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通知 | 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二号通知(更新版)

会议通知

www.qndxlt.com

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

二号通知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南京大学  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地理学会                                  

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       

江苏省生态学会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大学现代地球科学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金钉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时间:     

2018年10月26日-10月29日

地点: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一、会议简介

       《青年地学论坛》是由青年地球科学家发起,以杰出科学家为顾问,青年学者及研究生为参与主体而搭建的自由、平等、争鸣的交流平台。论坛每年举办一届,逐渐发展为地球科学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

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将于2018年金秋十月在我国重要的地学研究中心之一南京举行。根据往届会议情况,本次会议规模约800~1000人,将设十五个主题,各主题分设并列举行的专题。会议报告以专题为主,大会特邀报告和展板为辅。经科学家自由申请,大会学术委员会讨论,现公布会议专题,欢迎各位同行投稿注册参加。专题开放后提交摘要不足4篇的专题将自动并入其它专题。也欢迎地球科学领域相关商业机构前来设展,提供赞助。

二、会议注册

       会议采用网上注册(www.qndxlt.com),请提供报告题目、摘要和作者等信息。注册费(早期和正常注册)可通过支付宝或银行转账支付,也可在会议期间缴纳(正常注册)。会务组提供正规报销发票。注册费含参会许可、会议材料、场地租用和会间用餐等;会议住宿、交通等费用自理。

1、支付方式

(1)支付宝支付(扫码时务必注意企业名称“南京金钉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确才可付款):

(2)银行汇款(网上银行、ATM机、线下银行都可转账)

账户名:南京金钉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账号:4301 0113 0910 0252 850

开户行:工商银行南京汉口路支行

(3)现场缴费

刷卡、支付宝或者缴纳现金均可。

2、缴费说明

(1)转帐时请在备注栏内标注“青年地学论坛”、“姓名”和“单位”,并将汇款信息和拟开发票单位全称、纳税识别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发送至会议邮箱baixiaodong@push-etech.com(邮件主题请写:青年地学论坛-单位-姓名),以方便确认转账和开具发票。

(2)会议报到时,请出示相关证件(学生报道时还需出示学生证)。缴纳注册费后若取消参加会议,务必于2018年10月1日前通知会务组柏小东:18905175986,退款80%(五个工作日以内退款),过后概不退款。


三、青年研究生奖

       为更好促进地学领域青年研究生发展,活跃学术氛围,本次论坛特设青年研究生奖。该奖发放对象为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申请者需注册参加论坛,并正常缴纳注册费。申请者需在2018年9月15日前向各主题秘书提交论文全文(全文未发表),并附个人简历。

青年研究生奖评定由各主题学术委员会组织评选,各主题分设一等奖1位,二等奖1位,三等奖若干位。论坛总设一等奖15名,奖金每位3000元;二等奖15名,奖金每位1000元;三等奖若干名,奖金每位500元。一、二等奖获奖论文可推荐在《地球科学进展》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专刊发表,版面费自付。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大会期间对获奖者和获奖论文进行表彰,并发放奖金。


四、商业赞助

1、企业参展单位:人民币贰万元(20,000)

(1)安排一个展位(尺寸根据场地而定,展位位置先到先选);

(2)免2位参会人员注册费和餐费(住宿费自理)。

2、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参展:人民币壹万伍仟元(15,000)

(1)安排一个展位(尺寸根据场地而定,展位位置先到先选);

(2)免2位参会人员注册费和餐费(住宿费自理)。

3、专项赞助单位:人民币伍仟元(5,000)

下述条件可选择一个:

(1)提供会议资料袋,可印刷赞助单位名称和Logo;(1个名额)

(2)在会议资料袋中放置不超过10页的企业宣传资料;(6个名额)

(3)在会场发放不超过10页的企业宣传资料;(10个名额)

(4)赠送参会代表有特殊意义或实用价值笔、记录本、小礼品或纪念品(限1样),其上印刷赞助单位名称Logo;(笔、记录本、小礼品各1个名额)

(5)会议胸卡挂绳上印刷赞助单位名称和Logo;(1个名额)

(6)其他与会议有关的产品及方案。

备注:上述物品和资料由赞助方制作,并支付费用;外观形式由双方商定。

4、联系人

赵良老师:

E-mail: zhaoliang@nju.edu.cn;

电话:17712885494。

五、会议主题与主题秘书

六、重要时间节点

七、后勤信息

1、青年地学论坛永久网址

http://www.qndxlt.com/

2、青年地学论坛微信公众号

qndxlt

3、会议地点和交通路线

4、酒店住宿

       请参会人员自行预定酒店。主会场国际会议中心可提供少量房间,需要者可与会务组联系,先到先得。

联系人:陈岭啸(15366199825,chenlingxiao@ push-etech.com)。

       预定时请说明参加“青年地学论坛会议”,享受会议价格。其它附近主要酒店见下图,建议通过相关网站提前预定。

5、野外地学考察与交流

路线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湖畔,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野外站,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主要进行湖泊生态环境监测和资料积累,湖泊资源开发、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试验示范,湖泊物理、化学与生态等现代过程研究。设有大型水体生态恢复试验场、标准气象观测场、化学与生物实验室等,是我国大型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综合研究基地和平台,也是我国湖泊科学科学研究重要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科学教育基地。

路线二:天目湖流域生态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溧阳市人民政府共建,2015年9月签订联合建站协议,2017年11月建成。该站针对中国东南湿润区饮用水水库-流域复合生态系统设置的长期综合试验研究基地,站区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流域,站址设在沙河水库东岸海伦山。

八、会议专题设置

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1 石笋与古气候

召集人:阮骄杨(中山大学)、张海伟(西安交通大学) 

1.2 史前与历史时期人-环境相互作用

召集人:毛龙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敏敏(兰州大学)、董广辉(兰州大学)

1.3 黄土研究新进展

召集人:康树刚(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弋双文(南京大学)

1.4 第四纪年代学与东亚古人类演化

召集人:葛俊逸(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孙雪峰(南京大学)

1.5 第四纪多尺度气候变化模拟

召集人:燕青(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学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宁亮(南京师范大学)

1.6 树木年轮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李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方克艳(福建师范大学)

1.7 生态系统演变

召集人:王荣(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科(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8 多尺度东亚气候环境变化

召集人:周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建宝(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建徽(兰州大学)、许晨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伟(兰州大学)、张旭(兰州大学)

2、地球化学

2.1 同位素水文学

召集人:李宗省(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院)、庞洪喜(南京大学)

2.2 介形类同位素

召集人:李祥忠(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3 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环境效应

召集人:李思亮(天津大学)、李思悦(中科院重庆智能院)、肖军(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4 俯冲带过程与产物

召集人:陈仁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伊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 生物有机地球化学

召集人:黄咸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欢业(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何毓新(浙江大学)、周斌(南京大学)

2.6 油气地球化学

召集人:曹剑(南京大学)、田辉(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召集人:刘盛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苏本勋(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汪在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8 稳定性同位素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召集人:王凡(中山大学)

2.9 多尺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召集人:孙可(北京师范大学)

2.10 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召集人:牛振川(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鲜锋(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付云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3、环境科学

3.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

召集人:尹洪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一平(河海大学)、徐华成(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昌辉(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陶玉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3.2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

召集人:王芳(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玉军(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何艳(浙江大学)

3.3 环境同位素化学

召集人:李伟(南京大学)、刘倩(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3.4 同步辐射与分子环境科学

召集人:王军(中南大学)、杨建军(中国农业科学院)、汪鹏(南京农业大学)

3.5 环境Hg的全球循环

召集人:张彦旭(南京大学)、张彤(南开大学)

3.6 环境金属组学

召集人:胡立刚(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李玉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3.7 纳米材料环境地球化学

召集人:赵建(中国海洋大学)、赵青(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

3.8 极地及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召集人:傅建捷(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张强弓(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龚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9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召集人:夏学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余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10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反应迁移

召集人:刘媛媛(南京大学)、张芳(清华大学)

3.11 陆地与大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方法、过程与影响

召集人:吴电明(华东师范大学)、周旭辉(华东师范大学)

3.12 碳-氮-硅生物地球化学

召集人:宋照亮(天津大学)、刘学炎(天津大学)

3.13 金属生物地球化学与健康

召集人:李雁宾(中国海洋大学)、钟寰(南京大学)、史建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罗小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14 环境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

召集人:黄蕾(南京大学)、王利(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15 矿物界面反应机制及其环境应用

召集人:刘娟(北京大学)、朱润良(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16 天然有机质及其环境效应

召集人:余光辉(南京农业大学)、吕继涛(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17 新兴有机污染物

召集人:汪磊(南开大学)、高艳蓬(广东工业大学)

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4.1 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新过程与新物种:方法与展望

召集人:张金波(南京师范大学)、单军(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4. 2 稻作系统提质增效机理与机制—新技术、新机理、新机制

召集人:葛体达(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张振华(湖南农业大学)

4.3 全球变化与微生物生态

召集人:邓晔(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梁玉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4.4 磷素循环过程及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汪玉(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李海港(中国农业大学)

4.5 生物地理与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葛之葳(南京林业大学)、毛岭峰(南京林业大学)

4.6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野外控制实验与模型发展

召集人:陆海波(中山大学)、栾军伟(国际竹藤中心)

4.7 脆弱生态系统水碳氮过程与可持续管理

召集人:王云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卫伟(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8 森林管理与碳-氮-水循环

召集人:王维枫(南京林业大学)

4.9 农畜牧业氨气排放与灰霾形成及高效控制

召集人:潘月鹏(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申卫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10 植物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召集人:冯兆忠(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永光(南京大学)

5、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5.1 大气氧化性和大气自由基化学

召集人:陆克定(北京大学)、薛丽坤(山东大学)、章炎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2 气溶胶化学分析方法及技术

召集人:李卫军(浙江大学)、王玮罡(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李梅(暨南大学)

5.3 有机气溶胶大气化学

召集人:丁翔(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丛志远(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黄汝锦(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5.4 挥发性有机物

召集人:袁斌(暨南大学)、袁自冰(华南理工大学)、陈江耀(广东工业大学)

5.5 气溶胶物理化学研究过程

召集人:佟胜睿(中科院化学所)、马庆鑫(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5.6 气溶胶外场监测与污染机制解析

召集人:盖鑫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孙业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徐建中(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5.7 多尺度大气污染模拟

召集人:张霖(北京大学)、胡建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8 大气新粒子生成

召集人:余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聂玮(南京大学)、陈琦(北京大学)

5.8大气污染毒理与健康效应

召集人:邱兴华(北京大学)、罗小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雪(暨南大学)

5.9 气溶胶与云雾物理

召集人:汪名怀(南京大学)、陆春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6.1 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防治

召集人:范宣梅(成都理工大学)、李长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6.2 海洋与岛礁工程地质

召集人:王栋(中国海洋大学)、魏厚振(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

6.3 工程地质监测和风险分析

召集人:朱鸿鹄(南京大学)、张洁(同济大学)

6.4 黄土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召集人:庄建琦(长安大学)、张帆宇(兰州大学)

6.5 特殊土性质与处治

召集人:查甫生(合肥工业大学)、谈云志(三峡大学)

6.6 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召集人:陈永贵(同济大学)、邓永锋(东南大学)

6.7 地球科学数值计算前沿与交叉

召集人:欧阳朝军(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刘春(南京大学)

6.8 场地污染与修复

召集人:沈征涛(阿尔伯塔大学)、王菲(东南大学)

        6.9 微生物地质工程

召集人:唐朝生(南京大学)、何稼(河海大学)、蒋宁俊(夏威夷大学)

7、海洋地球科学

7.1 俯冲带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张帆(南方科技大学)、高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7.2 大陆边缘源-汇过程

召集人:胡邦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李超(同济大学)、罗一鸣(中山大学)

7.3 海洋沉积有机地球化学:过程、记录与响应

召集人:胡利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肖晓彤(中国海洋大学)

7.4 近海环流与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

召集人:朱学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宋德海(中国海洋大学)

7.5 高分辨率古海洋变化:重建与模拟

召集人:晏宏(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张旭(兰州大学)、陈天宇(南京大学)

7.6 西太平洋边缘海古环境演变与碳循环

召集人:李大伟(中国海洋大学)、郑旭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7.7 亚洲季风和低纬度古气候变化

召集人:党皓文(同济大学)、于兆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7.8 晚新生代海洋化学与洋流演变

召集人:胡镕(南京大学)、罗立(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马小林(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7.9 海洋微体古生物学

召集人:冉莉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张兰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7.10 海洋生物泵过程与元素循环

召集人:周宽波(厦门大学)、曹知勉(厦门大学)

7.11 深渊科学与技术

召集人:杜梦然(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7.12 冰冻圈气候与环境

召集人:耿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传金(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李熙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刘晓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强弓(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7.13深海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

召集人:张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高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刘晨晖(南京大学)

8、地理及地理信息科学

8.1 “三极”地区冰冻圈水文遥感监测与模型研究

召集人:宋春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杨康(南京大学)、惠凤鸣(北京师范大学)

8.2 植被遥感与碳循环

召集人:张永光(南京大学)、吴朝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

8.3 地理建模与模拟

召集人:陈旻(南京师范大学)、袁文平(中山大学)

8.4. 南海丝路与多维遥感集成

召集人:程亮(南京大学)、蒋弥(河海大学)、张方利(南京大学)

8.5 内陆水体与海岸带遥感

召集人:施坤(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冯炼(南方科技大学)、刘永学(南京大学)

8.6 海洋观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陈军(西安交通大学)、崔廷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邢小罡(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8.7 水循环反演、模拟与水资源配置

召集人:曾春芬(南京大学)、崔要奎(北京大学)、姚成(河海大学)

8.8 地表覆盖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罗菊花(中科院南京与地理湖泊所)、赵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刘伟(中山大学)

8.9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析

召集人:肖鹏峰(南京大学)、杜世宏(北京大学)、张学良(南京大学)

8.10 遥感与GIS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和监管中的应用

召集人:林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赵伟(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宋效东(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8.11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专题

召集人:程叶青(海南师范大学)、李伯华(衡阳师范学院)、钟太洋(南京大学)、杨忍(中山大学)

8.12 城市与区域发展专题

召集人:罗小龙(南京大学)、陈明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刘艳军(东北师范大学)、孙伟(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

8.13 历史地理(过去五百年环境、农业、人口和社会)

召集人:Harry F. Lee(香港大学)、张健(西北大学)、贾鑫(南京大学)

8.14 城镇研究之中国路径

召集人:杨振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启焰(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冯建喜(南京大学)

9、 地球和空间物理

9.1 壳幔结构与深部作用

召集人:李志伟(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宝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黄周传(南京大学)

9.2 地球内部结构、组成与过程

召集人:孙道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志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涛(南京大学)

9.3古地磁学、地球动力学和生物地磁学

召集人:林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忠海(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勤(南京大学)

9.4 空间物理

召集人:申成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艳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薛向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

10.1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召集人:贾晓静(浙江大学)

10.2 数值模式与模拟

召集人:李立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0.3 亚洲季风变异特征和机理

召集人:王林(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0.4 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

召集人:赵坤(南京大学)

10.5 大气探测

召集人:陆高鹏(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0.6 区域气候变化动力学

召集人:黄平(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1、固体地球科学

11.1 地幔组成与地壳重循环     

召集人:曾罡(南京大学)、李洪颜(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马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1.2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召集人:刘盛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黄建(中国科技大学)、汪在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苏本勋(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1.3 酸性岩浆成因与地壳分异演化

召集人:杨德彬(吉林大学)、夏炎(南京大学)、侯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贺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1.4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     

召集人:王建刚(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蔡福龙(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颜照坤(成都理工大学)

11.5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

召集人:张会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田云涛(中山大学)

11.6 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王博(南京大学)、张健(中山大学)、李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孙圣思(西北大学)、蒋映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2、月球与行星科学

12.1 行星物理和空间环境

召集人:李雄耀(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肖智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蔚(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2.2 陨石和比较行星学

召集人:秦礼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爱铖(南京大学)、张兆峰(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2.3 月球遥感和地质过程

召集人:法文哲(北京大学)、惠鹤九(南京大学)、凌宗成(山东大学(威海))

12.4 火星模拟和地质过程

召集人:黄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蒋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赵宇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3、水资源与水环境

13.1 变化环境下水文循环响应与模拟

召集人:王卫光(河海大学)、张永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3.2 水污染生态效应与预控

召集人:赵大勇(河海大学)、吴兵(南京大学)

13.3 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

召集人:蒋小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培月(长安大学)

13.4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

召集人:董军(吉林大学)、袁松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蒲生彥(成都理工大学)

13.5 胶体粒子在含水层中的运移

召集人:韩占涛(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孙媛媛(南京大学)

13.6 岩溶水资源与环境变化

召集人:蒲俊兵(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孙海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3.7 海岸带地下水

召集人:鲁春辉(河海大学)、韩冬梅(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3.8 地下水模型校正和不确定性分析

召集人:施小清(南京大学)、曾令藻(浙江大学)

13.9 地下水补给

召集人:谢月清(南京大学)、程磊(武汉大学)

13.10 地下多孔和裂隙介质多相渗流机理与应用

召集人:杨志兵(武汉大学)

14、矿产与资源

14.1 特提斯-青藏高原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召集人:孙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庆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金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宋玉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冷成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王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保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杨志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4.2 中亚造山带(西段)构造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 吴昌志(南京大学)、蔡克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银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万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丁清峰(吉林大学)、雷如雄(长安大学)

14.3北方造山带大规模成矿与大型-超大型矿床

召集人:翟德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文博(北京大学)、钟日晨(北京科技大学)、曹明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舒启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4.4 矽卡岩矿床的成矿模型与找矿

召集人:谢桂青(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范裕(合肥工业大学)、赵新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邓晓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4.5钨锡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与热液成矿

召集人:章荣清(南京大学)、张达玉(合肥工业大学)、李斌(中南大学)、阳杰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赵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丁腾(河海大学)、曹华文(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刘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苏慧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4.6 稀有金属花岗岩成矿能力

召集人:饶灿(浙江大学)、翟双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谢磊(南京大学)、王连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吕正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4.7 稀土矿床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召集人:刘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宋文磊(门德尔大学(捷克))、杨武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4.8 IOCG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意义

召集人:陈华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新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志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李晓春(香港大学)

14.9地质流体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王国光(南京大学)、蓝廷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蔡亚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吉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小林(南京大学)

14.10 岩浆矿床成矿理论和研究方法进展

召集人:陈列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梦玺(长安大学)、毛亚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颉炜(河海大学)、魏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4.11 铀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召集人:杨水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光来(东华理工大学)、荣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洪作(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14.12 地学大数据与矿产预测

召集人:王文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左仁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4.13 矿山深部资源调查与找矿预测

召集人:陈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姚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邱昆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蔡逸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于淼(中南大学)

14.14 资源与环境新技术、新理论及新应用

召集人:赵葵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剑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杨涛(南京大学)、汪方跃(合肥工业大学)、侯可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李伟强(南京大学)

15、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5.1 生物大灭绝与复苏

召集人:宋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5.2 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罗根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金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5.3 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的演变

召集人:黄康俊(西北大学)、杨江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5.4 特异埋藏化石群和寒武纪大爆发

召集人:赵方臣(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刘建妮(西北大学)、杨宇宁(贵州大学)

15.5 早期生命与动物起源

召集人:殷宗军(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5.6 重要昆虫类群演化和琥珀研究

召集人:王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5.7 重要古脊椎动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

召集人:盖志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志恒(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卢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5.8重要古植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

召集人:冯卓(云南大学)、史恭乐(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薛进庄(北京大学)

15.9 亚洲不同时间尺度古环境研究的孢粉学视角

召集人:苗运法(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吴福莉(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5.10早期地球环境和生命协同演化

召集人:李达(南京大学)、朱碧(河海大学)、王丹(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九、组织委员会

主席:

李高军

(ligaojun@nju.edu.cn;15651709911)

段洪涛

(htduan@niglas.ac.cn;13770669463)


委员:

陈旻、陈天宇、葛之葳、惠鹤九、李伟、李真、梁玉婷、刘飞、隆浩、蒲阳、邱仲锋、施小清、施坤、唐朝生、王国光、王涛、王卫光、王先彦、邢鹏、殷宗军、曾罡、章炎麟、赵良、赵成、朱青

十、大会指导委员会(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安芷生    院士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陈发虎    院士       兰州大学

陈   骏     院士       南京大学

陈海山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    曦    研究员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程    海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崔    鹏    院士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方小敏    研究员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傅伯杰    院士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李小雁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林    间    研究员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刘丛强    院士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鹿化煜    教授       南京大学

陆现彩    教授       南京大学

彭建兵    教授       长安大学

沈   吉     研究员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王根绪    研究员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王汝成    教授       南京大学

汪永进    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文安邦    研究员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吴金水    研究员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肖应凯    研究员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杨桂山    研究员   中科院南京分院

于贵瑞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余钟波    教授       河海大学

张    干    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周卫健    院士       中科学地球环境研究

朱照宇    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十一、大会学术委员会(青年地学论坛工作组)

注:黑体为组长,星号为秘书

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2、地球化学

3、环境科学

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5、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6、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7、海洋地球科学

8、地理及地理信息科学

9、地球和空间物理

10、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

11、固体地球科学

12、月球与行星科学

13、水资源与水环境

14、矿产与资源

15、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附件1:青年地学论坛章程

青年地学论坛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青年地学论坛》是在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西部青年地学论坛》基础上发展而来。自2014年创办以来,《青年地学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以及其它国内外地学研究单位众多青年学者的参与,逐步发展为全国性的、科研院所与高校相结合的大型学术交流平台。

第二条:《青年地学论坛》的运行由“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全权负责,运行方式参考《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系列论坛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

第三条:《青年地学论坛》以促进青年地学研究人员“互动交流、创新发展”为宗旨,以国内地学领域杰出科学家为顾问,优秀青年科学家为核心、青年学者及研究生为参与主体,搭建自由、平等、争鸣的交流合作平台,团结和凝聚地学青年力量,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推动我国地学研究的发展。

第四条:论坛设立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地学领域杰出科学家组组成。


第二章 论坛举办模式

第五条:《青年地学论坛》每年举行一次大型学术交流会议。

第六条:《青年地学论坛》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论坛执行主席负责制,“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为论坛常设机构,负责论坛各项事宜的组织、协调及管理。

第七条:论坛承办单位提前两年向论坛理事会提出申请,由全体参会理事投票决定论坛承办单位的承办权,即当年会议期间的理事会会议确定隔年的论坛承办权。

第八条:理事会确定论坛承办单位后,由承办单位提名论坛执行主席和秘书长候选人,经2/3以上理事表决通过后生效。执行主席和秘书长联合组建论坛组织委员会,全权负责论坛举办的相关事宜。

第九条:论坛举办经费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式筹措。


第三章  理事会组织模式

第十条: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挂靠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随论坛执行主席所在单位的变化而流动设置。

第十一条: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由国内相关地学研究单位优秀青年科学家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5名,理事若干名(原则上不超过30人)。理事年满45岁,自动退出。论坛理事会的职权是:(1)执行理事会的决议;(2)组织学术论坛;(3)制定工作计划、总结工作进展;(4)选举论坛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人选;(5)制定年度工作计划;(6)决定其他重大事项。(7) 理事会理事人选的增补、更改由理事长或副理事长提名,然后提交理事会并经全部理事讨论,经2/3以上理事表决通过后生效。

第十二条 :论坛理事长与副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1)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2)领导理事会和秘书处开展日常工作;(3) 提名理事会理事候选人;(4)代表理事会签署有关文件。

第十三条:每届理事会任期三年。


第四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十四条:本章程的修改,须经提交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并经全部理事讨论,经2/3以上理事表决通过后生效。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于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第十六条:2017年理事会会议讨论通过的增补条例:(1)会议承办主席在下届理事会换届时优先候补副理事长及理事长;(2)由现任理事提名一批候补理事(10人左右),作为下届理事会候补力量;(3)建立论坛永久网址及论坛logo;(4)设立青年地学论坛特别贡献奖(每年1-2名);(5)设立青年地学论坛优秀青年博士奖;(6)确定论坛主题开设原则,即在保留现有主题的基础上适当培育新主题,新主题的开设应根据承办方实际情况增补,同时要培养一批负责人,为新主题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附件2:《青年地学论坛》第二届理事会组织架构(2016-2019)

理事长:晏宏

副理事长:李宗省、金钊、李凯辉、刘向军、谭亮成

理事:陈建徽、陈绵润、段洪涛、葛体达、韩文霞、李高军、李雄耀、梁玉婷、刘倩、刘学炎、柳本立、毛瑢、欧阳朝军、欧阳婷萍、史建波、孙守琴、杨元合、周宽波、周鑫

候补理事:胡邦琦、李平、李大伟、李峰、吕晓涛、王国光、王云强、邢鹏、周晓兵


附件3:青年地学论坛历届承办信息汇总

第一届,2014年,兰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执行主席:李宗省

第二届,2015年,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执行主席:李凯辉

第三届,2016年,西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席:晏宏、谭亮成

第四届,2017年,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执行主席:欧阳朝军

第五届,2018年,南京,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执行主席:李高军、段洪涛(待办)

第六届,2019年,西宁,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执行主席:刘向军(待办)

资料来源:2018年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

本期编辑:王凌志 张英浩 周墨竹 徐红玲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现代性与乡土性的博弈: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困境透视

“一带一路”:引领世界,路向何方?

免费!免费!免费!10个免费的PDF文献资源网站!

地学快讯 | 2018年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立项名单(地学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