显露才华的是时政评论和足球评论。那些在最热血沸腾,觉得最好玩的时刻写下的东西,是诸如用王秀芝的“马甲”发的一篇叫《和从良匪兵过情人节》的帖子。这些难以被现代以来的文学体制收纳和分类的各色帖子是“文学”吗?答案是显然的,它们只是不属于某一种既有的文学分类方式。从论坛时代开始,网络文学就在寻找着和新媒介相匹配的新的文学形式来落实有所变化的时代精神和人类境况。


▲李寻欢:《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李寻欢对自身创作的评判,特别是对似乎不正经的帖子的抬举和把小说视为“不入流之物”的态度,当然是出自对个人创作生涯的回顾与总结,但也潜藏着一个极端重要的命题:在网络文学兴起过程中逐步发生的文类变革和升降。回顾最近一轮的文类升降,将小说从最边缘文类抬升到文学最上乘的“小说界革命”,不就是因为小说对大众有着最广泛的影响力吗?如果能在最深处打动绝大多数人的文学体裁变化了,新一轮文类升降的发生不是自然而然的吗?现代文学确立下来的文学四大部类: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在网络时代显然不可能一切如旧。如今,电子游戏、动漫和短视频等新的文艺形式已在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中占据重要位置。文学性可能不会死亡,但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它的衰落或许不是危言耸听。焉知一百年后,后人回顾今人所处时代的文艺状况,会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文学?


今日,至少在网络文学的产业界和作者群中,普遍认为网文的竞争对手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而是新的文艺形式。目前来看,在竞争“时代文艺”宝座的比赛中,也只有从电子游戏中学会如何构造一个平行世界的网络类型小说,有与之分庭抗礼甚至略胜一筹的能力(尽管未来属于电子游戏)。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它的表意功能要依赖逻辑性和想象力才能完成,必须经由作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是不够直观的,也是有门槛的。纯粹靠符号表意的文学在声音、文字、视觉相结合乃至可以充分互动的电子游戏等更加整体的艺术面前,有着天然的劣势,很难直击人心。只不过在漫长的印刷时代,绝大部分读者都只能“忍了”,并被训练成一个合格的读者。可读者为什么一定要忍?说到底,人文世界中一切事物的显隐与升降,最终都是要由人民大众决定的。这一切催逼着“文学中人”回到文学的“初心”,去追问文学能为它的读者,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不可替代的东西。


▲邵燕君主编:《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邵燕君、肖映萱主编《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网络类型小说给出的答案是打造文学的阶梯:从最低下和最普遍的人类经验开始,一直上升到最高处。相比抱持精英姿态的严肃文学,类型小说拥有接引大众的低门槛;相比最为新颖因此也缺乏积累的网络文艺,类型小说更有能力走向最高处。其实,网络类型小说没有那么低下,始终是高于生活的,长期流行的类型背后都有相应的宏大叙事。对历史穿越小说而言,“民族—国家”或更古老的“尧舜之治”乃至“理想国”是它的“精魂”;对言情/耽美小说,背后的宏大叙事是各种形态的“爱情神话”;对西方奇幻以及部分东方玄幻小说,荷马式的英雄史诗是叙事的“原本”;特别的是修仙小说,源自道教信仰的身体以至灵魂的不朽是它的终极追求。而具有宏大叙事的类型小说之所以看起来较低,一是普通作者的完成度不高,更是它坦陈自己在施展魔法,毫不遮掩这一点,并未将自身包装为一种可能实现的理想未来。


没有神话的现实是可悲的,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网文就是在讲述新的神话,至少也是一种足以伪装成宏大叙事的“小叙事”,典型的是都市小说。在网文的诸种类型中,都市虽然历来是流行的类型之一,但也是最缺乏经典品质的类型。网络都市小说多是一种“小叙事”,这类“小叙事”几乎全部建立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中各个细分领域的内部价值上。最常见的“官场文”“商战文”“娱乐圈文”及近来颇为兴盛的“兵王”“医生”“学霸”等子类的核心叙事都是追求各自领域中的最高成就,如“商战文”就以首富为目标,“学霸”最终要获诺贝尔奖,至于职业成功之外的更高价值则不会追问到底。当然,此类“小叙事”在许多读者看来已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似乎也携带了某种终极价值,并足以支撑起数百万字的小说篇幅。


文学史的经验同样显示类型化和与之匹配的商业化并不会妨碍经典的诞生。不谈“四大名著”,就以被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视为现代西方“经典的中心”的莎士比亚为例。这个自斯特拉福镇而来的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剧作家,向来是在面向市场的剧场中工作,还与人合资修建了伦敦的环球剧场,退休还乡时已俨然富家翁。无疑,莎士比亚得益于他同时代的剧作家们和繁荣的戏剧市场。大众主导的文学生产不但以文学市场的方式将有天才的作家从芸芸众生中打捞起来,更为之提供丰沛的文学资源和足够的自由空间,并迫使他们走上一条自下而上的文学之路。莎士比亚何以在现代文学的众神殿里被视为中心?原因有许多,但关键处大概在于,莎翁的作品包纳了从最低到最高的人类生活,其中有“万象生灭”——不只是有最高的生活(如哲学生活的澄明之境),更是在他所处的时代中,从最普遍的人类经验开始,一路走到最高处,打通了从最低到最高的文学阶梯。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11


这正是网络类型小说走上的道路。除了“生而知之者”,绝大多数人都要“下学”方可“上达”,只有处理好最基本的人类欲望后,才有可能拾级而上,面对更高的严肃问题,乃至于奇迹般地抵达整全。我们有理由期待,好的类型小说不但会是“真正的国民文学”,其中更有可能出现最整全和最伟大的文学。


[吉云飞,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媒介革命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发展及国际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AZW025]



【注释】

邵燕君、吉云飞:《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文艺报》2020116日。

②邵燕君、吉云飞:《不辨主脉,何论源头?——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问题》,《南方文坛》2021年第5期。

③贺予飞:《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说的质疑与辨正》,《南方文坛》2022年第1期。

④⑦许苗苗:《如何谈论中国网络文学起点——媒介转型及其完成》,《当代文坛》2022年第2期。

⑤张志忠:《网络文学价值观评判之门外谈》,载周志雄主编《网络文学研究》第三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21。

⑥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

⑧谢冕:《辉煌而悲壮的历程——〈百年中国文学〉总序》,《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⑨参见邵燕君、李强:《中国网络文学应该有类型小说之外的可能性——榕树下前总经理、果麦文化创始人路金波访谈录》,载邵燕君、肖映萱主编《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⑩何平:《好的类型小说是真正的国民文学》,《长江文艺》2022年第1期。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精彩回顾


新刊|《南方文坛》2022年第5期目录

刘大先 | 喧嚣的失语——20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表述

今日批评家 · 崔庆蕾

郜元宝 | “某君昆仲”及其他——《狂人日记》文言小序人物原型考论

王尧、张柱林、陈振华等 | 关于新乡土叙事(一)

李壮、杨辉 | 关于新乡土叙事(二)

陈建功 | 被低估的另一个?——淡巴菰印象

刘铁群  宋 扬 | 茅盾与宋云彬之友情嬗变考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48-87国外代号:BM6327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路28号《南方文坛》邮编:530023电话:0771-5618543扫码可进入订阅界面定价:18.00元全年:108.00元
                                



END


《南方文坛》

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吉云飞 | 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潮——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论争说起

吉云飞 南方文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