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04| 那时少年,我们来深圳当蚝民

蒋荣耀 西芦葫 2022-01-05







同一群人,两张照片差了55年。55年前,他们是稚气未脱的中学毕业生,自愿从大城市广州来到蛇口半岛后海湾,成为宝安海水养殖场的养蚝人。从熟悉大海开始,他们学会驾船,养蚝,钳蚝、开蚝……他们的到来,让养殖场从30名员工增长到300多人。在1960年代,宝安的优质蚝制品远销海外,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他们是改革开放前的“来深建设者”,也是后来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的排头兵。2018年10月27日,这群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们欢聚在深圳,重温青春,重拾烂漫。
1从三十人到三百人:养殖场扩容“在座的基本都是我接来蛇口的!”张义精告诉我。他曾经是海水养殖场出海作业的负责人,1962年从广东省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到位于蛇口的宝安海水养殖场。宝安海水养殖场当时属于广东省水产厅,张义精分配来的时候,只有二、三十名职工的养殖场对外宣布了宏大的“扩容计划”:海水养殖场要增加到1000名员工!1963年,张义精主要任务就是去广州等城市迎接新员工。这些新员工是什么人呢?1963年,初中毕业的郑子穗听说广东省水产厅下辖的宝安海水养殖场要招收毕业生,就和同学一起报名。他是学校唯一一个获得这一机会的毕业生。1963年到1965年,广州等广东省内城市先后有近300多名中学毕业生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被安置到宝安海水养殖场。拥有300多名员工的1965年是养殖场规模最高峰,千人养殖场计划最终没有成为现实。



1964年宝安海水养殖场“红旗班”合影,他们当时的年龄基本是为17、18岁。
2后海边新来的年轻人宝安海水养殖场就在深圳湾的后海村旁,知青们的工作主要是养蚝。郑子穗记得,和同行的广州知青到了蛇口,只休整了一天,就开始下海干活。由于之前场里只有二三十名员工,所以面对一下涌来的一百多名新人,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没有宿舍。

宿舍。

海上作业。“大部分知青安排在蚝民家居住,还有一部分知青则安排住在后海村一座废弃的庙宇里。”梁兆松告诉我,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工作更是辛劳,刚刚初中毕业的知青年纪小,没有海上工作经验,从没挑过重担,首先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晕船关,因为一上船就要在海上作业几个小时,很多人晕到连黄胆水也呕了出来。第二关就是臂膀关,要将每块几十斤重的石头装满船舱,再将船驶到蚝田将石头抛下海,让蚝苗附着生长,一天要抛十多船,累到骨头架子都快散了。最辛苦的工作就是在蚝的收获季节,要将大蚝连同石头从深圳湾搬运到沙井黄田一带的海域——让它们在咸淡水交汇处“寄肥”,让蚝肉变得格外鲜美。在那个年代,大家一直接受革命乐观主义教育,有吃苦和奉献的精神,所以尽管辛苦,大家努力适应,拼命工作,表现相当积极。从来没有人偷蚝食。在集体劳动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是开展竞赛,诸如“红旗小组”之类的评比经常开展,看看最后谁能胜出。当时最有名的是“三八船”,船上清一色都是女孩子,也被大力宣传,树为典型。

三八船。
3知青的价值十五、六岁来到蛇口的城市少年,很快就适应了海上的工作。在1964年留下的大量影片,看出虽然他们脸上还略显稚嫩,但也意气风发。他们的劳动成果也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外汇,这对当时遭遇西方封锁的政府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第一批来养殖场的广州学生哥参加工作仅一年,就有机会出席广东省水产厅代表大会,与省厅领导合影。

参加水产厅大会。这些年轻人也给蛇口半岛带来了活力。1961年,深圳发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逃港潮,一次外逃9万人,宝安县出现了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蛇口的强壮劳力也走光了。300名知青的到来对严重缺乏劳动力的蛇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尤其是他们有些人在广州的知名中学毕业,有文学艺术细胞,他们为骨干组建的文艺宣传队常年在蛇口半岛以及珠江口附近宝安的村庄进行表演,在缺乏文娱活动的时代里颇受百姓的欢迎。
4从后海走上特区建设的舞台

80岁的郑锦平(上图中)前来参加了聚会。1969年,他是蛇口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上级命他兼管宝安海水养殖场,后任书记兼场长。当时刚到而立之年的他,重点工作就是如何维持这支队伍的稳定。郑锦平介绍说,1970年左右,县里开始办五七干校,宝安海水养殖场这批知青出身的场员全部去“接受教育”,然后等待分配。两个月后,他们分到磷肥厂,水泥厂,砖厂,酒厂和公路道班当了工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这批人大多三十几岁,正值壮年。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还参加夜大、电大,提升自己的学历。梁兆松后来在电大学习英语专业,他是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报告文学作品《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的作者之一,后担任作协秘书长。郑子穗后来出任南头罐头厂厂长。“你看,全部是九十几分,最低分是九十三分。”他打开面前的环保袋,向我展示他当年在夜大的成绩单。当年的文艺骨干吴小瑜后来回到广州,在广钢工作。为纪念55年前的青春岁月,吴小瑜专门创作了两首歌:《欢聚一堂》和《情深谊长》:“后海秀丽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无惧那里的风雨,我们相依同甘苦情深谊长……”当年的文艺才子郑子穗在台上演唱了这首歌,台下的老人们有的打节拍有的鼓着掌,眼里都含着泪光。





更多阅读:
记得点“在看”和关注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