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杰:推进市场一体化塑造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转载自4月18日中宏网。



本文字数:2807字

阅读时间:7分钟


进入“十四五”以来,中国经济正由粗放型增长模式全面转入高质量增长模式加速形成的关键期。能否有效培育和激发中国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对中国经济高质量模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培育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这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互为决定性因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式发展。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培育和激发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基础性条件,越是加快形成国内的统一大市场机制,就会越发有利于中国培育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另一方面,只有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才存在依靠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来逐步释放独特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和市场红利的战略机会。


正是认识到中国所具有的依靠推进市场一体化来塑造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独特发展优势,从顶层设计角度,中央加快部署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三部曲:第一部是2020年4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将“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改革突破口;第二部是2021年初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了“从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等角度,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标准市场体系做出全面的具体的工作部署;第三部就是2022年4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重磅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客观规律来看,主动推进中国的市场一体化建设,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央依据中国经济正在形成的全球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对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来源和深化对外开放国策等领域的重大战略判断和选择。其不仅仅是中国利用自身庞大的内需市场塑造内生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利用自身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拓展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更是中国应对愈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定海神针”。既是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全球领先创新型国家和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载体平台,也是破解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技术封锁和经济脱钩策略的主动性策略,更是体现中国始终坚持以激发公平市场竞争机制配置资源为导向的发展原则。


要主动将市场一体化政策优势有效转化为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综合发展优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尤为需要注重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进程中面临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改革突破口和具体举措:


首先,主动贯通利用中国本土高端需求市场规模优势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循环体系。“十四五”期间,中国正在处于推动供给和需求各自螺旋式上升以及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的机遇期,而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核心机制就是“本土需求升级支撑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独特循环机制。一方面,中国正在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将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引入到中国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从而激发“创新是第一动力”。然而,中国本土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创造和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只能主要依靠中国的高收入消费者高端需求加以支撑;另一方面,一旦多数中国本土企业依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为自身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必然创造和释放出大量的高人力资本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从而为中国高学历人才提供本土就业岗位,进一步推升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为中国本土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张和升级换代提供依靠自身蕴含的动力机制。


其次,全面化解阻碍中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关键堵点和核心机制体制性障碍。事实上,中国当前在全面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进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面临一系列难以忽略的关键堵点和核心机制体制性障碍。一方面,当前,束缚中国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尤其表现在地方政府利用各种不符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产业政策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关键要素市场配置权力的不合理控制或者干预行为。为此,如何科学界定和有机协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这二者的功能,既要充分激发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有为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的关键引导和制度监管作用,是事关中国统一大市场能否加速形成的关键制度保障因素;另一方面,深刻理解“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三位一体主导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内涵。在构建完善的制度性规范的前提下,促进中国市场范围内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序分工,保障各种中间产品、关键要素资源在跨地区畅通流转;在保障国内外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格局下,激励中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和贸易体系,从而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和塑造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创造和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体系中的新优势,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的彻底转变,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最后,积极谋划将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转化为稳定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发起了全面技术封锁以及局部经济脱钩行为,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难以忽略的巨大外部挑战和风险。针对落实中国在“十四五”期间乃至2035年期间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迫切需要积极谋划和主动探索有效应对这些重大外部挑战和风险,保障中国最为基本的经济发展安全权。为此,需要高度认识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动将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优势转化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综合发展优势,是中国应对外部挑战和压力的最有利筹码和制胜法宝。一方面,中国即将拥有的全球第一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愈发成为吸引全球主要国家初级产品和高端产品的重要消费地,这就为中国稳定全球经济一体化,保障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之中的既得利益地位,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支撑条件;另一方面,主动利用中国独特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可为中国构建“处于全球前沿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核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创新能力的本土高科技跨国企业”的三位一体式的发展优势,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




延伸阅读

毛振华:经济稳中存忧,稳增长政策要加大力度


重阳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三重压力”超出预期,宏观政策有效性面临挑战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预期混乱、信心匮乏的背景下政府应反思如何管理预期、凝聚共识


聚焦“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宏观经济”,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


【博鳌论道】刘元春:非常时期,保经济需要非常之举


毛振华:完善社保体系既要“科学做蛋糕”也要“合理分蛋糕”


刘元春解读中国宏观经济2022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


王晋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具有继续保持稳定的坚实基础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养老保险改革的评价和建议


刘元春:创新工具,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的经济减震器作用


王晋斌:二季度美联储或将集中释放控通胀的政策信息


孙文凯:央行降准有助于促需求、降成本、提信心


何文炯:深化社会保障改革,适应共同富裕进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