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经济增长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度解读,CMF专题报告发布
本文字数:11127字
阅读时间:28分钟
12月19日,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9期)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主持,聚焦“2024年的经济增长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度解读”,来自国内学界、政界的知名经济学家杨瑞龙、王一鸣、黄群慧、李稻葵、王微、刘晓光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论坛发布题为《2024年的经济增长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度解读》的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2023年经济回顾及近期形势变化
二、立体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三、2024年的经济增长点研判
一、2023年经济回顾及近期形势变化
下表展示了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整体情况的核心指标。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是5.2%,基本可以实现今年的增长目标,但去年的经济增长只有3%,两年平均增速仅4.1%。三大产业的情况类似,其中第三产业恢复较快,增长达6%,但去年只有2.3%,两年平均增速为4.1%左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两年平均增速也只有4%左右。这说明我国明年仍面临较大的经济恢复任务。
从具体指标数据来看,我们增长相对不足的地方主要在于需求侧,即投资、消费和出口。2023年1-11月,受到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投资仅仅增长了2.9%。民间投资的增长率为-0.5%,但剔除房地产投资后转负为正,增长率为9%,可见房地产投资对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消费增长率为7.2%,但去年仅为-0.2%,两年平均增速只有3.5%左右,这样的消费水平并不够强劲。在进出口方面,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基本持平,但是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下降了5.2%,进口下跌了6%,说明我国外贸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压力。尽管如此,我国贸易额在今年前11个月达到了7481亿美元,加上最后一个月的数据大概率能够超过8000亿美元,从近年来看,这是一个较高的水平,但相比去年仍有所下降。需求不足还体现在物价上,今年1-11月,CPI同比上涨0.3%,PPI同比下降3.1%,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下跌0.8%。
为应对需求疲弱问题,今年以来实施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2023年1-11月,M2同比增长10%,但M1仅增长了1.3%,可见市场交易活动不够活跃。这同时也反映在社会融资总额存量上,同比增长为9.4%,低于M2的增速,说明社会融资需求相对不足。
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3.8%,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房地产市场较大的影响,土地出让金大幅下跌。尽管财政收入增长了7.9%,但两项相加后的政府总收入同比增长2.6%。这影响了今年财政政策的积极性,我国上半年财政政策并不算积极,到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才开始真正转向积极。
从短期看,我国三年疫情防控转段后没有如期实现强劲复苏,而是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状态。前三季度的实际GDP增速尚可,但是名义GDP同比增速在逐步下滑,一季度为5.0%,二季度为4.8%,三季度下降到3.5%。而经济生活中的很多直观感受和名义GDP相关,比如企业利润、工资收入都是名义值,名义GDP增速下降叠加结构性问题导致大家对未来经济预期不太乐观。
从长期看,我国经济恢复还不充分,总需求不足,实际产出水平与疫情前的长期增长轨道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2022年以来,这个缺口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了扩大的趋势。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缺口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这意味着距离明年经济恢复长期增长趋势还有较大差距。
从近期指标来看,尽管有些指标出现边际改善,例如11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6%,消费增长了10.1%,但这主要是由于基数因素。如果剔除基数因素的影响,工业增加值11月增长6.6%,但考虑到去年只有2.2%,转换后仅4%左右。消费也是如此,尽管11月同比增长10.1%,但考虑到去年11月份是-5.9%,两年平均增速只有2%左右。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全年基本没有增长,利润总额一直处于同比下降的状态。投资1-11月同比增长2.9%,和上个月持平,并不是一个强劲的投资增速。11月CPI和PPI跌幅扩大,这是近期经济趋冷的直接表现。
二、立体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在此背景下,我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总结今年经济工作
(1)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首先,会议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第一,基本定位,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会议特别强调今年经济处于恢复发展的状态,经过各方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回升向好,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高质量发展也在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会议也指出了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第一,有效需求不足,通过刚才的数据分析也能看到,需求面的投资、消费、出口都是相对不足的。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第二个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过剩,这里面包括一些特定行业,例如房地产行业和部分工业部门,一些新兴产业也有存在着重复布局,这说明产能过剩还存在结构性问题。因此,产能过剩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扩大需求解决,而部分行业需要进行深度调整。第三个问题是社会预期偏弱,这也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在社会预期偏弱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需求偏谨慎,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旺盛。第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我们目前主要有三大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些风险隐患既影响了进一步扩张,同时一些风险的爆发也干扰了短期的经济运行。总体来看,国内大循环依然存在着堵点,这是我们内部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不仅仅体现在贸易和投资方面,还体现在技术合作、高端科技产品受限等。所以,我国需要更强劲的内在增长动力。
会议指出,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所以,明年工作的关键是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着力解决不利因素,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
(2)深化五大规律性认识
这次会议不仅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还总结了近年的经济工作,即对2019年以来,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的经济工作做了总结。会议提出深化五大规律性认识,这是对近几年政策的重新思考和再定位。
第一,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我国提出高质量发展以后,很多地区和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质量上,出现了偏废发展的问题。所以,未来应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二,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这次会议不仅提出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提出了强大生产能力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指规模经济产生低成本,强大生产能力优势指生产链非常完整。目前我们有非常强的生产能力,可是生产能力的发挥建立在需求旺盛和需求主动的基础之上,如果需求不足,强大的生产能力就变成了产能过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会议针对性地提出来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这意味着明年我们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第三,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如今全球的科技产业发展到了一个特殊的时点,即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行业和新科技经过几十年的酝酿,今年以来开始大规模爆发。中国必须激发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仅是关乎短期,而且是影响未来大变局的一个长期力量。
第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补安全的短板,这需要成本的投入,甚至是效率的牺牲。所以,这次会议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意味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上来。
第五,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会议强调,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2、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1)总基调
在此基础上,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做了部署。首先,总基调是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先立后破”的提法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讨论。近年来经济一直处于新旧动能交替的状态,“先立后破”是要增强经济新旧动能交替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过去我们一直在积极培育新动能,但其力量规模比较小,不足以承担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与此同时,我们的一些旧动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幅下滑,所以导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超出了市场的承载能力。“先立后破”的提出是对这一现象的调整,即我们要对旧动能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把握好时机积极培育新动能。所以,明年应该会出台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稳就业的政策,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其次,这次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仅提出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而且首次提出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也是对明年稳增长的应有之义,避免我们像2021年下半年那样急速密集地出台一些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而且没有留下调整的窗口期,超出了市场的承载力和适应性。所以,明年对任何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有利于我们科学地出台政策和稳中求进。
(2)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第三,在总基调的指引下,明年的宏观调控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这里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的空间。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还有很大的空间,明年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使经济能够尽快恢复,同时利用好财政政策工具,例如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尤其是经济大省和政府债务风险相对较小的省份)、落实好结构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这是对明年货币政策的整体定位。会议提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链要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社会融资规模放到货币供应链之前意味着明年不仅仅是宽货币,而且是宽信用的一年。同时,特意把价格水平作为预期目标相匹配的导向,说明我们物价低迷的状态需要更宽松更有力的货币政策来改变,明年整体货币政策空间会更大。从外部环境来看,明年美联储政策大概率要从加息走向降息,对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明年稳汇率的压力相对较小,这样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国内稳增长、稳物价上。除此之外,明年可能还会通过降息降准促进社会融资成本稳中就降。
(3)九大任务
以上是总基调和宏观政策的总体定位,具体来看,明年有非常全面和系统的九大工作任务,核心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短期政策,使经济能够尽快回归常态化增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则有利于在中长期提高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使未来的经济发展更有竞争力。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科技创新的大量投入是投资需求的一部分,同时创造出来的新产品、新供给也能对消费产生提振作用。在当前情况下如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就是第三和第四项任务。通过改革激励社会广泛的投资和消费,通过扩大高水平开放使我们能够跟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产业变革。所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利于扩大需求和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是明年最核心的重点工作。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如果风险不能很好地管控,可能会干扰经济运行。同时,明年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和今年有所不同,总体上采用了边发展边处置风险的模式,是发展和安全协调关系指导思想下的具体表现。
其余四项工作分别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化发展。
接下来对五项核心任务进行详细介绍。
任务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前段时间我国把科技部的部分职能纳入到工信部,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的发展力和增长力,塑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这次会议对于具体产业特别提到要大力推进新兴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球进入了产业革命变革的加速期,所以现在我们特别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但今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11月仅增长了2.3%,出现了明显下滑。另一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目前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所以,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要使高科技产业保持积极性和追赶态势。
为此,我们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而言,市场是关键要素,一个非常旺盛的市场可以促使企业有不断研发、创新、推出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在金融市场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因为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一般企业不同,银行无法提供相关服务,需要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来促进创新。所以,可以看到明年的经济工作任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和重点扶持的行业。
任务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主要包括四大重点内容:
第一,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消费符合消费升级的新需要,也有非常大的市场,但关键是要通过激励性的政策释放大家消费的积极性。
第二,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大宗消费对于消费的稳定有压舱石的作用。今年得益于汽车的消费刺激政策,新能源汽车和整个汽车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所以明年依然需要政策的支持。
第三,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体现了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的联动协调关系。
第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增加居民收入,但目前没有针对居民出台大量的消费的补贴政策,也没有相关的其他举措,例如针对家庭的减税降费。所以,需要通过真正和消费相关的刺激政策激励大家消费。
其次,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有很大差异,传统基础设施技术路线更看重资本,所以主要由政府承担,而新型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轻资本重技术,同时其市场需求的发展路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社会资本更深入地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任务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会议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激发活力,再次强调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特别提出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加强制度性保障,使这些权益能够真正稳定下来。同时,会议也提到了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任务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会议提到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为了吸引外资,提出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期出台了许多便利交通和交流的举措,例如互免签证、增加航班等,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可见一系列的工作从今年四季度以来快速推进,相信对于明年促进外贸和吸引外资会有非常大的提振作用。
任务五: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但明年的风险处置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是风险处置进入新阶段,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发展和风险防范的联动关系。对于房地产而言,今年以来出台了很多有利于促进市场销售回暖的政策,即销售端的政策,而这次会议特别强调要满足不同所有权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即融资端的举措。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所以短期内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力量来弥补房地产市场的缺口,避免对短期经济造成冲击。要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即通过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保障性住房满足刚性需求,商品市场满足弹性的改善需求。
对于地方政府风险化解,会议特别强调要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的关系,体现了边发展边处置的新思路。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最近许多经济大省已经积极表态将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化解风险,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这次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做出了强有力的“窗口指导”。会议指出,要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这是对当前经济形势迫切需要稳定发展、稳定增长的直接指导。
要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会议多次提到成效一词,甚至包括主题教育成果要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所以,明年的一切工作要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稳定增长的成效。
三、2024年的经济增长点研判
第一,明年周期性力量会逐步反转,新动能加速集聚,使经济尽快恢复,进入相对平衡增长的状态。一是出口和房地产下行压力减缓,二是企业库存周期进入相对有利阶段,从之前的去库存逐渐到补库存,短期对经济形成一个增长动力。三是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筑底,有利于下一步扩大消费和投资支出。新动能加速聚集包括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筑长板、补短板,国产替代不断加速等。
第二,稳增长政策全面发力。我们预计财政赤字会上调,财政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明年的赤字率还没有确定最终目标,但可以进行简单计算:今年赤字率3%,后来增发了1万亿的特别国债,其中5000亿用于今年,5000亿用于明年,如果明年赤字率是3%,真实的财力相当于3.4%,假设明年还可能再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赤字率就可以达到4%以上的水平,所以总体而言明年财政赤字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会扩大。同时,预计货币政策总量宽松,继续降息降准;重大工程包括“十四五”工程项目会加快落地,形成实物量;经济大省政策力度与行动空间进一步加大。
第三,新一轮改革开放释放新的增长空间,这是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期待。关于开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针对吸引外资新的开放举措,所以对二十届三中全会有了更高的期待。例如,会议提出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对于外资的市场准入,期待对内资能够充分开放,实行“非禁即入”;提出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的问题,期待对各类市场主体能够真正一视同仁;提出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期待很多提法落实为制度性保障,避免政策反复的问题;提出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期待对内逐步取消户籍、学籍、医籍的限制,使人才更充分地流动;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期待一批广泛、深入彻底的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第四,投资规模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首先,我们预计基建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同时三大工程建设会带动房地产投资由负转正,上半年筑底企稳、下半年企稳回升。其次,预计民间投资在改革开放的举措下温和回升,新型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我们预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投资进入爆发期,这是全球的大趋势,可以成为成长的新动力。
第五,消费回暖会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汽车等大宗消费企稳回升,同时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由负转正。我们预计新消费模式加快形成消费量,新产品供给与新消费场景会创造新需求,这是对明年消费增长的展望。
明年最大的增长空间在于我们如何激发社会资金运转。2022年以来,居民的净存款(存款-债务)持续大幅增长,从2021年底的30万亿增长到现在的55万亿。所以有大量的预防性储蓄和资金没有去投资和消费,我们应该把这些资源运用起来。但我国存在财富分配的结构性问题,即储蓄存款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大量存款,因此明年增长的关键在于富人扭转当前既不敢投资也不愿消费的状态。我国财富的近70%掌握在前10%的人手中,50-90%的人掌握了20%,剩下的50%只有10%。虽然有大量的居民净存款,但如何把这些存款调动起来的关键在于激发富人的投资和消费。
总结来看,在周期性力量反转和新动能逐渐聚集的基础上,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加快恢复,宏观经济进入到新的均衡状态,产出缺口全面缩小,中国经济回归常态化增长。其中,房地产经济的拖累作用减轻,三大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实物量,三大风险化解释放新的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把握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产生强大增长动力。
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超预期定位与调整,我们对于明年的增长预期做出了新的调整,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0.2个百分点至5%。同时综合考虑弥补产出缺口、稳定就业、提振市场信心,统筹考虑“十四五”胜利收官、稳固大国博弈的物质基础,建议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0%及以上。我们建议出台强有力的短期稳增长举措,并尽快明确中长期改革开放路线图,激发中国经济的市场活力,增强新旧动能交替的协调性,把握住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恢复中国经济增长与追赶势头。
论坛第二单元,结合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各位专家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展开讨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两大亮点论述。一是“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升华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各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与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方位。二是“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价”,这一论述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到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价可以避免政策之间的相互抵消,来确保横向发力,形成合力。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体现了明年宏观政策会适度加大力度。与此同时,明年中国经济有很多新的增长点,包括科技创新激活新的产业业态模式、产业升级孕育新动能、城市发展、绿色转型等,加上改革开放会给经济发展注入巨大的动能。所以,乐观来看,中国经济明年有条件实现5%的增长率。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主要受到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稳增长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就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如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主要提出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来推动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需求端来看,要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刺激总需求,在稳民营企业投资和稳房地产投资方面做出有效的政策安排,要稳消费、稳就业、稳外贸,同时需要强化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避免宏观政策的合成谬误。从供给端来看,要针对经济下行的结构性因素转换增长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实现经济质的提升,这需要“先立后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从供给视角解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首先,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包括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四大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安全性、包容性、完整性、协同性六方面基本特性。
针对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提出五点关键措施:1)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2)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3)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围绕“产业四基”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4)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5)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是过去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有利于逆转经济长期低于潜在GDP增速的趋势,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他认为,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减少整个系统调节的滞后性和惯性。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总体上是高度概括的,具体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探索,同时呼吁学者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指出,消费对整个经济回升向好的贡献最为巨大,也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2023年我国消费持续恢复向好的趋势展现了较好的韧性,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服务消费,受疫情影响和制约的服务消费实现了比较全面的恢复,而且实现了供求双侧的加快恢复,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与创新动能十分强劲。这离不开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促进消费做出的努力。但是当前消费持续恢复扩大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包括消费恢复和稳定增长的基础不牢、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居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统一市场建设滞后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推动消费持续扩大的着力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激发消费潜能与消费升级转型的新趋势相结合;2)稳定传统大宗消费与提质升级相结合;3)扩大消费与扩大有效益投资相结合;4)激发消费潜能与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相结合。
延伸阅读
崔历: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货币和非货币因素
刘元春:2024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毛振华:筑牢经济周期底部,胜过短期反弹刺激
刘晓光:明年经济增速目标怎么定?
丁爽:中美货币政策分化或到明年下半年反转
陈占明等:携手沿线国家推动绿色“一带一路”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