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魁:世界一流企业的一个前提和四个维度
张文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张文魁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8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308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一、规模不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充分条件
二十大继十九大之后,继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所以大家积极研究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好事。但许多人不自觉地把经营规模与世界一流企业划等号,有意无意地把进入世界榜单的企业,譬如美国《财富》杂志列出的500家企业,视为世界一流企业。
我认为,经营规模不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充分条件。或者可以说,经营规模不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唯一标准,甚至也不是最高标准。对于我国企业更是如此。为什么?因为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但GDP总量在往20万亿美元的台阶迈,而且许多行业的本土市场容量比美国大得多,我国许多企业只要获得本土市场一小部分份额,就可以有很大规模。我国不少钢铁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列出的世界500大榜单,这个并不难,因为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达到10亿吨量级,美国只有1亿多吨,我国钢铁企业只要获得本土市场3%左右的份额,就可以上榜。所以这些榜单,是规模榜,不是一流榜。而我国国有企业,进入规模榜就更容易了,因为国企比民企多了一个做大规模的手段,就是把几家国企以政府之手合起来,比如有些省把本省的几个钢铁国有企业合在一起,营业收入马上就可以达到两三百亿美元。然而这样合在一块,就可以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吗?未必是这样,无论是管理水平、经营能力,还是公司治理都未必达到世界一流企业的水平,更何况很多上了500大榜单的国有企业,是资源型或垄断型的,譬如高速公路公司,就是收过路费。当然我个人认为,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可以视为世界一流企业,但这些企业在规模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一流素质。
因此,我提出“一个前提、四个维度”来评判世界一流企业。
二、世界一流企业的前提:外向竞争和跨国存在
世界一流企业,一定要从市场竞争中发展出来。如果连基本的竞争都没有,再大也很难认可它为世界一流企业。而且最好是外向竞争,同时有跨国存在。在全球市场中竞争,还不光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去,世界一流企业必须要有跨国存在,在国外有分支机构,不管是销售机构还是售后服务机构,还是在国外开工厂。跨国存在的重要性在于,它要应对不同国家的市场习惯,以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比如劳动法、环保法、税法等,而且要管理不同国家的员工,适应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这不仅能够考验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可以考察公司治理是不是有全球性的适应能力。
我们一些很大的国有企业不符合这个前提,你将其称为中国顶流企业那是一回事,但要慎言世界一流企业。
三、世界一流企业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世界一流产品。没有世界一流产品,就无法走向世界,无法占领国内本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这里讲的一流产品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制造企业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服务企业的服务产品。一流产品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包含了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把创新成果内化到产品中去,产品才会成为世界一流。所以我并不单独把创新作为一个维度,因为创新不要强调有多少专利,有多少研发人员,投入了多少研发资金,最后要看是否内化到产品里去,使产品成为世界一流,这样才会有好的市场表现。
第二个维度是世界一流经济效益。产品好也不必然意味着经济效益好。我国进入《财富》500大榜单的企业,ROE只有5%点多,不到6%,美国达到11%,比我们高5点多个百分点,接近一倍。如果我们一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连银行利息的水平都达不到,国家为什么要把资金给你呢?存在银行就可以了。
第三个维度是世界一流生产率。经济效益不等于生产率。我们要关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是不是很高,是否为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做出贡献了。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比十九大报告多了两个字,“助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国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达不到美国的50%,还要继续往上走。所以作为世界一流企业,还是要有高生产率。
第四个维度是世界一流公司治理。很多企业起起落落,有些企业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能够持久发展的企业,其公司治理一定是比较现代、比较规范。世界一流的公司治理就是想让这家企业不但是做强做优做大,还有做久。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非常重要,一方面,这能够保证发挥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公司作为相对独立的法人跟企业家自然人是分开的。
至于企业家精神,当然很重要,但也不能把企业家精神同成功企业,同世界一流企业划等号。很多没有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企业背后,也有强的企业家精神,甚至很多失败的企业,背后也有企业家精神。市场竞争是很残酷的,不能保证每一个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都能做出又大又强的企业,也不能完全说那些破产关闭的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不行。我们也不能以那些有争议,甚至我们不喜欢的言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只要企业家个人对内不触犯公司治理,对外不触犯国家法律,就应该容纳他。弘扬企业家精神不需要很多文件,只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底线就是国家法律和公司治理。只要我们守好这个底线,再给一个宽松的环境,企业家精神就会得到释放、弘扬,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延伸阅读
聚焦“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世界一流企业”,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丁守海、张鹤:公共部门就业扩张、工资刚性传递及其对私营部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