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快讯丨重磅!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地学部11人当选!
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其中,地学部共11位院士当选,详情如下:
院士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成秋明
成秋明,男,1960年3月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组部特聘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前主席(2012-2016)。研究领域:数学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被国际数学地质学会选定主编《Progress in Geomathematics》国际丛书。长期从事非线性矿产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获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励和荣誉12项。截止2017年3月,发表论文332篇,其中SCI收录149篇(第一作者41篇),EI收录172篇,发表了首篇关于多重分形与勘察地球化学的论文。其成果被写入国际《勘察与环境地球化学手册》、《数学地质》教材。2011年,他作为“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第一完成人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他作为“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创立与应用”的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
戴永久
戴永久,男,1964年11月生,2004-200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现兼任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 (JAMES-AGU) 、《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副主编、《气象学报》杂志常务编委、 《大气科学》杂志编委、《高原气象》杂志编委、《大气科学学报》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气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气候与环境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气象学奖。长期致力于陆面过程机理与模式研究、陆面模式与气象/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及其应用。创建了三个陆面模式 (IAP94, CLM, CoLM);建立了与模式相匹配的完备的全球陆面数据集;建成了集模式、数据集、参数优化、资料同化和高性能计算为一体的陆面模拟系统。其研发的陆面模式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全球气候系统模式CESM采用为其四大子模式之一,同时于SCI发表诸多代表性论文 ,荣获多项国内重要科技奖励及荣誉。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献华
李献华,男,1961年生,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同位素年代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Lithos 主编,《Precambrian Research》、《Solid Earth Science》、《地球化学》 副主编,《Tectonophysics》、《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Geological Magazine》、《Science Bulletin》、《Palaeoworld》、《Acta Geochimica》、《科学通报》、《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截止2018年发表论文323篇。198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8年12月-2005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5年1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97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资助;200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资助。2007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GSA Fellow)。长期从事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火成岩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化学地球动力学、微区原位同位素实验的研究。荣获多项国内重要科技荣誉奖项。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安大学
彭建兵
彭建兵,男,1953年4月出生。1999年博士毕业于西安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政府津贴专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和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兼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评审组委员、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滑坡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安市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工程地质学报》编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灾害学》副主编。长期进行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973等大型科研项目,已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7本,其中第一作者4本,在《科学通报》、《工程地质学报》、《地震地质》第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参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352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7篇,出版专著10部;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26人。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孙和平
孙和平,男,1955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省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J Geodesy》编委,国内《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自然科学进展》、《测绘学报》、《地震学报》、《地球空间信息》编委;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和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等。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1995年获得比利时Louvain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球重力场观测技术及地球动力学应用解释等研究,荣获多项重要科技奖励和荣誉。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王赤
王赤,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任,兼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联合国外空委“国际空间天气倡议(ISWI)执委,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球环境模拟计划(GEM)执委,国际与太阳同在(ILWS)执委,《深空探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担任国际地磁与高空大气物理学会(IAGA)执委。长期从事日球太阳风结构和行星际扰动(CME及激波)的传播和演变,以及太阳风和磁层的相互作用等的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的研究,荣获诸多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励和荣誉。发表于《自然》、《美国地球物理学报》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论文160余篇,引用2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宇航局收录在他们为纪念旅行者飞船而制作的CD光盘上,作为旅行者飞船二十五年来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焰新
王焰新,男,1963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兼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球化学协会水岩相互作用工作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兼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等。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留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2000年1月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12月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指导的研究生已有30人获得博士学位、20人获得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水文地球化学、水污染控制、地下水污染及防治等领域的研究,荣获多项重要科技奖励和荣誉。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肖文交
肖文交,男,1967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Global Tectonics and Metallogeny》第一主编,《地质科学》主编,《Gondwana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地学前缘》、《地质论评》、《地质通报》、《西北地质》、《新疆地质》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副主编或编委,国际冈瓦那研究协会执行委员,2005-2013任加拿大Waterloo大学Adjunct Professor,2012-2015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届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特提斯和中亚造山带造山与成矿作用等研究,荣获诸多重要科技奖励及荣誉。已经发表科研论著200余篇(部),其中SCI 论文140余篇,国际刊物客座编辑专辑10部,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名录,2010进入全球地球科学家SCI论文高引用。2007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于贵瑞
于贵瑞,男,1959年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 年以来,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纪委书记。兼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AsiaFLUX 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资源科学》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SPAC系统内的水分运动、植物生理生态、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通量的过程机理及其模拟分析、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及其管理。主持和参加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等10余项。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西北大学
赵国春
赵国春,男,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和1988年分别在原长春地质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留原长春地质学院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95年获香港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研究奖;1996年赴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在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至今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任教,现为香港大学教授。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在中国华北发现两条19.5-18.5亿年前的喜马拉雅型大陆碰撞带;首次提出全球规模的20-18亿年大陆碰撞事件导致Columbia(Nuna)超大陆的形成等。1998年以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人引用8500余次;2004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目前担任国际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主编,《 Gondwana Research》和《Geoscience Frontiers》副主编,《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中国科学-D缉》、《科学通报-地学》《岩石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等刊物编委。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朱永官
朱永官,男,1967年8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留学回国工作成就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现任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2009-)、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成功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首个联合实验室,并任首届主任(现任室主任为贺纪正研究员)。首次揭示了土壤—水稻体系中砷—磷—铁膜三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论文发表在著名国际刊物New Phytologist上,被国际专家称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系统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钾—铯交互作用,成为该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现任国际放射生态联盟的副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退化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曾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编(2008-2012),现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副主编(2012-),并任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或编辑。长期从事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污染生态学,土壤生物学的研究,荣获国际国内诸多重要科研奖励与荣誉,在国际主流刊物PNA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 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截止到2014年1月15日,共发表SCI论文201篇。总被引次数6293次,平均每篇被引31次,h-index为43。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字来源于各学校官网,百度
图文排版:姜江
责任编辑:常贵蒋
审核:王波涛 常贵蒋
猜你喜欢
地学快讯 |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彦随和龙花楼研究员入选“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