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讨论货币政策理论要更多关注微观基础
作者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
以下观点整理自杨瑞龙在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第1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063字
阅读时间:4分钟
后金融危机时期传统货币政策理论面临的冲击
金融危机以后传统货币理论失效的表现包括经济的长期停滞,菲利浦斯曲线扁平化、低利率或负利率等。我认为货币理论或者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可能还需要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微观基础。传统的货币理论对微观基础关注不够,这可能会因为微观基础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后,进而导致传统货币理论的失效。比如传统的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基于新古典理论,新古典理论比较关注单一决策规则,即供给与需要均是价格的函数,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当事人遵循的是双重决策规则,家庭对价格的反应首先取决于其劳动力能否得到实现,有了货币收入后才对价格做出反应。同样的,厂商也是如此,厂商对价格做出反应的重要前提是要考虑产出能否在市场当中得到实现,这样可能就会导致货币政策的相应变化。
原来的传统理论认为,当一个厂商,一个微观主体,可能对市场供求的变化首先做出价格调整,或者它首先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但事实上微观主体对市场供求的变动首先不是进行价格调整,而是进行数量调整,从而价格具有粘性,实现的是短边均衡。价格粘性与短边均衡可能使价格传导机制包括工资传导机制失效,从而也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制度因素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我国微观基础的特征有可能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和传统的货币理论有不相同的地方,很重要的原因是微观基础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微观基础,企业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国有企业对市场做出反应跟传统的厂商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进而导致货币政策发生某种变化。
讨论货币政策理论要更多关注微观基础的变化。传统货币理论失效可能不是其理论逻辑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传统货币理论依据的微观基础与真实世界的微观基础不同。用一个传统的理论对微观基础做出判断觉得它是失效的,但是如果引入新的对微观基础的判断可能结果就不一样。所以,要关注货币政策传导背后的微观基础,这可能会更加接近真实的世界。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当我们评论货币政策的时候,要强调预期管理,预期管理又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二是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我认为在我国讨论预期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微观基础问题。比如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国有企业,如果国有企业对利润很敏感,但对责任不敏感,即能负盈不能负亏,那么国有企业对于利率变动就没有那么敏感,利率上升不一定能抑制企业的贷款需求。再比如地方政府的贷款行为,如果引入任期制,且这个任期制如果足够短的话,那么相应的扩张与发债需求不会因利率上升而有所收缩。如果市场环境不够好,私营企业行为足够短期,对利润极其敏感,那么就有可能对货币政策作出过度反应,从而经济低迷时会有加速收缩效应。
当我们在讨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微观问题。如果基于新古典主义的传统,对相应的微观主体作出所谓合乎理论逻辑判断的话,那么货币政策作用的微观基础就很可能与真实世界的微观基础不同,从而会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效果做出误判。所以我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货币理论,而是一定要对中国当下的微观基础做出足够的分析,然后再来预判经济主体对于相应的货币政策是否会作出什么样的预期反应,这样就不会出现货币政策本意是偏紧、但实际上过松,或者货币政策本意是偏松、但实际上没有起到刺激消费与投资的作用等问题。
延伸阅读
首期CMF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报告发布!深度聚焦“后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
【预告】CMF启动全新研究版块——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首期研讨会即将举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发布专题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