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希等: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李三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刘 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本文转载自6月25日光明网。
本文字数:2899字
阅读时间:8分钟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深入理解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至关重要。有必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将其置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全球竞争格局下加以考量,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数据要素制度、数字经济监管和数字红利共享的体系构建,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可以说,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还是我国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发展阶段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高质量增长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能够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创造新机遇,全面契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与新要求。其一,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引擎。通过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尤其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作用,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二,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在需求端,数字经济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成本,提高匹配效率;在生产端,数字经济助力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及柔性化生产,提高供给侧质量,进而推动居民消费。同时,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更加普惠的公共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三,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促进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数字经济还可以帮助线上线下产业打通,让传统行业、中小企业等相对弱势的经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掉队。
在国际激烈竞争环境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发展数字经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变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及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其一,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是推进科技现代化的关键战略部署。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将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紧密结合,能够显著提升科研效率和创新质量。数据要素的深度挖掘和应用,不仅加速了科研进程,降低了研发成本,还促进了算法的优化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实践的快速转化。数字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协同的创新生态环境。其二,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支撑。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我国能够在激烈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在新兴领域构建竞争优势,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有助于捍卫多边主义,展现大国责任担当。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共享、数字规则互认,我国可以构建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与世界各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但数字经济的发展不能只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质量与效益。下一步,需以高效、规范、科学、普惠为原则,在以下几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第一,以更加高效的现代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要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学科建设,提高创新人才待遇。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改革,鼓励行业性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产业创新、科技研发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联合创新,突出转化应用导向,构建激励相容的产学研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科技产业领域的现代化市场机制,为新技术应用的供需对接打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加速培育耐心资本,引导长期投资,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建立适应数字技术创新周期和风险特征的投融资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以更加规范完善的现代化数据要素制度体系,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数据的安全流通。加快落实数据产权分置制度的落地和推广,健全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强化数据的高质量供给。培育数据生产、流通、应用等环节的优质企业,构建多层次数据交易流通体系。以公共数据和行业数据为引领,探索数据开放利用新模式。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益分配机制,激活数据要素市场主体积极性。
第三,以更加科学常态的现代化数字经济监管体系,提升数字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创新监管理念,以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法治化、科学化为原则,改革数字经济监管体系。加快数字经济领域的“绿灯”投资制度建设,明确资本“红绿灯”,避免政策的急转急停,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加强开展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评估。对于科技创新前沿和新质生产力新兴领域,政策应适当留白。
第四,以更加普惠均等的现代化数字红利共享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弥合“数字鸿沟”,进一步推动传统电商和新型电商进入农村和贫困地区,促进音视频、线上线下零工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在偏远地区的普及。建立全民数字化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工具的使用及就业培训。构建有利于新型就业形态发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为应对技术冲击,建立更加合理的贫困救助、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等制度体系,加强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改造,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红利。
延伸阅读
杨瑞龙:以求真务实之术,践经世济民之志
李三希等:全球数字经济三极格局:发展特征、重要举措与中国应对
【虚位以待,就等你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共事务专员招聘启事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出口之后,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发力点在哪里?
赵忠:以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代志新:税收政策如何支持“以旧换新”
杨瑞龙:声誉机制:发出你的善行信号
王晋斌:全球显现昂贵的外汇市场干预风险
丁爽:短期经济趋稳,后续急需培育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