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我国粮食安全受国际影响有限,但需警惕国际价格传导和供应链风险

金文成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2-05-13


金文成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以下观点整理自金文成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5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774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2月24日,普京宣布对顿巴斯采取军事行动,拉开了俄乌战争的魔盒,这个魔盒一打开,世界形势大变。俄乌冲突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对世界的影响现在还在持续深化中。


一、俄乌冲突与全球粮食安全


(一)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农产品和生产出口大国,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粮食和食用油供应链,导致价格大幅上涨


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小麦的产量,俄罗斯和乌克兰基本上占到15%的水平,但是,出口量占到全球接近三分之一。比较明显的是大麦产量占到19%,但出口量占到全球的31%。葵花籽油产量占到全球的57.8%,出口量占全球的68.3%。两个国家发生冲突后,世界粮食油料以及食用油价格都出现明显上涨。


从2005年以来,世界粮食市场和食用油价格指数有了三个高点区。一是2007-2008年阶段,二是2010-2012年阶段。第一次源于发达国家生物燃料需求强劲,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主产国粮食供给不足。第二次主要是气候变化导致主产国粮食减产供给不足,同时国际游资进入,投机商炒作,推高了价格。但是这次价格上涨,除了世界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之外,俄乌冲突进一步抬高了价格。


图1.全球谷物和食用油价格指数跃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数据来源:FAO


(二)俄罗斯是全球能源出口大国,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随之上升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美西方对俄实施制裁刺激油价大幅上涨,3月初布伦特原油价格直逼140美元/桶大关,欧洲天然气价格同比暴涨10倍。俄罗斯是氮肥和钾肥的重要供应国,占全球氮肥贸易的15%,钾肥出口的17%;同样成为制裁目标的白俄罗斯,占全球钾肥出口的16%。三分之一的钾肥出口是由这两个国家影响的。俄乌冲突以来,全球氮肥价格飙升40%-50%,磷肥和钾肥的价格上涨约3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然拉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三)粮食供应链受阻,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恶化


梳理俄乌冲突后一些国家采取的措施,基本都是管制粮食和管制油料。最早是保加利亚增加粮食储备,进行出口管制。4月22日印度尼西亚暂停棕榈油出口。俄乌冲突之后带动价格上涨,成本上升,以及供应链受阻,进而从粮食影响到了油料,油料又进一步扩张到了其他初级产品,这些情况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粮食形势的恶化。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预测,全球估计约有4500万人处于饥荒的边缘,尤其在非洲地区。


表1.俄乌冲突之后全球粮食贸易政策变动


二、俄乌冲突与我国粮食安全


(一)受国际市场影响,短期内国内粮油价格大幅上升


国内小麦现货价格在一周内涨幅超过10%,迅速跨过1.6元/斤大关,创历史最高记录;3月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2022年5月)收盘价为2885元/吨,创历史新高;3月4日,国内毛葵花油价格基本在14000-15000元/吨,较冲突前上涨20%—30%。


(二)我国从俄乌进口粮油占比不大,整体受影响不大


本年度我国与乌克兰签订了约700万吨的玉米进口订单,截至3月初,只有100多万吨没有装船,占我国玉米进口总量和消费的比重分别约为5%和0.4%,对我国玉米市场影响不大。


国内食用油消费以大豆油和菜籽油为主,占比分别为43%和22%,葵花籽油占比约为4%。受俄乌冲突影响,短期内葵花籽油进口受阻,我国豆油、菜籽油进口预计会替代性增加。


(三)化肥供给趋紧,价格上涨影响春耕备播


我国钾肥一半左右依赖进口,国内钾肥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进口氯化钾港口均价从年初的4150上涨至3月中旬5000元/吨,同比上涨115.05%,接近历史最高点。国内60%大红颗粒钾肥的价格已达到5300—5700元/吨,创造了新的纪录。


价格上涨可能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散户会增加抛荒的可能性;对于规模主体可能会施用低含量肥料或少施肥料来降低成本,这都将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同时,钾肥供应趋紧,价格飙升,也会导致钾肥造假现象增多。


三、基本判断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判断


从国际上看,现在看俄乌谈判进展缓慢,短期内世界市场价格波动态势可能仍会持续。受天然气、石油价格上涨,拉动了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涨,对我国的传导作用也是比较明显。再加上由于战争导致的一些供应链受阻,所以,短期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和市场供应的状况还将持续。从长期看,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疫情叠加,全球粮食供给受价格和气候影响,世界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增加,但总体上供应趋向偏紧。由此看出,我国现在提出“立足国内,确保粮食供应,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这样的一个粮食安全认识和战略判断是非常正确的,也反映了党中央对粮食形势判断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俄乌冲突将改变国际粮食供应链和贸易结构,粮食价格或在一定时期内高位运行,这是一个总体判断。


就国内而言,由于我国谷物自给率比较高,受国际影响有限,但需要警惕国际传导和供应链风险。我国的食物自给率和谷物自给率很高,保持95%以上。但是这些年,特别是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小麦稻谷与玉米的比价发生了变化之后,小麦和稻谷进入了饲料领域,打穿了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的界限,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给粮食安全,特别是对谷物自给带来影响。我国现在进口较多的主要是在大豆上,大豆现在自给率只有15%,食用油料自给率只有30%左右。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主要源于国内资源现在难以保证。所以,从粮食安全看,谷物本身的安全问题没有大的风险,但是从大食物观上来看,油奶肉的风险还是存在的,特别是油的自给率偏低,这对未来我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另外,我国的化肥由于钾肥自给率偏低,也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所以,需要提升国内产能,拓宽进口渠道,增加钾肥供应。


(二)政策建议:稳中求进,保持定力


1、坚持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党中央高度关注的粮食安全,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全球化逆流上升的背景下,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多了、少了是战术问题,而粮食安全才是战略问题。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一些国家首先就捂紧了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出口进行管制;这次俄乌冲突爆发后,许多国家马上又捂紧自己的粮袋子,而且把油瓶子都捂住了。所以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个十分重大任务,确保粮食产能,才能真正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2、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加强预警监测。现在,国际形势变化十分复杂,必须建立全产业链的、统筹国际国内的、分品种的粮食供求状况预警监测体系,才能对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围绕着我国粮食的主要品种、油料主要品种,包括奶和肉等相应地建立立足于全球的监测预警体系,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3、强化稳产保供,加强宏观调控。今年稳产保供工作重点要抓两项内容:稳住粮食面积,稳住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在17.6亿亩以上,产量要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要扩油料扩大豆,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油料的种植面积,提高油料自给率。关键要把握两个要害:一是要把“种业振兴行动”作为一个重要支撑来推进,打一个种业翻身仗。我国谷物种业自主可控没有问题,但还有一些畜禽品种、果蔬品种以及种质材料是受制于人的,种业企业能力相对来说存在小散弱。要通过开展种业振兴行动,提升种业产业竞争能力。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据第二次国土调查和第三次国土调查,2009-2019年十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总数已经跌破了20亿亩,已经逼近了18亿亩红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耕地18亿亩的红线,在耕地保护上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来切实把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党委政府,要实行党政同责。尤其是要对耕地利用的类别,耕地的用途进行管控。过去我们是对耕地的非农化进行管控,今后我们对耕地的农用化也要管控。耕地主要是用于粮棉油菜饲料等种植,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种粮,高标准农田那就是全部要用于种粮,确保按照这样的耕地利用优先序,保证粮食生产基础的稳定。


4、关注中低收入群体,保证生活安定。受疫情影响,再加上俄乌冲突的影响,现在一些地方就业出现了困难,特别是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中吸收农村劳动力较多,受疫情因素影响,一些第三产业就业出现了波动,这种情况下中低收入群体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我们要切实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安定,在控制好物价和稳链保供上下工夫。要把国际物价上涨,特别通货膨胀因素的传导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国内物价稳定、保证人们生活安定。


5、树立大食物观,要向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一个是向生物资源拓展。通过这两个拓展,推动我国的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确保中国人的食物供给、蛋白供给、热量供给。同时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用好,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来调剂国内市场食物供给,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延伸阅读

郑新业等谈如何以“稳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


赵忠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重返计划经济


【14分钟完整视频】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


陈彦斌等:2022年4月潜在增速与宏观政策指数


刘元春:俄罗斯经济还能撑多久?


陆挺:切勿低估经济下行的压力和高估宽松政策的空间及效果


聂辉华:大数据“杀熟”把隐性的价格歧视显性化


毛振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应对“黑天鹅”与“灰犀牛”?


王晋斌:近期人民币较快速顺“市”贬值是疫情风险的正常释放


张杰:推进市场一体化塑造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


汪三贵: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