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振华:妥善应对全球化退潮带来的挑战

毛振华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3-01-24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2022的发言



本文字数:2425字

阅读时间:7分钟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1年近10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全球政经格局演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今天我想就此机会,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全球经济、中国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疫情以来全球政经格局加速演化,全球化面临退潮


近几年来,疫情冲击叠加俄乌冲突,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全球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债务风险加剧,滞胀风险抬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冲击叠加大国博弈加剧,全球化出现了明显退潮,这必然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面临重构,全球贸易走弱。疫情冲击下,全球供需两端受到严重冲击,人员、货物的流动受限,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到的阻碍增多。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分散风险和加强部分关键领域供应安全的考量,部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向本国内部收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风险上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贸易走弱压力。


应对疫情冲击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债务风险进一步上升。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央行纷纷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全球债务规模升至高位。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欧美等海外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美国更是采取无底线、“直升机撒钱”式的量化宽松政策,这使得本就已经逐渐升至高位的全球债务进一步扩张,全球债务风险再度上升。


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行。应对疫情冲击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背景下,欧美等海外经济体通胀水平高企,其中美国通胀水平升至40余年来新高,欧元区通胀创下1997年有记录以来的峰值。为抑制高企的通胀水平,美联储、欧央行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先后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受政策收缩和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欧美等海外经济体经济出现走弱迹象,其中欧洲经济数据出现显著回落,美国经济增速亦有所放缓。不过,从我在美国的实地考察情况来看,当前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仍较为强劲,就业也较为充分,高科技领域投资表现活跃,未来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强衰退仍待进一步观察,不宜过早下定论。同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也有所加大,疫情冲击导致中国潜在增速下移,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之一的中国经济“下台阶”也将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


关注疫情以来全球化退潮压力。我个人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全球经济“铁幕”拆除,全球化格局初步形成;且随着1992年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由此真正开启。近年来,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全球化有所退潮。不过,全球化需求始终存在,政治因素或是影响全球化进程更为重要的因素:俄乌冲突下全球不同阵营博弈加剧,尤为关键的是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的中美两国博弈持续,这将加剧全球化退潮趋势。全球化退潮将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遭遇阻碍,不利全球经济发展。



二、妥善应对全球化退潮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加强区域协作与国际交流,破解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意图。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中美博弈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走势以及全球经济格局演变。无论是特朗普时期还是拜登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始终如一,企图通过拉拢盟友达到孤立中国的目的,在避免“热战”的情况下,通过“脱钩”,抑制中国发展,使得中国不再对其霸权地位产生威胁。为破解美国“脱钩”意图,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建议在保持我国在传统对外经贸关系中的成本优势和部分行业技术优势等竞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维护好外交关系。一方面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加强区域协作,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外国企业走进来;另一方面,畅通国际交流,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加强人员往来等。外交关系与经贸关系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尽管经贸关系是“压舱石”,但在当前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外交上的矛盾对经贸关系的冲击或有所放大。因此,保持、巩固好外交关系十分重要。


密切关注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挑战,做好压力测试。一方面,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对于全球金融市场具有重大影响,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收紧货币政策下,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受到冲击,波动加剧,不可避免地也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对此予以关注做好预案。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基调不改下,未来人民币或存在被踢出SWIFT的风险,要进一步做好压力测试,在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阻止或延缓美国在金融领域与中国“脱钩”企图的同时,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


当前全球政经环境处于激烈变革之中,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存在,但也不必过于悲观。中国仍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即便潜在增长平台下移,但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仍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宏观政策需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且在着力练好内功的同时抓住国际政经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争取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




延伸阅读

刘元春:把握好未来五年,突破渐进式改革的瓶颈期,集众智进行真改革


王晋斌:2022国际金融市场:比预期的要好


苏剑:以产品创新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聚焦“为什么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刘元春:建议明年中国宏观经济目标设定在5%-6%


秦虹:探寻房企新的发展模式


刘元春:在消费和投资两端形成一个相契合的刺激政策


王晋斌:2023世界经济仍需直面的四大冲击


聂辉华:如何打造鼓励创业的营商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