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 Author 杨瑞龙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
本文转载自经济学家(2022年第2期),10月22日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9557字
阅读时间:24分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牵涉广、领域泛,矛盾多、积弊久、阻力大。为此,2017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时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与全国人民要在决定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不断探索改革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若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因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既得利益的固化,而思想如果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也很难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与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改革举措。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的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事实真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粉碎“四人帮”后,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思想大解放凝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改革决心,形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解放思想不仅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也要表现在行动上,不能“光说不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四平八稳。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思想解放不是胡思乱想、闭门造车,而是为了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此,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这实际上也是我党一直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思想解放,也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我们才能把改革开放顺利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逐渐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模式的束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之初,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是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有机结合的突出事例。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索,提出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是当初邓小平倡导的一种改革方式,它是对脚踏实地、尊重实践、从实践中摸索规律,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的一种形象说法,也是推进改革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种重要改革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规律,从实践中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的规律具有以下含义:
首先,这条河是一定要过的,即对改革一定要坚定信心。理论与实践都可以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仅能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可以使社会主义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完成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此岸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彼岸过渡是一场触及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伟大变革,存在千难万阻,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真刀真枪地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其次,河上没有桥,又不知河水深浅,要摸到石头慢慢过河,也就是改革试错法。我国确立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显然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道路就是要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与方法,这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与信心,增强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最后,过河的方向不要偏离才能到达彼岸,即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既然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首先必须有敢于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坚定地迈出改革的步子。为此,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对于成功地到达彼岸,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显得特别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此,需要“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只有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改革方向,才能最终渡过深水区,达到改革的目标。
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实践中就表现为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探索。也就是在改革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先在局部范围内采取投石问路式的试点探索,然后在取得改革经验情况下,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股份制等都是先通过试点再逐渐推广开来的改革形式。
在市场化改革的起步及推进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微观主体与地方政府的改革积极性,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避免改革陷入“空谈”,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强化市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旧既得利益集团与增量式改革下形成的新既得利益集团可能会纠集在一起,使得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如果一味地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进改革,可能进入深水区后摸不到石头了,再盲目地往前走,就可能面临危险。因此,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尤其应重视中央对改革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这个领导机构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现在改称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具体功能就是承担改革的顶层设计,具体功能就是“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具体的定位,那就是“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坚持集思广益、民主集中,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
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1)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4)优化经济体制改革方式。也就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改革需要充分调动微观主体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而且微观主体与地方政府能直接感知到改革的成本与收益,具有信息优势,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改革方式更容易实现改革的突破。改革的顶层设计则有助于牢牢把握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组织实施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这可以避免改革走弯路,从而可以积小胜为大胜,实现改革目标;改革的顶层设计要在积极鼓励基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基础上来谋划,从而充分调动微观主体与地方政府进行改革的主动性。
三、处理好增量推进的局部改革与全面推进的整体改革的关系
我国根据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在党中央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既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全党“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另一方面,由于改革涉及到深层次的既得利益关系,为了实质性地推进改革,就必须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我国在改革之初就选择了局部推进的增量式改革,在产权、价格等改革领域找准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
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我们经常讲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就是典型的增量改革方式。这样一种局部推进的增量式改革并不像激进式改革那样需要以经济的严重衰退为代价,而是可以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进一步地改革提供物质保障等。但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改革路径遇到了新的挑战。例如,利用原有组织推进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组织可能与某些市场主体结盟,形成了特定的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继续改革的动力已经在衰减。例如过去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因为试点权会带来垄断性制度收益而有较强的改革激励,但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试点诱发了改革中的寻租行为,从而扭曲了市场化改革的真实成本与收益。因此,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应该越来越重视全面推进的整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增量推进的局部改革与全面推进的整体改革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增量推进的局部改革,就很难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就可能停留在文件上,而没有体现在行动上,改革如果没有实质性进展,广大老百姓不能从改革中尝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不能不断增大支持改革的力量,改革也就不可能向纵深发展。但是,改革如果总是在局部范围内推进,就很难最终全面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各个局部改革可能会出现相互掣肘、顾此失彼、利益冲突加大等,因此,从大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整体改革就很有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如何协调好增量推进的局部改革与全面推进的整体改革关系时,非常强调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局部与全局是一对相互依存的辨证统一体,局部存在于全局之中,全局包含了局部,全局不是局部的简单加总,局部也不能简单地反映甚至替代全局。毫无疑问,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变,很多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如果希望创造出能整体推进的成熟条件,再来实施“毕其功于一役”的整体改革方案,很有可能顾此失彼,改革难以启动,局部突破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这样一种局部改革尽管具有启动快、见效快等优点,但可能会产生很多利益摩擦,也会在改革的关键环节方面难以有大的突破。因此,在改革实践中,要有全国“一盘棋”,要有整体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要有改革进度、力度的统一部署,要有整体性的组织推进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调配合中推进。”为此,“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确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第二,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的重点突破就是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重点突破,很难达到整体推进改革的实质性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重点突出,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但我们也应看到,没有整体的协调与推进,只是一味地单兵与局部突进,最终因局部利益主体的掣肘与相互冲突而难以整体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甚至可能出现重点突破方向偏离改革的最终目标,而整体推进既要把各个重点突破的改革方向与整体改革方案相协调,促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的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第三,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触及到各个阶层的利益结构,因此,在战略上一定要有敢冒风险、勇于“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与胆识,真刀真枪地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越来越大,这时尤其需要在战术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
四、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具有密切关联性的重要支撑点。体制改革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经济发展则是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稳定的社会环境则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途,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要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是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的高效实现依赖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而发展模式的转换依赖于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体制因素之所以可推动或阻碍经济增长、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改革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改革发展可以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四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我国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有很大的关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顺利推进,而改革越深化、经济越发展,社会稳定就越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非常重视维稳工作,他在2006年11月27日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集中精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的问题。”“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总是在解决矛盾中不断前进的。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这些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因素的过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不仅传统体制下遗留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仍然存在,而且新旧体制的传统所产生的新矛盾也在不断涌现,群众所关注的腐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就业、上涨过快的房价等问题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防止不稳定因素成为‘慢性病’。”经济体制改革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改革毕竟是一种利益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很多改革很可能是一种“非帕累托改进”。同时,经济发展的速度并非是越快越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潜在增长率,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化,这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就很大,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经济增速的下滑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及社会矛盾扩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反过来会影响改革与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那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就是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大的获得感。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是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要改革与发展体现公平正义原则,并使人民群众的福祉进一步提升,那么改革发展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更大支持,社会稳定就有了更坚实的民意基础。习近平在阐明改革发展的方向时一再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不仅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完善各项维稳工作制度,不断提升维稳工作能力、维稳效果,为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而且在推进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每一项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项目等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影响以及对相应的社会稳定风险的影响都要进行认真细致地评估,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咐各级干部,“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要大力宣传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准确解读出台的改革政策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延伸阅读
【视频】刘元春等解读二十大报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