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闫衍:“声誉机制”推动评级行业回归本源


闫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本文刊发于3月29日上海证券报。



本文字数:1803字

阅读时间:3分钟


随着改革政策落地,评级行业正迎来变革的新时代。逐步取消强制评级将推动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模式向“市场驱动”模式转变,有利于形成评级行业的声誉机制,促进评级回归服务投资者的本源。


取消强制评级要求是未来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取消发行环节强制评级要求,评级需求将更多来自市场需求,有助于推动评级机构的有序竞争。


向“市场驱动”模式转变


去年年底,人民银行联合多部委发布《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将评级报告从发行时必须披露的文件列示中删去。2月份,为贯彻落实修订后的新证券法,证监会修订发布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也取消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强制评级要求,在降低第三方评级依赖的基础上,完善证券评级业务规则,规范评级执业行为。


3月26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在发行环节取消债项评级强制披露,仅保留企业主体评级披露要求,将企业评级选择权交予市场决定。


取消强制评级,将推动评级行业发展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未来随着取消发行环节强制评级要求,评级需求将更多来自市场,进而推动评级行业形成基于评级质量的良性竞争秩序。这使得评级机构更有动力专注于加强自身评级业务能力建设,完善自身评级理念与评级技术,为投资者等市场各方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有力参考,发挥信用评级揭示信用风险的应有价值。


“声誉机制”至关重要


对外部评级的过度依赖问题会造成信用评级功能的减弱。一方面,目前我国存在信用评级中枢偏高、评级区分度不足的现象,部分高评级主体的市场认可度也较低。


截至2020年末,市场上主体评级记录已经超过5200个,其中接近87%主体评级在AA及以上。


进一步来看,评级区分度不足反映在风险定价上,就导致信用评级的风险定价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主要表现为同一信用等级的债券利差区间较大、不同信用等级债券利差相互交叠的现象,即信用评级与债券利差不相匹配。


另一方面,外部评级易造成周期性连锁效应。受评主体一旦被评级机构下调等级或展望,可能面临债务提前到期风险,由此加速其信用风险暴露。当企业信用基本面发生变化时,评级机构面临“下调评级—丧失再融资功能—违约风险暴发—评级有效性受质疑”的困境。


从市场影响来看,取消强制评级在短期内可能对评级机构业务需求造成一定影响,但长远来看,“声誉机制”的驱动将推动评级行业回归本源,构建基于评级质量竞争的市场新秩序。从更长远来看,将逐步建立起行业“声誉机制”,推动形成基于评级质量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秩序。


所谓“声誉机制”就是评级需求将更多来自市场需求,评级技术领先、评级质量及市场声誉较高的评级机构有望获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和债券市场,以贡献信用评级揭示风险的应有价值。


弱化外部评级依赖,正是破解当前信用评级功能扭曲困局的源头之力,将有效推动评级业务回归本源,更大程度上实现信用评级的应有之义。




延伸阅读

聚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需求侧改革”,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发布


赖德胜:解决就业问题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


王晋斌:美国激进的宏观政策是想“独享”全球通胀形成的好处吗?


CMF季度论坛(2021年第一季度)启幕,多位知名经济学家齐聚,直播通道来了!


范志勇:警惕全球通货膨胀削弱经济复苏潜力


刘元春: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需要体系化政策


王晋斌:加息是否意味着部分新兴经济体两难问题的到来?


秦虹:房地产融资管控依旧较严,房企压力大于2020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发布专题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余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