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读中改,改后感觉比原文好,你觉得呢?

七点半与你相见 小学语文网 2020-09-21

一年级教材


诵读部编一年级教材,我们发现,有的课文恰到好处,不可添一字,不可删一字。真是增一字则显多,减一字则显少。

但有的课文就不同了,有的语句读起来不流畅。于是我们边诵读,边大着胆子改教材。

去掉重复的称呼

第10课是《大还是小》: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
  更多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读这一课,你会发现,文中有10个“我”,8个“自己”,它们太多!
  可少删一删,变得简略点儿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穿衣服的时候,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够不到按钮的时候,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这样一删,把课文变成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第二段也是如此。第三段前后对比,表达两种不同的心情。


人物称呼怎么变
  第13课是《乌鸦喝水》。看第一自然段: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你看红颜色的字,前面有两个“乌鸦”,如果把后面的那个变成“它”,是不是更好?如果把后面的“瓶子里”和“水”删掉,变成: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这样,语句多简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一读,你就会发现,这句子里少了一个“它”,对吧。“它想出办法来了。”
  最后,我们来看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这一段中,,前后有两个乌鸦,把后面的乌鸦换成“它”吧。
  这样改下来,整篇文章如下: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它就喝着水了。


避免重复,改得押韵
        第14课是《小蜗牛》: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第一自然段是: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一读,就能感觉到,把这句话中的“的”删掉,语句一下子就变得流畅了。
       第二自然段: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因为在第一自然段中已经交待这是“小树林”,况且后面又有个“小树”的“小”字,为了避免重复,不妨把这里的“小”字删掉,变成“到树林里去玩吧”,原来是8个字,现在是7个字,7个字的语句读起来,像七言绝句一样,利落!
       第三自然段: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来”换成“家”,“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家。”“家”与“爬”押韵,因为押韵,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

去掉“有”字好不好

  第8课是《雨点儿》,内容如下: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看,文中第一句话,里面用了一个词“飘落”。

  落、飘、飘落

  三个字,选一个,你觉得选哪一个好?

  大多数的人喜欢“落”!

  因为雨点不是雨丝,雨丝可以飘,雨点它不飘。

  另外,“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落下来。”读起来,更顺口,更顺溜,更有语感。

  下面的语句,一个是“有花有草”,一个是“没有花没有草”。前者让人觉得语言很干练,后者让人觉得有些拖泥带水、有些啰嗦。

  既然显得啰嗦,不妨改成“没花没草”,或是“无花无草”,这样,上下对照,语言简洁而凝练。


人物称呼要精简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呵呵,这东家之子的长相,可谓恰到好处!

  人要好看,要长得恰到好处

  文要耐读,要写得恰到好外。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的标准,套用上面的话,那就是:增之一字则太长,减之一字则太短……

  例如人教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他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让小公鸡坐在自己的背上。小公鸡上了岸,笑着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

  一读,你就会发现,文中有三句话,人物称呼共有8处。第二句话,“小公鸡”出现了两次,这样写不重复、不啰嗦吗?第二次出现的“小公鸡”不能变成“它”吗?

  很显然,如果这样改,就变成这个样子:

  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它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让它坐在自己的背上。小公鸡上了岸,笑着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

  这样,第二句中就有了两个“他”,学生会混淆吗?

  不会!

  首先,第二句中的第一个“他”,是承接第一句的,很明显指的就是“小鸭子”。第二个“他”,承接前半句,自然指的是“小公鸡”。其次,这一句中还有一个“自己”,“自己”指谁?小鸭子!

另外,我们来看第三句:

  小公鸡上了岸,笑着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

  这一句,“小鸭子”和“鸭子哥哥”各出现一次,是不是前后重复了呢?

  后面有“鸭子哥哥”,小公鸡自然是对“小鸭子”说呀!所以这句话可以改成:

  小公鸡上了岸,笑着说:“鸭子哥哥,谢谢你。”

  这样一改,整段如下:

  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他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让他坐在自己的背上。小公鸡上了岸,笑着说:“鸭子哥哥,谢谢你。”

  改到这里,还有一个字,觉得不妥,这就是第二句中的“坐在”的“在”字。“坐在”,没有坐的过程,小鸭子游过来救小公鸡,小公鸡被救起,从水中到鸭子的背上有一个过程。“坐在”说明已经坐上去了,而“坐到”呢?有一个从水中爬上背的过程。

  所以,把“在”字改成“到”字,更为妥帖。


语句表达要流畅

  好的文章,行如流水,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流畅,口齿余香。

  这样的文章,没有多余的字,如果有,就成为绊脚石,读起来就磕磕绊绊。

  所以,好的文章,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看古诗,五言绝句,五字一行,如果把其中一行改成六个字,或是七个字,读起来就会十分别扭。

  同样,七言绝句,七字一行,如果把其中的一行删为六个字,或是五个字,读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

  看《树和喜鹊》这篇课文,开头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竖着排一下,变成这个样子:

  从前,

  这里只有一棵树,

  树上只有一个鸟窝,

  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这样,你会发现,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可是读起来有点别扭,为什么?

  因为第三行比第二行多了一个字,第四行又比第三行多了一个字。多一个字不要紧,句式不整齐了,读起来不流畅了。

  怎么办?改!改成这个样子:

  从前,

  这里只有一棵树,

  树上只有一个窝,

  窝里只有一只鹊。

  这样一改,估计孩子读两遍就能记住了。因为修改过的句子具有相似性,读起来顺顺溜溜!

  同样,第二自然段: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我们把这句话中的“喜”字去掉,变成这个样子:

  树很孤单,鹊也很孤单。

  估计,没有孩子不知道“鹊”就是“喜鹊”吧!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三自然段: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这一句中有一个词——好多好多,这句话有9个字,如果去掉一个“好多”,就变成了7个字,就显得简洁了;“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是8个字,变成“每棵树上都有窝”,就成了7个字;“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一共9个字,改成“每个窝里都有鹊”又是7个字。整段改下来如下:

  后来,

  这里种了好多树,

  每棵树上都有窝,

  每个窝里都有鹊。

  这样一改,与第一自然段比较,你会发现惊人的相似,颇有些《诗经》的“影子”,可谓一唱两叹!

  再来看第四自然段: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这一段,我们这样改: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飞出去;天一黑,又叽叽喳喳飞回窝,安安静静睡觉了。

  这最后一段: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我们也去掉一个“喜”字,变成:

  树很快乐,鹊也很快乐。

  这样,整篇课文就被我改成了这个样子:

树和喜鹊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窝,窝里只有一只鹊。

  树很孤单,鹊也很孤单。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窝,每个窝里都有鹊。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飞出去;天一黑,又叽叽喳喳飞回窝,安安静静睡觉了。

  树很快乐,鹊也很快乐。

  这样改,你喜欢吗?


语言凝练,顺其自然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诗歌的语言要凝练,要有音乐美和建筑美。

  第7课是《怎么都快乐》,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用纸折船,折马……

  踢毽子,跳绳,搭积木,

  当然还有看书,画画,

  听音乐……

  第一行是“一个人玩”,第二行是“独自一个”,感觉有点重复。想把“独自一个”去掉!

另外,折船,折马,说的是折纸,折纸不用纸吗?既然用纸,那还要“用纸”干什么?

  一个人玩,很好!

  静悄悄,

  折船,折马……

  踢毽子,跳绳,搭积木,

  看书,画画,听音乐……

  这样改,把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依次罗列,清晰明了!

  下面,我们来看二、三、四节:

  两个人玩,很好!

  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

  你讲我听,我讲你听。

  还有下象棋,打羽毛球,

  坐跷跷板……

  

  三个人玩,很好!

  讲故事多个人听更有劲,

  你讲我们听,我讲你们听。

  两个人甩绳子,

  你跳,我跳,轮流跳。

  

  四个人玩,很好!

  五个人玩,很好!

  许多人玩,更好!

  人多,什么游戏都能玩,

  拔河,老鹰捉小鸡,

  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

  连开运动会也可以。

  第四节的第6行是:

  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

  不如改成:

  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

  因为从《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来看,“篮”的声母排在“踢”的前面,“排”的又在“足”的前面。

  这样重排,顺乎规律,读起来顺口。如果你不信,你可以排一排,读一读:

  踢足球,打排球,打篮球……

  打排球,踢足球,打篮球……

  怎么样?把“踢”放在前面,放在中间,都不合适。

  因为从《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来看,“踢”的声母在后,“打”的声母在前。

  所以,一切都有规律,顺其规律、顺其自然。


时间和人物,哪个该在前,哪个该在后

  写一件事情,我们总喜欢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叙述。看第9课《夜色》这首小诗:

     9夜色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跑。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如果按照时间、人物的顺序来叙述,诗中有两处,我们可以调换一下顺序,这就是:

  从前我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跑。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晚上爸爸偏要拉我去散步,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这样一改,以时间为开头,强调的是时间!

  而诗中以人物来开头,强调的是人物。这首诗主要表现胆小的我怎样变成了勇敢的我。所以,语序不能改!就是要把人物放在前面。

  只是读着读着,觉得有一处可以改一改,这就是: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这一句,能不能把“心”变成儿化音——心儿?

  可我一看窗外心儿就乱跳……

  把“心”变成儿化音,显得调皮、有趣,口语化之后更能彰显调侃的味道!

  您认为呢?


《端午粽》,这样赏,这样改

第10课是《端午粽》,一读,你会觉得语句真是好:

一到端午节,外婆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第一段中,那个“总”字用得真好。说到“一”什么,我们自然会想到“就”,“一……就……”,可是作者不用“就”,却用了一个“总”字,为什么用“总”,因为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后年还会如此,外婆包粽子、煮粽子成了惯例,外婆对我们的爱意,年年依旧,像粽香那么浓。

第二段的第一句呢?色彩鲜明。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想一想,这煮出来的粽子色香俱全呀!

接下来,第二段的二、三两句是这样写的:

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这一段,能否做如下修改:

粽子煮熟了,外婆一掀锅盖,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上一口,真是又黏又甜。

这样改,化长句为短句,又去掉了重复的字眼,是不是显得简洁多了?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鱼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蓝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一看就明白,这一段的开头是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句子,可以改成表示递进关系的语句:

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也多。

接下来的语句: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鱼肉粽。

这一句中,有一个“和”字,不如把它去掉,变成顿号。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鱼肉粽。

再往下看: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一句中有个“了”,改成“过”如何?把第二个“外婆”改成“她”,把其中“粽子”删掉。修改后就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过之后,她还会装一小篮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最后,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自然段: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句话,把“端午节”调到“人们”的前面,变成这样:

长大了我才知道,端午节人们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改过之后,整篇课文如下:

10.端午粽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煮熟了,外婆一掀锅盖,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上一口,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鱼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过之后,她还会装一小篮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端午节人们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变幻一下顺序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一课是《春夏秋冬》,内容如下: 

     春夏秋冬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草  花  鱼  

池草青 山花红 鱼水 鸟

看前三行,是描写事物的名词: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看第四行,在四个名词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动词,“吹、落、降、飘”,一下子化静为动,变成了动态描写。

第五行,又是名词,前两个是“青草”“红花”,一读,就让人感到色彩鲜艳。“游鱼”“飞鸟”感觉好像静态的事物,可分明又感觉它们在动,鱼在游,鸟在飞,真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不过,这一行,从押韵的角度来看,“草”与“鸟”押韵。如果把“青草”和“红花”顺序调一下,变成:

红花  青  游鱼  飞

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读起来更顺口一些,更赋有汉语言的音韵美?

再来看,这一行很有意思:

草  花  鱼  

我们可以把每个词的前后顺序颠倒过来:

  花  鱼  鸟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出示下一行,那就有了过渡,变得更有意思了:

草青 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你看你看,这汉语言真有趣,真值得玩味!


改人称,去两行

谈到人称,我们总会想起你、我、他,这便是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于是,我们好像习惯了“你、我、他”的说法。

这样说,顺口。

第二课是《姓氏歌》,课文内容如下: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读了之后,你有没有发现:

从第4行到第5行,过渡显得很突兀。

如要按照人物的称呼来编排的话,我喜欢这样: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我姓什么?我姓吴!

什么吴?口天吴。

 

中国姓氏有很多,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这样,第一节以“你、我、他”为序,以设问的形式展开。三个相同的句式,隐含着姓氏之多。

第二节呢?编得非常好!

首先,第一行是总写,二、三两行罗列了四个单姓,四、五两行罗列了四个复姓。而且“王、方”和“阳”是押韵的!

你的意见呢?说说呗!


不要显得太突兀

读第二单元的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就会走出北京。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不知为什么,读第1段的第2句,我有一种太突兀的感觉。从“天安门”到“广场上”,中间好像缺了一个过渡。

同样,第2节的第2句也是如此,从“天山”到“雪山”,学生的思维转不过来,承接不自然,有突兀之感;另外,这一句里有两个“雪”,有重复之感。

怎么办呢?

能不能在“广场上”上的前面加上“天安门”,然后把“天山”改成“雪山”?这样,这两句话就变成了: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天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

另外,每一段的最后一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句子里有两个“多”,用“多”好呢?还是用“真”好?哪个感情更强烈呢?

我倾向于“真”,我觉得“真”比“多”好!而且读起来顺口!

你认为呢?


删一删,改一改

你看,第二单元的第3课《一个接一个》的第一节:

月夜,正玩着踩影子,

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

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

不过,回家睡着了,

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读这一节,我想删掉第二行的“着”,因为多了这么一个字,感觉不爽,去掉这个“着”,好像一下子让人感到大人喊得急切、严厉!有命令、不可违抗的味道!

另外,“一会儿”是个儿化词,后面再加一个语气词“啊”,读起太绕了,太绕了,感觉很别扭,去掉行不行?

其次,是最后一行,我想把句末的那个“呢”也删去,删去之后,觉得语句更利索一些。

这样一删一改,就把第一节变成了这个样子:

月夜,正玩着踩影子,

就听大人叫:“快回家睡觉!”

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

不过,回家睡着了,

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节:

正做着好梦,

又听见大人在叫:“该起床上学啦!”

唉,要是不上学就好了。

不过,去了学校,

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这一节,我想删掉第2行中的“在”,同时,我想把第5行中的“么”删掉!我感觉“多开心哪!”才是真正的开心。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节:

正和小伙伴们玩着跳房子,

操场上却响起了上课铃声。

唉,要是没有上课铃就好了。

不过,听老师讲故事,

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这一节,我想把第2行中的“却”删掉,然后在“上课”的后面加个“的”。其次,我想把把第3行的“上课”删掉,然后在“铃”的后面加个“声”!

你感觉呢?第三节变成了这个样子,语句多整齐:

正和小伙伴们玩着跳房子,

操场上响起了上课的铃声。

唉,要是没有铃声就好了。

不过,听老师讲故事,

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最后一节,只有两行:

别的孩子也是这样吗?

也像我一样,这么想吗?

这一节,我想删掉第一行中的“是”,变成:

别的孩子也这样吗?

也像我一样,这么想吗?

怎么样,读过之后,谈谈你的想法吧。


上下句式要整齐

第二单元的第4课是《四个太阳》,内容如下: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哦,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把前三个自然段放在一起作对比,我发现,第一段的“挂在夏天的天空”不如改成“送给夏天”,这样,三个自然段的第一句的句式是相同的。

同样,第一自然段第二句,通过罗列词语,“高山、田野、街道、校园”,由上到下,由外到内,呈现出不同的场景。所以,第二自然段不妨也如此,通过罗列水果的名称,来表现秋天的瓜果飘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枣子、苹果、柿子、山楂,到处瓜果飘香。

第三自然段,我想删掉“手和脸”的“和”字,“手脸”可以作为一个词出现,就像“手足”“手脚”一样。删掉之后,读起来顺溜多了。

第四自然段,我想求同,句式与上面三段相同,于是就改成:

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因为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如果这样修改,整篇文章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枣子、苹果、柿子、山楂,到处瓜果飘香。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脸。

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因为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胖乎乎的小手

《语文园地三》“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一篇文章,名字叫《胖乎乎的小手》,第一段是这样的:

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长句子,我想改成短句子:

兰兰画的这张画,全家人都喜欢。

你看,多简单,只是变了变顺序,多了一个逗号而已。

第二自然段如下:

爸爸刚下班回来,拿起画,看了又看,把画贴在了墙上。兰兰不明白,问:“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哇!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

这一段,我想删掉这几个字:

刚  哇  呢

现在变成这个样子:

爸爸下班回来,拿起画,看了又看,把画贴在了墙上。兰兰不明白,问:“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

这样一改,我的感觉是——自然!

原来的呢?多了一个语气词,多了一个疑问词,感觉有点矫情!

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改,改成“一……就……”的句式:

爸爸一下班回来,起画,看了又看,把画贴在了墙上。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故事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兰兰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她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

这段话,我想把“小手变成了大手”中的“了”删去,把“它”删去,把“做更多的事情”的“情”去掉。

多一个“了”,读起来不流畅,删掉一个“情”,好像删掉了一个累赘。

这样,最后一段就变成了:

兰兰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她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大手,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


改一改《彩虹》

第四单元第11课是《彩虹》,我们来改一改课文的三个地方。

开头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的:

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我想把它改成:

雨停了,天上出现了一座美丽的桥。

把“有”改也“出现了”,有什么好处呢?

“出现了”有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有”就省略了这个过程。

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

爸爸,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这一段,我想删掉其中的“水”,在“吗”的后面添上“这样,”。

这样一来,第二自然段就变成了:

爸爸,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这样,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这样改,“浇花用的壶”比“浇花用的水壶”读起来顺口。在“吗”的后面加上“这样”,显得前后语句衔接自然,要不然,好像少了一个过渡。

您说呢?


题目改成“今对古”

第五单元第6课是《古对今》,内容如下:

古对今,

圆对方。

严寒对酷暑,

春暖对秋凉。

 

晨对幕,

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

 

桃对李,

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关于这一课,我们先来看二、三两节的开头,分别是:

“晨对幕”和“桃对李”。

在这里,“晨”是个平声字,“幕”是个仄声字,平仄相对。同样,“桃对李”中的“桃”和“李”也是如此。而“雪对霜”与“柳对杨”又倒了过来,是仄声字对平声字。

如果这样往上类推,第一节中的“古对今”应该倒过来,变成“今对古”,这样就成了平仄相对。

开头的对对子,一般是平仄相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天与地是平仄相对。

如果第一节的第一行这样改,那么题目就要改成《今对古》啦!


合并自然段,删掉一两字

《语文园地5》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呈现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

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于是就唱了起来。“哇……”乌鸦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这故事的一、二两段,我想把它合并成一段。原因是第二段开头是一个“他”字,单独作为一段,显得有些突兀。

第五自然段,如果删掉一个“于是”,会怎么样呢?好像语言的节奏更明快了。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哇……”乌鸦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最后一个自然段,如果删去那个“掉”字,变成: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前半句5个字,后半句也是5个字,读起来更有节奏,语调也扬了上去,显得更好玩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承前人称变成它

第六单元的第13课是《荷叶圆圆》,课文内容如下: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你们看二、三、四、五自然段,每段话中有两个相同的人称。按理说,后面一个人称,如果承前省略吧,能不能变成“它”?变成“它”之后,显得更简洁。不信,你来比一比,读一读!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这样改,行吗?


删一删,改一改

看,第16课《一分钟》: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了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公共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看了看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二十分钟。”

元元非常后悔。

第一自然段,我想把第二个“睡”字删去,变成“再睡一分钟,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第三自然段,很奇怪,开头竟然用了一个“他”字,这不好吧!我想把“他”改成“元元”。然后,我想在第二个“他”的后面加上“急忙”这个词。

同样,第四自然段的开头也是如此,要把“他”改成“元元”。

第五自然段嘛,可以把“坐到了”的“了”删去吧。


《小猴子下山》删与改

看18课,《小猴子下山》: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第一自然段,我想改两个地方,一是删去“来”,二是把“走”变成“来”。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第二自然段,我想删掉那个修饰桃子的词——满树的。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第三自然段,我想在第一个“瓜”的前面加一个“西”字,然后把“满地的”删去。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西瓜地里。他看见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第四自然段,我想把“蹦蹦跳跳的”中的“的”删去。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第五自然段,我想把最后的那个“去”改成“了”,这样,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垂头丧气的小猴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咕咚》我们这样改

第20课《咕咚》,内容如下: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大象说:“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野牛拦住大伙问,大伙都说没看见。最后问兔子,兔子说:“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你们看:

第一自然段,我想删掉后面的那个“木瓜”,变成:

木瓜熟了,一个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二、三两个自然段一对照,你会发现,第二自然段的“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好像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呢?好像少了“来了”两个字: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来了,可怕极了!”

第四自然段,我们来看,删掉“这一下”的“一”字,如何?

这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第六自然段,把“正好”改成“正巧”,然后把“高高的”删去,变成: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巧又有一个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这样,是不是更利索了?


文章来源凤凰论坛 小学语文网整理


修辞手法

100段排比句, 孩子作文高分全靠它!

小学语文1-6年级192个比喻句和拟人句汇总!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

描写秋天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小学生写作文开头秘籍!

绕口令顺口溜

108个多音字组成顺口溜,分分钟就记住了

低年级顺口溜“识汉字”,太有才了!

95首绕口令:锻练你和孩子的口才和普通话

对联

狗年春节对联大全

谜语

100个汉字字谜, 假期测测孩子的识字量!

易错字

“偏旁”和“部首”原来不是一回事?你再不知道就Out了!

原来这些偏旁也是汉字,你认识几个?

这些一读就错的词语,你的学生能读对几个?

史上最全的小学至高中语文考试易错字词全在这里啦!

人民日报公布20对“双胞胎”汉字,很多人都不认识!

小学语文易错字汇总,与孩子来个写字比赛!

这100个常见易错词,你能用对几个?

小学语文低年级易读错、写错的字

造句

小学语文常考50个成语造句,快为孩子收藏!

谚语俗语

今天立夏,和孩子一起图说二十四节气(附童真绘本)

小学语文100个常用俗语,附解释,值得收藏!

小学语文100个常用俗语,有解释,有例句。

歇后语

史上最全的歇后语分类,太完整啦!(建议收藏)

小学语文最全歇后语汇总!孩子最爱的知识之一!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看了就懂,懂了就乐

狗年说狗,了解关于狗的歇后语和成语

成语

280个成语之最,有趣又好记,快给孩子收藏吧!

一写就错的200个成语,看看你都写对了么?

小学语文最易错200个成语改错题(附答案)

七十多个与生肖有关的趣味成语,建议收藏!

成语不都是四个字的,这些三字成语也很常见。

小学词语(成语)汇总:AABC、ABCC、AABB、ABAB、ABAC、AAB、ABB七种形式

小学语文60个常考成语必须掌握

标点符号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顺口溜+常见错误+专项练习及答案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使用方法大全,为孩子们收藏!

关联词

小学语文最全的关联词用法,一定要学会!

扩句与缩句

小学语文扩句与缩句专题讲解,快为孩子收藏吧

近反义词

近反义词巧编“对子歌”(附小学阶段常用近义词、反义词)

修改病句

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符号、方法及练习题100题

转述句

帮孩子突破“改转述句”难点

其它资料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万能解答模板,考试得高分就靠它!

小学生答题卡该怎么填涂,看了就不会丢冤枉分

1-6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文朗读与预习、各单元知识点、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民日报:小学生练字标准攻略!

规范写字入门练习:第1课到第19课汇总

人教版四年下册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作文指导与范文

2018年优翼学练优小学语文数学1--6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整册讲解、知识点、参考答案、PPT课件和同步练习

三年级第四单元作文《我学会了____》写作指导与范文

2018年教科版科学三四五六年级下册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80首必背古诗词硬笔书法范本,诵读练字两不误!

人教版语文下册一到六年级生字表注音组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