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晋斌:“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

王晋斌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4-11-09



王晋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4月25日《光明日报》。


本文字数:2340字

阅读时间:6分钟


近期美方持续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话题。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宣称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造成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扭曲,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价格和销量是由全球市场供求决定的。其二,在全球加快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新能源行业虽是新赛道,但也要符合新技术比较优势的分工原理。其三,美国一方面采取大规模新能源补贴,另一方面却指责中国对新能源进行补贴,罔顾事实谈论“公平竞争”,损害了中国及世界的绿色发展权。


商品价格和销量由全球市场供求决定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在全球大国中率先提出“双碳”目标;绿色发展也是全球共识,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绿色产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绿色产供链体系,使新能源产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2023年,以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能源进出口贸易以及在绿色技术转移方面的努力促进了全球产业向绿色方向发展,符合时代潮流。


从全球层面来看,目前新能源产业的优质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依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全球产能远不能满足全球市场的潜在需求,全球新能源领域的产能远未过剩。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除了出口外,中国广大的城镇和乡村市场需求空间依然很大,将为中国新能源产品提供长周期的稳定需求,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产能同样也远未过剩。


中国大量低价出口新能源产品的观点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售价普遍高于国内售价,而销量则在快速增长。可见,新能源产品的价格和销量与普通商品一样,是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结果。


违背比较优势分工原理将降低消费者福利水平


市场经济中,供求不平衡是常态,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出现某种产品的产能过剩,而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会自发淘汰没有市场需求的过剩产能。近些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以“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取得了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出口电动汽车超177万辆,同比增长67%;中国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超过60%,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十几年居全球首位,多晶硅、光伏组件等产量占全球的80%。这充分说明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全球的优质产能。


中国新能源在全球市场上的崛起,靠的是技术创新和高品质。新能源产业布局早,产业集群效应大,研发投入多,成本管理效率提升,物流稳定高效,再加上国内大市场的牵引作用,使得中国新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分工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中通过自身的拼搏,而不是靠低价倾销或产业保护形成的。中国技术进步带来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国制造已经逐步从早期的低端制造迈向中高端制造,中国制造的新技术比较优势开始发力,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观美国政府,则在大肆宣扬“100%美国制造”。2021年11月,拜登政府签署了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基建法案,高达1万亿美元。拜登政府通过补贴鼓励美国企业使用美国货,以此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这种违背全球比较优势分工原理的做法,只能加剧美国通胀压力,降低美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美国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双标”面目


鼓噪“中国产能过剩论”,暴露出美国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双标”面目。按照美国的说法,美国主宰了全球高端芯片市场,是不是也意味着产业过于集中和产能过剩?世人已经看清,美国有竞争力时就鼓吹自由市场,丧失竞争力时就搞保护主义的老把戏。中国先进制造的崛起,威胁到了美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说辞,是美国为了出台更多贸易保护政策而想出的借口,是美国阻碍中国技术进步的旧术语新用,损害了中国及世界的绿色发展权。


当前,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面临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挑战,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正在推动全球产供链深度调整。全球竞争带来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球市场份额形成了替代效应,使一些国家在该领域的贸易从顺差变成了逆差。国际经贸合作中的矛盾和分歧应该在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下,依据世贸组织规则妥善处理,各国应共同维护全球正常的贸易秩序和产供链的稳定性。


但是,美国却将产能等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引发大国贸易摩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财政补贴和政治迫诱促使制造业回流,《通胀削减法案》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接近3700亿美元的税收激励和补贴;另一方面,通过操弄地缘政治,推动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对中国采取围堵策略,妄图以此降低对中国产供链的依赖度,实现所谓“去风险化”。这种试图扰乱中国在全球产供链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利于本国产业发展,对世界经济稳定造成损害,还对全球气候议程的实现造成严重冲击。


事实上,中国欢迎美国在国际新产能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中国已经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让各国充分共享中国大市场的发展机遇和红利,进而提高中国及全球市场的竞争效率。中国是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2023年特斯拉在华汽车销量超过6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7%。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全球气候议程。美国理性正确的做法是摒弃经贸合作中的“双标”,与中国携手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让世界各国受益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的优质产能。




延伸阅读

刘元春:多角度认识一季度宏观数据,进一步夯实经济向好的政策基础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2024年中国经济的良好开局与风险挑战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肖立晟:2024年中国经济的复苏态势与关键问题分析


陆挺:再平衡视角下的龙年中国经济


袁海霞等:2024年一季度地方债与城投行业政策梳理与展望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与关键问题分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