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志新等:浅析稳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的完善

代志新、高宏宇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2-12-17



代志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高宏宇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转载自《税务研究》2022年第9期。 



本文字数:5216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手段,对于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天然具有的“自动稳定器”和“人为稳定器”功能,能够熨平宏观经济波动并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高培勇,1997)。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严峻,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一、稳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完善的必要性


(一)化解三重压力,实现宏观政策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必要且重要。在世纪疫情的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在诸多方面均有体现。


从需求收缩看,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骤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遭受很大冲击,下滑趋势明显,2022年第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6%。


从供给冲击看,我国制造业的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橡胶、原油、铁矿、铜等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几乎均在8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大幅增加了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我国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从2021年1月起持续猛增,从2021年1月同比增长0.5%,一度达到2021年10月的同比增长17.9%,虽然2022年以来有所回落,但2022年6月依旧同比增长7.5%。此外,近年来全球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抬高贸易壁垒、扩大出口管制等,上游高端技术产品的断供对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冲击。


从预期转弱看,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预期减弱。2022年第二季度各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在50%的荣枯线上下浮动,服务业PMI在2022年4月仅有40%,远低于50%的临界值。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也在转弱。疫情以来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中的从业人员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非制造业遭受的冲击更大,2022年4月和5月非制造业PMI中的从业人员指数均跌破46%。受失业风险和疫情风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22年上半年我国住户存款数额快速增长,2022年5月份住户存款增加额同比上涨572.73%。


2022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5%,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实现宏观政策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是指综合统筹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使得宏观经济在多个经济周期内实现长期的平稳增长;而逆周期调节则是指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综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平抑短期经济波动,从而实现经济的短期平稳运行。税收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实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税制改革应当着力于化解三重压力。在需求侧,应从优化税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等方面入手,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延续“稳就业”税费优惠政策,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增强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在供给侧,应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税费负担,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助企纾困,稳定市场预期。


(二)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培勇,2021)。当前,在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形下,我国市场主体遭受多重风险冲击,面临着经营困难、利润下降甚至是破产倒闭的困境,尤其是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企业更是首当其冲,亟须政府纾困帮扶以渡过难关。


减税降费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措施。2022年以来,随着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主体增加了现金流,这对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需要继续加大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力度,给予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行业更多的政策优惠,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更好地推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工作。


二、稳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的完善建议


(一)化解“三重压力”的税收政策建议


1、优化税制结构,努力提高居民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收缩的原因主要在于居民在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对未来收入增长信心不足,风险厌恶程度增加,进而减少对社会消费品的购买,并大幅增加预防性储蓄。要想重振居民消费信心,首先要从“稳就业”做起,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税收政策要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给予承载就业最多的中小微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我国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导致居民整体消费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朱青,2021)。我国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万元人民币,但仍有6亿人的月收入仅有1000元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却在逐年攀升,2020年我国高净值人群人均拥有的财富高达3209万元。中低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远高于高等收入人群,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人群显然不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群体的消费能力。因此,我们要积极采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总体上看,要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建立健全直接税体系,提高整体税制的累进性。具体而言,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建议扩大综合征收范围,可以考虑将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纳入综合所得,与劳动所得同样采取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课征个人所得税。同时,要严格规范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强对隐瞒收入以及利用“阴阳合同”等逃避个人所得税行为的监管。在财产税方面,我国应择时推进房地产税立法,除对个人持有的房地产征收房地产税外,还可以对高尔夫球场、高档游乐场所、别墅、豪华船舶等奢华场所以高额税率课征房地产税(代志新等,2022)。此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已造就一大批先富群体,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也已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21年我国高净值人群中有12%属于“继承二代”,高净值人群呈现出“创富一代”比例逐年下降,“继承二代”比例逐年上涨的趋势。如果不对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进行调节,先富群体会一直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中低收入人群的未来收入增长信心会愈加疲软。因此,未来应适时开征累进制的遗产税(或继承税)和赠予税,对财富的代际转移进行调节,缩小先富群体和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财富鸿沟。


2、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缓解制造业企业生产压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的大幅上涨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中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还给企业的流动资金运转带来压力。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缓解制造业企业生产压力。首先,由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对诸如橡胶、原油、铁矿、铜等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可以考虑出台阶段性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减免政策,降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宗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进而减轻企业生产负担。其次,疫情下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经营性亏损。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亏损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格的企业可以延长至10年。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亏损结转年限均较长,比如日本任何未弥补完的亏损均可向后结转10年;韩国任何未弥补完的亏损均可向后结转15年,中小企业还可以选择向前1个年度结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任何未弥补完的亏损可以无限期向后结转,德国还允许纳税人本年亏损向前5个年度结转扣除。因此,建议我国增加亏损企业的结转扣除年限,尤其是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业企业,可以考虑允许企业向前结转扣除未弥补完的亏损金额。


3、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税收环境


我国当前面临的另一层供给冲击源于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实行的技术封锁和限制出口政策,芯片、半导体、光刻机等产品的断供对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短期内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税收政策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大有可为,要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在税率优惠方面,我国当前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未来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在税额减免方面,我国可以考虑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减按一定比例计算应纳税额;为鼓励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建议减免初创企业发展前几年的应纳所得税额,提高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额在其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扣除比例。此外,为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建议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政策,继续对受冲击影响较大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实施阶段性的税费缓缴政策。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1)》,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在试验发展中的投入比例远高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带动,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为此,我们建议提高企业基础研究投入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对企业购买用于基础研究的专用技术设备提供税额抵免优惠,允许企业将专用技术设备投资额以一定比例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此外,为了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回流,防止人才出走海外,建议适当减免这些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提高我国税制竞争力。


(二)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想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减税降费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抓手应持续发力。保就业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而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保就业要通过稳市场主体来实现,因此要着力为市场主体减负。2022年,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额度和扩大适用范围,对增值税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未来,为了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议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


首先,随着近年来增值税税率的多次下调和简并,增值税的减税空间比较有限,应当注重提高增值税的减税效率,实施精准的减税措施。比如延续实施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免税政策,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生活性服务业和进出口企业的减税力度,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缓税期。其次,可以考虑下调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企业所得税平均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8.3%下降至了2021年的20.0%。尤其在最近几年,各国纷纷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美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2015年的39%下降至2021年的25.75%,法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2015年的38%下降至2021年的28.4%,英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更是一度下降至19%。此外,东南亚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也都比较低,如越南为20%、泰国为20%。而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保持着25%的水平,为提升我国税制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外商投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未来可以适度下调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最后,建议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税收优惠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金扣除比例,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减免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有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等税费,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延伸阅读

毛振华:疫情的经济影响正朝着可预期的方向演进


王晋斌:五论高通胀下的强美元:顶在哪里?


刘元春:从全球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的危与机


曹远征:美元加息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先兆,高度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金融本币化进程


吕冰洋:央地关系中权力结构和分配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转折适应期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鲁政委:稳增长首先要畅通循环


伍戈:从内生性因素着手缓解经济压力


李湛:内部经济弱复苏巩固市场稳定


余永定:美国联邦基金利息率的决定、传递机制和美联储升息对中国的影响


王晋斌:对当前美国高通胀的几点看法


秦虹:重视房地产供给侧政策优化,助力品牌房企发展


刘元春:分析美国加息影响需关注近年来美国经济结构与金融市场的调整变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