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彦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启示

陈彦斌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4-03-01


陈彦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财贸经济》2023年第12期。


本文字数:4161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宏观政策空间管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宏观调控需要节省政策空间和更好地保持政策连续性。正确认识政策空间对于宏观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必要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如果政策空间不足,宏观政策容易发生急转弯,从而打击市场信心,导致宏观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宏观政策空间管理有助于保持政策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助力实现政策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古代哲学思想名著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古老的《道德经》对现代国家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吸收《道德经》中关于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有益思想,以期为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提供新的思想借鉴,帮助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更好地使用政策空间和更好地提高政策效果。


一、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内涵与政策操作机制


宏观政策空间管理通过对政策空间进行测度和评价,借助评价结果设计政策力度和政策空间的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所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宏观政策空间通常可以分为货币政策空间和财政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由此,可以通过判断降准空间和降息空间的大小,来综合评价中国货币政策空间的大小。财政政策空间表现为财政部门减税或者增加财政支出的政策操作空间,不论是减税还是增加财政支出,都会反映到政府债务规模的增加上,因而通常将政府部门债务率作为财政政策空间的测度指标。


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能力。逆周期调节是综合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以平抑短期经济波动,从而实现经济的短期平稳运行。要实现逆周期调节的目标,就需要对宏观政策空间做出科学预判。通过对宏观政策空间科学预判,可以为逆周期调节提供指引。如果没有做出预判或者做出了错误预判,就会影响逆周期调节的效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短期利率迅速下调至零上限附近,常规货币政策政策空间快速收缩,这时逆周期调节等政策工具就难以发挥作用,只能使用副作用更大的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这充分体现出政策空间管理对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性。


第二,有助于提升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效果。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就必须发挥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作用,通过政策空间管理来加强跨周期调节。此外,宏观政策空间管理能为跨周期调节提供政策着力点。宏观政策空间管理通常关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短期调控工具,通过短期调控工具的空间管理,能为长期发展规划、人口政策、科技政策等跨周期长期调节工具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撑。


第三,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之间的协调能力。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包括多层次协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方面,在稳定政策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统筹实现短期稳定目标。另一方面,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以实现短期经济与金融稳定、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类目标。如果单个政策空间管理不善,就会导致整个宏观政策系统的协调能力大幅减弱。例如,当货币政策空间不足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就难以发挥协调作用,从而导致难以实现短期稳定目标,使稳定政策效果整体不佳。这又会进一步导致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之间协调难度加大,从而降低整个宏观政策系统的协调能力。


二、借鉴《道德经》中有益思想,完善宏观政策空间管理


虽然实践中宏观政策空间管理有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目前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还较少。有必要深入挖掘《道德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关于政策空间管理的宝贵思想,以帮助不断完善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宏观政策空间管理要以适度为宜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指出过多必然浪费的思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按照这一思想的启示,对于当前政策空间“知足”,将有利于未来空间的可持续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因此,宏观政策空间需要适宜适度。如果政策空间过小,会导致宏观政策可持续较差。以债务率度量的财政政策空间为例,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不管是增加财政支出还是减税降费,都会转变为政府债务的扩张。如果政府债务负担过重,财政政策空间随之收窄,积极财政政策将难以持续。这对于当前中国宏观政策制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政府部门债务率将会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需要对我国当下政府债务率做出合理评价以及对未来债务率做出合理预判,防止财政政策空间收窄带来政策空间不足的问题。反之,如果政策空间过大,可能会导致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力度不足。以货币政策空间为例,在经济下行态势下,如果预留政策空间高于合理水平而导致政策力度不足,经济将难以处在最优经济增速。此时,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储备等都会处于过高水平,不利于短期经济稳定和长期经济持续发展。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成本高企和企业运行成本偏高;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银行成本上升,金融竞争力减弱;过高的外汇储备会导致基础货币超发、巨额投资回报率过低。


那么,宏观政策力度如何设定才是适度的呢?宏观政策力度设定需要在政策效果、政策空间之间取得最佳平衡。《道德经》第三十章指出:“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政策空间和价值标准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宏观治理要以达到政策效果为遵循,而不可强用。其二,道德是评价政策效果和宏观调控者行动的价值标准:“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其三,不合道容易早衰,无规则的、过强的宏观政策会过快损耗政策空间而影响政策可持续性,即“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二)宏观政策空间管理需要跨周期调节


古代先贤观察到天地大自然都无法持续产生暴风骤雨,由此而质疑宏观治理能否强势持续下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指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政策力度既要实现政策目标,也要为未来预留政策空间。宏观政策力度不足,就无法实现政策效果和政策目标。相反,如果宏观政策力度过大,那么会透支未来政策空间,不利于政策连续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逆周期调节为核心的西方国家宏观政策调控陷入困境之中,难以帮助经济摆脱低迷的运行状态,已经引发了学界对逆周期调节思路的深刻反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宏观政策创新性地提出了跨周期调节的新思路。跨周期调节的核心是针对逆周期调节过于关注短期的不足,突破了传统逆周期调节范式,更加关注中长期中的结构性和趋势性问题,从而实现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增长,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均十分深远。因此,宏观政策空间管理需要采取跨周期调节新思路。


(三)宏观政策退出机制有助于改善政策空间管理


宏观政策退出机制是指当金融危机已经结束或快要结束时,应该取消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美国等国家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非常规政策因其暂时性、激烈性等特点,更是应该有退出机制。退出机制的好处是有利于节省和预留政策空间。《道德经》第九章也蕴含了与退出机制相关的处世与治理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虽然在实践中宏观政策退出时机选择较为困难,但仍然有必要设置退出机制。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如果持续保留这些非常规宏观政策,会不断压缩宏观政策空间并影响其可持续性。二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保留这些宏观政策的收益已经显著小于其代价。


(四)吸收《道德经》的天长地久思想,有可能为宏观政策创造更多政策空间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指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七章指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宏观调控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幸福为最终目的,通过加强政策协调来提升政策效率,宏观调控空间因而不但不会收缩,反而会得以存续甚至扩张。《道德经》第六章因此而总结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具体而言,通过实施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既可以提升潜在增速,也可以提高调控效率,从而拓宽稳定政策的空间。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提高M2/GDP和债务/GDP的分子的同时,可以更大幅度地提升这两个比例的分母,从而控制住这两个比例的上升。宏观调控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幸福为最终目的,努力提高调控效率,从而帮助GDP规模上升得更快。据此操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不但不会缩减反而会更大,从而实现《道德经》所强调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三、政策空间管理对我国当前的启示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中的政策空间指数度量了我国每个季度的货币政策空间与财政政策空间。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空间指数和财政政策空间指数呈现收窄趋势。根据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应该秉持系统观念客观地看待稳定政策空间的收窄。一是政策空间收窄表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面对不利冲击导致的下行压力不断发力,是有担当、有作为的。二是稳定政策的空间并不是越大越好,政策调控的根本目标是消除经济下行压力,因此应该在政策力度、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三是要从动态视角和跨周期视角来审视政策空间的变化,不必过于担忧短期内政策空间的收窄。加大政策力度虽然在短期内会引发政策空间的损耗,但是会推动经济增长态势不断向好,并在长期中重新赢得更充裕的政策空间。四是综合来看,当前稳定政策的力度、空间和调控效果三者之间的搭配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即短期内采取更大的政策力度来实现更好的调控效果,并在长期中重新赢得更大的政策空间。


总体来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需要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来实现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宏观政策空间管理作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平稳运行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借鉴吸收《道德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宏观政策空间管理思想,做好宏观政策的空间管理,提高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应对当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平稳运行和保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阅读

毛振华:强势筑牢底部,胜过反弹刺激


潘功胜、李云泽、易会满重磅发声: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闫衍:发展中国特色信用评级,助力建设金融强国


袁海霞等:透视我国资产负债表收缩风险


孙文凯:“金融25条”为民企融资保驾护航


刘元春:没有强大的金融,就没有科技强国和产业强国


杨瑞龙: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视频】毛振华:现在就缺大水漫灌,建议发放十万亿消费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彦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启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