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讲述04| 那时少年,我们来深圳当蚝民
同一群人,两张照片差了55年。55年前,他们是稚气未脱的中学毕业生,自愿从大城市广州来到蛇口半岛后海湾,成为宝安海水养殖场的养蚝人。从熟悉大海开始,他们学会驾船,养蚝,钳蚝、开蚝……他们的到来,让养殖场从30名员工增长到300多人。在1960年代,宝安的优质蚝制品远销海外,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他们是改革开放前的“来深建设者”,也是后来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的排头兵。2018年10月27日,这群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们欢聚在深圳,重温青春,重拾烂漫。
1从三十人到三百人:养殖场扩容“在座的基本都是我接来蛇口的!”张义精告诉我。他曾经是海水养殖场出海作业的负责人,1962年从广东省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到位于蛇口的宝安海水养殖场。宝安海水养殖场当时属于广东省水产厅,张义精分配来的时候,只有二、三十名职工的养殖场对外宣布了宏大的“扩容计划”:海水养殖场要增加到1000名员工!1963年,张义精主要任务就是去广州等城市迎接新员工。这些新员工是什么人呢?1963年,初中毕业的郑子穗听说广东省水产厅下辖的宝安海水养殖场要招收毕业生,就和同学一起报名。他是学校唯一一个获得这一机会的毕业生。1963年到1965年,广州等广东省内城市先后有近300多名中学毕业生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被安置到宝安海水养殖场。拥有300多名员工的1965年是养殖场规模最高峰,千人养殖场计划最终没有成为现实。
2后海边新来的年轻人宝安海水养殖场就在深圳湾的后海村旁,知青们的工作主要是养蚝。郑子穗记得,和同行的广州知青到了蛇口,只休整了一天,就开始下海干活。由于之前场里只有二三十名员工,所以面对一下涌来的一百多名新人,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没有宿舍。
3知青的价值十五、六岁来到蛇口的城市少年,很快就适应了海上的工作。在1964年留下的大量影片,看出虽然他们脸上还略显稚嫩,但也意气风发。他们的劳动成果也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外汇,这对当时遭遇西方封锁的政府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第一批来养殖场的广州学生哥参加工作仅一年,就有机会出席广东省水产厅代表大会,与省厅领导合影。
4从后海走上特区建设的舞台
记得点“在看”和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