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等:稳增长政策精准发力,激扬市场主体发展潜力
何青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4月12日中宏网。
本文字数:1754字
阅读时间:3分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李克强指出,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主动作为、应变克难,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是稳就业、稳物价。要深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能放的进一步放,该管的依法透明监管,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力稳增长政策,保护市场主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何青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一系列稳增长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GDP增长5.5%左右的目标,并提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内外形势复杂和国内疫情近期多发加重三重压力,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挑战,已坚持两年多的市场主体继续承压,遭遇更大的经营性亏损和生存性困难,”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要引导特别受困难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再坚持下去,需要在前期纾困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力,帮助其熬过这段艰苦的日子,尤其帮助其缓解现金流紧张的状况,通过实施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等举措进一步稳就业和保市场主体,助力特困行业企业及早渡过难关,回归正常,可持续发展下去。
何青指出,市场主体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不仅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还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加力稳增长政策,保护市场主体是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
“‘稳增长’内含两层含义,一是‘稳’,稳住经济基本盘,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波动,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二是‘增长’,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质和量的双重提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胡通表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促进经济政策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动能
“加力稳增长政策,宏观政策要靠前发力、适时发力。政策举措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已出台的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胡通告诉记者,财政政策方面,3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对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作出安排,要求抓紧下达剩余专项债额度,去年提前下达的额度5月底前发行完毕,今年下达的额度9月底前发行完毕,体现了“靠前发力”的部署。货币政策方面,4月6日国常会提出,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总量功能”要求信贷、社融及广义货币(M2)等总量金融指标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结构功能”要求引导信贷等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展现了“适时发力”的理念。加力稳增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相互配合,靠前发力、适时发力,更有利于夯实经济稳定运行基础。
“保护市场主体,稳预期,促进经济政策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动能。”何青认为,微观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既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机制,实施减费降税,降低企业负担,也要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大对制造业纾困的支持力度,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此外,还需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保护市场主体,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持,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激活市场活力,才能让经济政策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动能。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面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俄乌冲突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力稳增长政策,保护市场主体,是释放我国发展潜力、克服各种困难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何青强调。
延伸阅读
袁海霞等:各地最新“红橙黄绿”如何看?——2021年全国及31省债务风险变化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