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陆大道院士《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变革》

陆大道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受到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国家与社会发展任务的推动与影响,是研究领域乃至方向皆处于变化中的学科。这种特点与过程,从近代地理学登上科学殿堂起就是如此。如何对时代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是我们学科发展要考虑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

 

信息革命、互联网,大数据等,无疑将更多地融入到、作用于我们研究对象的运动发展中。信息化及其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能够带来什么呢?全面深刻地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新的地理学的思想与理念。


01信息通信技术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空间结构的新因素


技术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吴传钧先生早在1960 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提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社会与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技术进步就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吴传钧,1960)。我们知道,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曾经是中外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曾经影响乃至决定了我国的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城镇化及整个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这些因素,是属于影响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传统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1 世纪开始,部分行业的生产力布局与城镇化都发生了大尺度转移,这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其中,一些新的因素的影响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下降。其中,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经济国际化成为高速增长地区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经济国际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在90 年代的中后期发展特别迅速。经济国际化在大大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发展地区格局,这些正在强烈地导致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上的经济空间重组。

 

信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因子和区位因子,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也是推动地区发展的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知识是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即知识的生产、传递、学习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信息和知识传递时空阻碍性的大幅度减低,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在于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信息化的发展导致对信息依赖性大的产业、部门、机构在空间上的集中。这些产业,如金融、信息、商业、旅游服务、部分制造业、大公司的首脑部门、科研设计部门等。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信息化发展使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了。

 

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极为重要的发展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成为带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创新空间。这种创新空间,即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R&D 机构和必要的信息设施、金融机构及其他一系列服务设施等构成的产业集群。这样的创新空间可以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同时又将创新过程和新的技术等扩散到周围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境因素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述变化的结果,最集中的表现是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及其结构的变化。也就因为这一点,信息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就对研究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及其结构的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意义极其巨大。信息时代的出现,对这门学科而言,是一项前沿技术。

 

02社会经济空间组织与其结构的变化

 

信息化及其“信息时代”,将使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及其结构发生变革。

 

信息革命新因素作用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可能改变其内部结构与其外部的关系,即改变空间组织与改变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运输和通信技术降低空间距离的摩擦力,导致时空压缩和时空汇聚,曾经遥远的地方可能不再遥远。其结果,就提高了空间组织的效能,提高了各种类型区域(地区、城市、集群、社区、企业等)的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景观和社会景观。其中,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客体的疏密关系、集中与扩散的关系(部分趋于集中,部分倾向于分散)。在我国,将使产业与城镇的空间集聚持续发展,形成重要的产业与城镇集聚带,以及大城市群。也会使国家经济的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协调,使大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更富有活力。

 

信息化的大规模深入发展,正在引起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重组。何谓空间重组?例如,在信息时代,网络型的产业组织将制造商、供应承包商结合成为生产中心,并与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密切结合,通过数字化营销、协同工作和共享服务等,使地方、区域、城市等获得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创新和效益。这个过程将会出现新型的区域性产业模式、新的企业组织、企业与区域之间连接的新模式等,其结果将是形成各种新的创新空间,即区域的创新体系。

 

03“流”的空间及其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促使了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产业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取代。这就是斯科特(Scott)等阐述的“门户城市”。这样的空间被他们描述为“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s)。全球经济越来越被世界城市(world city)网络所控制,即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连接、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即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以及由这样的核心城市所统领和凝聚起来的世界级大城市群(刘卫东)。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核心城市往往是跨国公司区域性(国家、国家集团、大洲)总部的首选地。因此,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在全球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通过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等载体来实现);在空间结构上是全球城市网络最主要的“节点”;在文化上是多元的和具有包容性的;在区域层面上是全球化扩散到地方(大区域、国家集团、国家)的“门户”。在今天的世界上,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的以高级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其中关键的是这种“节点”和“门户城市”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世界级的金融、商贸、信息业等高端服务业最集中的城市。

 

对于我们学科而言,进行关于社会经济“流”的空间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阐述区域创新活动、创新空间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科学地认识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区域、城市及全球经济网络的特征,揭示区域竞争力的形成规律,意义就特别重要。相对一个国家来说,推动世界级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建设国家在全球经济系统中的竞争力平台极为重要。

 

04方法论与研究方法的进展

 

信息化与社会和经济空间组织问题是新时代的大课题、大方向,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也许,20 世纪50~70 年代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不算成功,互联网与大数据被引入地理学可能会取得理想的进展。

 

改造现有的分析法,引入一系列新方法,构建适合实际、以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为内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构架、分析方法体系,是建立各种区域性创新网络及新的地理学思想集成研究的基础。其中,对发展新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正在产生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

 

各种地理单元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预测预报及其模型化成为可实际应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学科的新领域、新方向,也是前沿与热点。

 

05发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新任务

 

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总揽当今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态势,将信息技术及其社会应用与学科方向、研究领域结合起来,重点揭示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阐述经济和社会要素的空间组织及其模式正在发生与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形成新的地理学思想,实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转型,从而推动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学者长时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将信息技术及其社会应用与学科方向、研究领域结合起来。重点涉及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议题。其间关系之大,远比对自然地理学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及社会经济科学的影响更加突出。这本书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社会经济的空间集聚与扩散、信息化与国家发展与区域发展、互联网与城市发展与规划、互联网与物流、互联网与城市群发展、互联网与区域创新体系及产业集群、互联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等。

 

我们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必须要有新的发展。以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为例,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地理学者对国家与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直至社会经济总体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结构形态、经济客体与区域之间的联系、区域之间联系的认识和指导这种认识的理念、视角、纵深都将发生变化。信息革命新因素作用于我们这些研究对象,将可能改变其运动规律。如何改变的,改变了什么,改变之后又如何(改变了空间组织、空间联系,提高了效能,提高了竞争力等),这些就是新的地理学理念、地理学观念、地理学思想等。目的是如何从全球视野来推动学科建设,希望这本书(《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变革》,本书编委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能够推动中国地理学的部分转型与更新。

 

本文摘编自《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变革》(本书编委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一书“绪论”,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9061-9

责任编辑:彭胜潮 李 静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书



本书由陆大道院士发起并组织,邀请全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界多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陆大道院士在本书的选题设计、总体构架、写作理念和整体内容等方面发挥了组织作用。全书内容包含绪论、第一章至第十章和后记等,书中以专业视角剖析了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的互联网发展及其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信息革命对生产生活方式、企业选址和产业发展、社会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城乡和区域空间结构以及物流系统空间组织和空间联系等的深远影响。本书是一部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前沿性的著作,可为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信息科学、城市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者、教师和学生参考,也可为从事区域规划、城市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人员使用。 


目 录

章节编写分工:

绪 论 陆大道

第一章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动力与新变化 甄峰

第二章 空间思维及研究方法的变革 刘瑜、王圣音、陈明星

第三章 社会经济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孙斌栋、陆大道、张婷麟、黄鑫楠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产业集群及其空间重构 千庆兰

第五章 互联网技术与运输物流网络重构 王成金

第六章 信息时代的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陈明星、隋昱文、刘瑜

第七章 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动力与模式 段进军

第八章 互联网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变动 汪明峰

第九章 智慧城市发展及规划管理 甄峰

第十章 乡村经济社会空间组织革新 龙花楼、张英男

后 记 陆大道


详细目录:


 绪论 1
 一、信息化正在成为带动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  力 1
 二、信息化及其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带来的变化 2
 三、本书的内容体系及结构 6
 四、如何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空间”及空间组织? 8
 五、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若干不变的原理仍然是很重要 10
 六、区域单元的创新能力是如何得到提升的? 10
 第一章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动力与新变化 13
 第一节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动力 13
 一、空间组织的内涵界定 14
 二、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传统动力 14
 三、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动力 16
 第二节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变化 23
 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与城市信息化 23
 二、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变化 24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 30
 参考文献 31
 第二章 空间思维及研究方法的变革 32
 第一节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32
 一、数字处理时代和微机时代 33
 二、互联网时代 33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 34
 四、泛在网络的初兴 35
 第二节 信息化条件下地理学研究方法革新 36
 一、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36
 二、人文经济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 37
 三、人文经济地理学空间模拟方法 39
 第三节 大数据支持下人文经济地理分析方法 40
 一、数据与研究内容的革新 40
 二、地理大数据的研究方法 41
 三、大数据支持下对地理分析核心概念的重访 43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46
 参考文献 46
 第三章 社会经济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49
 第一节 空间集聚与分散的研究脉络与理论基础 49
 一、研究脉络回顾 49
 二、空间集聚与分散的机理 51
 三、信息通信技术改变空间集聚与分散的机理 52
 第二节 信息通信技术导致的社会经济空间分散 53
 一、个人消费分散化和城市中心商业增长乏力 53
 二、办公远程化和居住分散化 54
 三、企业内部和企业上下游间的空间集聚约束减少 54
 四、情感交流的距离成本降低 55
 五、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发展将强化分散作用 55
 第三节 信息时代空间集聚的证据 56
 一、隐性知识传播、信任感建立及情感的交流 57
 二、亲身体验式服务 58
 三、共享与配套的生产需求 59
 四、交通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节省 59
 第四节 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计量结果  60
 一、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网络形成的支撑 60
 二、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1
 三、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 63
 四、信息通信技术对国家空间结构的影响 65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66
 一、研究结论 66
 二、挑战与对策 67
 参考文献 68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产业集群及其空间重构 71
 第一节 信息时代产业集群的组织变化 71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71
 二、企业区位要素、经营环节及组织结构的变化 74
 三、产业集群组织方式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变化 76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价值链重构 79
 一、传统价值链分工的链式结构 79
 二、互联网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81
 第三节 信息时代产业集群的转型 83
 一、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 83
 二、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的路径 85
 三、互联网与新兴产业及虚拟集群的兴起 87
 第四节 信息时代产业集群的空间重构 90
 一、信息时代地理邻近性仍发挥作用 90
 二、产业价值链重组与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进 91
 三、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集群空间形态重塑 94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95
 一、研究小结 95
 二、研究展望 96
 参考文献 96
 第五章 互联网技术与运输物流网络重构 99
 第一节 现代运输物流与网络信息技术 99
 一、现代物流发展历程 99
 二、现代物流功能拓展· 101
 三、信息网络技术对运输物流的影响 103
 第二节 基于互联网的运输物流拓展与变革 104
 一、互联网+农产品物流 104
 二、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物流 106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输物流网络组织 109
 一、物流企业网络与物流组织 109
 二、城市物流网络与空间优化 112
 三、电子商务物流组织模式 115
 四、综合物流配送时域圈 117
 参考文献 119
 第六章 信息时代的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120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区域发展 120
 一、传统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趋于下降 120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因素 121
 三、区域发展观的演变· 123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 125
 一、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理论 125
 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 126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与形成机制 133
 一、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 133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形成机制 136
 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组织模式 139
 一、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140
 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140
 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面 141
 四、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组合 142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七章 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动力与模式 146
 第一节 信息时代区域创新的新思维 147
 一、信息时代创新空间的特征 147
 二、信息时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新思维 148
 第二节 信息时代区域创新体系的动力与模式 152
 一、区域创新的空间组织 152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与动力 155
 三、区域创新体系与繁衍性的经济 160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161
 一、中国台湾新竹和印度班加罗尔的启示 162
 二、中国城市与区域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163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八章 互联网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变动 166
 第一节 城市网络空间的产生及特征 166
 一、城市网络空间的产生 166
 二、城市网络空间的基本特征 167
 第二节 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 168
 一、从等级体系到网络体系的演变 168
 二、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 171
 第三节 城市网络的演化机制 173
 一、城市网络空间的演化本质 173
 二、路径依赖与空间极化 174
 三、机会窗口与新兴城市 176
 第四节 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城镇体系变动 177
 一、互联网使用的空间数字鸿沟 177
 二、路径依赖与互联网经济活动的等级扩散 179
 三、机会窗口和电子商务之都、互联网镇与淘宝村的产生 182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183
 参考文献 184
 第九章 智慧城市发展及规划管理· 186
 第一节 “智慧城市”概念、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86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186
 二、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概念 187
 三、智慧城市的内涵 188
 四、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188
 第二节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与智慧化空间组织 189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190
 二、智慧化的空间组织· 193
 第三节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95
 一、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195
 二、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 196
 三、智慧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 197
 第四节 智慧城市规划 197
 一、智慧城市规划的关键领域 197
 二、智慧城市规划实践· 200
 第五节 面向智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 201
 一、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201
 二、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 202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 204
 四、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方法体系 204
 第六节 小结与展望 207
 参考文献 208
 第十章 乡村经济社会空间组织革新 210
 第一节 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 210
 一、乡村聚落空间 210
 二、乡村生产空间 211
 三、乡村社会空间 214
 四、乡村空间组织革新的新动力 214
 第二节 乡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216
 一、世界及中国乡村信息化发展态势 216
 二、城乡“数字鸿沟”· 218
 三、乡村信息化的展望· 219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组织革新 220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经济空间组织 220
 二、信息时代乡村经济空间结构组成要素转变 223
  三、信息技术与乡村经济空间组织变革 225
 第四节 乡村社会空间组织革新 226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空间组织 226
 二、信息技术与乡村社会空间组织变革 230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233
 一、本章小结 233
 二、研究展望 234
 参考文献 234
 后记 236


资料来源:赛杰奥

整理排版:徐红玲

责任编辑:张英浩

审核:任宇飞  王冠  王波涛

猜你喜欢

名家观点|城市摊贩:一道让人爱恨交织的风景线

干货分享|地信测绘专业知识梳理

招贤纳士|2019年地理资源所与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招生公告

涨姿势| 量方法导致失真的社科研究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不错,请给地小联多多点👍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