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840年代至1940年代是中国历史最惊心动魄的一百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和深圳同属新安县的香港岛被割让,深圳亦成为东西方交汇的一个舞台。尤其是1898年深圳河以南的新界地区被大英帝国“租借”,深圳更成为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前沿”。但是这一百年间,深圳除了作为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地理概念,很少留下社会变迁的细节。那些年深圳的普通人在忙碌些什么?他们如何吃、穿、住、行?外面世界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新知与科技如何改变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结构?“1840~1940年代:百年深圳风情录”系列文章,作者通过更多的历史细节,带领读者触摸到那个有温度的昔日深圳,回望我们无法回去的深圳昨天。
今天是第三篇。
十九世纪的沙头角成为西方人观察深圳地区的第一个据点。传教士韩山明和韦永福都先后向其所服务的巴色会写过长篇的工作汇报,沙头角是巴色会在深圳地区的初期传教基地,韦永福在1853年写的报告更是长达万余字,非常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南方沿海客家村落的日常生活。在韦永福1853年的那份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叫“东和”的集市。在传教士笔下,东和集市里没有住家,所有建筑都是商铺,共有50家左右,其中六家是药铺。“商铺窄而暗,店门前是一排圆木,顶部由屋顶横梁固定,底部由石头固定。白天,中间的圆木被移开,变成商铺的入口。这一排柱子后面是门,由可移动的厚木板组成,嵌在狭槽里。黄昏时分,柱子被放回去,可移动的厚木板摆回前方,从里面用门闩挡住。商铺里商品摆在架子的一边或两边,中间有一个带抽屉的长柜台作为收银盒,商品在上面称重并算价。屋顶边缘悬挂的是一些夜晚照明的纸灯笼。多数商铺是蔬果店和普通杂货店,大多数做零售生意,只有部分能做大买卖。”这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沙头角墟。沙头角墟大约在1820年代形成,此前沙头角的客家人都赶深圳墟。深圳墟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优势,三条道路——从元朗到惠州,从南头到沙头角,从布吉到九龙——都在这里交汇。深圳河与主要支流——大沙河、双流河和清水河冲刷出一大片平坦的谷地,深圳正好位于这个谷地的中心,因此很早就成为市场贸易繁荣的小镇,也相当富庶。
很长时间,沙头角属于深圳墟的“势力范围”。一个墟市的“势力范围”很大,就说明这个墟市的地位很高。同时,由于地方墟市一般由墟市所在村镇的家族控制,这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影响甚大。所以深圳墟以及控制墟市的张氏一族,当时的江湖地位是很高的。沙头角的客家村落基本上是依附于张氏家族的。每逢农历二、五、八当墟,沙头角乡民都会通过一条叫“庙径”的小道翻山越岭到十几里外的深圳墟去赶墟。 深圳墟希望沙头角永远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当“小弟”,因为这里海产丰富,还有稻米和海盐,对深圳墟都是重要的财源。而随着沙头角地区人口增长和客家士绅阶层财富的积聚,客家人就会想拥有自己的墟市,想做一回“大哥”。脱离深圳墟可能包含有多重考虑。首先当然是经济利益。深圳墟的巨大利益和获益者的富裕生活是明摆着的,越来越多的村落领袖或者士绅阶层想从墟市里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从深圳墟的经验看,为了控制市场,即便付出流血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一旦控制市场、进入市场的要道、轮渡码头、桥梁和其他交通节点,就有可能通过收费、租金等形式获得利益。政治上的考虑也是有的,包括对市场和经济运输的控制,本身就能提升在当地政治中的地位。还有一层因素,就是广府人和客家人在土地、学籍和墟市控制几个方面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客家人对于广府人的权贵家族越来越不满。整个十九世纪,客家人的历史,主要都是客家人“小家族”为从广府人“大家族”的控制脱离出来而抗争的历史。从沙滩的角度拍摄沙头角集市,目前发现唯一一有墟市建筑的照片。1898年
“小家族”联合起来!这就是客家村落自治联盟——“约”产生的背景。客家人有结盟传统。在沙头角客家人开基立村的时候,最早的山嘴、担水坑和塘肚,组成了“三乡”。19世纪初,沙头角的人口发展到7000人规模,禾坑、南涌、担水坑、山嘴、莲麻坑和盐田这些富裕村落建立了“墟市联盟”,大概就是墟市筹备委员会。在墟市联盟的基础上,后来成立了“十约”。按照1853年传教士所观察到的,“它包括11个小的团体,属于45个大大小小的村子。” “十约”的成立对于沙头角客家人来说是标志性事件。“十约”组织了四十几个村庄,这样它就比任何一个广府人的权贵村落都要强大。“十约”成立,宣布沙头角的客家村落正式摆脱了深圳广府人家族的控制,也宣布他们将不必在大家族控制下的墟市做买卖。“十约”成立不久,他们获得了交通要道的控制,包括道路和桥梁、渡口。而且,“十约”成立也暗示,从此以后,沙头角墟的客家群体可以直接而不再需要通过广府的权势家庭把自己的诉求传递给官府。 “十约”是深圳墟的组织的对立物,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管理上它却处处模仿深圳墟的做法。19世纪初,深圳墟内设立了一所公学。学校里有一个公共事务议事机构,代表们将这个会议叫“东平局”,因为深圳墟是新安县东部的代表。东平局所召开的会议,县太爷都知道。“十约”同样在沙头角召集一个上层会议,会议叫做“东和局”。这也是沙头角墟也称为东和墟的原因。
记得点“关注”和“订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